无机化学与环境保护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是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面临着人口的压力,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难题。
环境的污染与化学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关键词:无机化学;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引言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们涉及的主要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生存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1 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态元素在生物体中以不同形态存在,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1)物结构物质:Ca、F、P、Si和少量的Mg,以难溶无机化合物形态存在于硬组织中,如SiO2、CaCO3、Ca10(PO4)6(OH)2等。
(2)有电化学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离子:Na、Mg、K、Ca、Cl等,分别以游离水合阳离子和阴离子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外液小,两者之间维持一定浓度梯度。
(3)生物大分子:这里系指蛋白质、肽、核酸及类似物等,需要金属元素(例如,Mo、Mn、Fe、Cu、Co、Ni、Zn等)结合的大分子,包括具有催化性能和贮存、转换功能的各种酶。
(4)小分子:属于这一类的元素,一般有F、Cl、Br、I、Cu和Fe,存在于抗生素中;Co、Cu、Fe、Mg、V和Ni等存在于卟啉配合物中;As、Ca、Se、Si和V等存在于其它小分子中。
总之,生命必需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形态十分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 污染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的危害目前在人体组织中发现的元素数目已多达70余种,仅在血液中就含有30多种元素。
除了上述生命元素外,其余元素是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业发展而进入环境,它们通过大气、水源和食物等途径而侵入机体,成为人体中的污染元素。
大部分污染元素为金属离子,它们在体内的积累,往往会干扰正常的代谢活动,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主要污染元素对机体的危害见下表。
因此,治理环境污染,保障人类健康,是当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课题。
表1污染元素对人体的危害元素危害最小致死量/10-4%Be 致癌 4Cr 损害肺,可能致癌400Ni 肺癌,鼻窦癌180Zn 胃癌57As 损害肝、肾及神经,致癌40Se 慢性关节炎,浮肿等 3.5Y 致癌-气肿,肾炎,胃痛病,高血压,致CdO.3~0.6癌Hg 脑炎,损害中枢神经及肾脏16Pb 贫血,损害肾赃及神经503 环境化学污染由于缺乏环保意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排放了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及垃圾污染了环境;超度用水、滥伐森林、破坏植被,使江湖枯竭、土地荒漠化。
3.1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空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一刻也不能缺少的物质。
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10~12m3空气,如果5天内不饮水,5周内不吃饭,尚能生存,但5分钟不呼吸空气,就会死亡。
由此可见,空气对维持生命的重要性[1]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可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组分。
恒定组分是指大气中20.95%(体积)的氧,78.09%的氮,0.93%的氩,仅此三者已达99.97%,此外,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成分。
上述比例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几乎均可视为恒定的。
可变组分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它们的含量随季节、气象等变化而不同,在通常情况下, 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近年来已上升到0.33%。
水蒸气的含量约为0~4%。
不定组分是指大气中的煤烟、尘埃、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碳氧化物(CO、CO2)等。
不定成分达到一定浓度,将会对人类及生物等造成严重危害。
大气污染源分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
大气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已为人们注意的有近百种,大致可归纳为下表所示几类。
当前普遍被列入“空气质量标准”的污染物,除粉尘外,主要有SO2、CO、NO2、O3及碳氢化物5种。
表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污染物主要成分粉尘碳粒、尘埃、PbO、ZnO、各种重金属微粒等。
2含硫化合物SO、SO3、H2SO4、RSH等。
2含氮化合物NO、NO2、NH3等臭氧、氧化物O3、CO、CO2、过氧化物氯气、卤化物HCl、HF等烃类、甲醛、有机酸、酮类、有机卤化物、多环致癌物有机化合物质等3.2全球性大气化学污染及其危害目前,全球性出现的几个比较严重的大气化学污染问题,如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增暖、臭氧洞的扩大及加深、酸雨的危害等。
这些问题彼此相关,且均影响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健康。
3.2.1超级温室效应本来地球上燃料的燃烧所释放出来的CO2和和被植物、海洋、江河、湖伯吸收的CO2之间是保持平衡的,致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大气中的CO2、水蒸气、甲烷、氮氧化物等室温气体允许太阳光中短波辐射部分透过并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同时大气又能有效地吸收太阳和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仅让很少一部分热辐射返回太空,这两个过程使地球表面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大气能使地表温差不超过几十度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近30多年来,由于世界人口翻番,工农业迅猛发展,各种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加上人类盲目性活动(诸如滥伐森林、烧山开荒、填湖围海造田等),造成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逐年大量增加。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大气排放CO2100亿吨,并且每年以2%速度递增[2]世界上耗煤大国,也是CO2等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国。
大气中CO2的增多,使大气吸收和反射回地面的长波辐射能增大,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事实上,1960 年前后30年对比,亚洲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高0.5~1℃,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平均升高1℃[3]应的加剧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长此下去,会使高山冰川和南北极冰层融化滑动,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某些城市被淹没。
3.2.2 酸雨酸雨主要是由大气中的废气SO2和NOx造成的。
大气中的SO2、SO3、NO、NO2等与O2或H2O在固体烟尘(含Fe、Cu、V等)催化下形成H2SO4或HNO3, 所以酸雨的主要成分是H2SO4和HNO3。
世界上每年排入大气中的SO2约1.5亿吨,我国每年约1800万吨[4]对环境危害很大,使土壤、水体酸化,危机人类的健康和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腐蚀工厂设备桥梁、公路、建筑物,尤其是古文化遗迹。
目前,世人公认世界上的三大酸雨影响区:西欧、北美和中国西南部,都是工业发达和工业快速发展地区。
如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地段的湖泊曾受到严重污染。
八十年代我国酸雨仅限于川贵两广地区,到九十年代酸雨已从西南、华南地区,并且大多数省都发现过酸雨。
尤其是贵州省的都匀市和四川的重庆市,例如都匀市降过pH=3.1的酸雨。
近年来专家们发现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从九十年代起已从过去的以SO2排放为主的煤烟型污染逐步转变为以氮氧化物为主的氧化性污染[5]京118万辆汽车排放的尾气,已使我国首都成为全球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对市民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危害难以估计。
3.2.3 臭氧层损耗自1985年起观测事实表明,全球大气层臭氧总量锐减,臭氧层变薄,甚至先后在南极、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层空洞。
1998年世界气象组织发表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一直出现在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其面积已达27 20万平方公里(比北美洲还大),且深度已切入大气平流层达24公里。
当然,所谓臭氧空洞并非说该区域内已全无臭氧了,而是指某时间该地区的臭氧含量显著低于周边地区,远低于正常值。
最近几年,人们又发现在欧洲上空、北半球臭氧层也在变薄,连北极臭氧层有高达2/3的部分已经受损。
我国科学家也发现在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的臭氧含量明显低于周边地区,每年约以0.375%的速度减少。
据统计分析,大气中的O3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光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就增加4%左右,同时使患白内障眼疾的人数增多,还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妨碍生物的正常生长[6]。
关于臭氧洞的成因,存在许多推测和假设,但总应包括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两个方面。
对自然变化过程,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从人类活动影响的角度,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目前主要用作制冷剂、清洗剂、发泡剂、杀虫剂的氟里昂(CF2Cl2、CFCl3等)的大量使用及排放,尤以冰箱、空调排放对臭氧层的破坏最为显著。
氟里昂易挥发,不溶于水,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照射产生的Cl原子可引发破坏O3的反应[7]。
3.3 水体化学污染防治水与生命关系关系极为密切,它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部分(人体质量的2/3是水),又是生物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并对生物体起着发散热量、调节体温的作用,因此,水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并且是发展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3.1水体化学污染水体一般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矿泉和海洋等天然谁的总称。
水体污染是指自然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变化[8]。
无机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离子、氰化物、氟化物和亚硝酸盐等。
重金属主要是汞、铬、镉、铅、镍、锌、铜、钴、锡等,镉和汞是毒性较大的元素。
采矿、冶炼、合金制造、电镀、玻璃、油漆和颜料制造、照相材料、光电池、蓄电池、陶瓷、原子能反应堆等部门是含镉废水的主要来源。
目前环境中的汞污染,主要是因为工业上汞流失的增加而造成的,其中以水银法制碱工业最为突出。
其次是氯乙烯化工厂含汞催化剂废水,以及硫化汞的生产、含汞农药、纸浆及造纸杀菌剂、电气设备、汞合金及医药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和废水等。
此外,由于汞易挥发,在某些冶炼厂的废气中含有汞蒸气。
锌、镉、汞对生物的生理作用是极不相同的,微量锌是生物的必须元素,而镉和汞则相反。
镉进入人体后,造成累积性中毒。
首先损害肾脏,并能置换骨骼中的钙,导致骨质疏松和骨骼软化,使患者有无法忍受的骨痛感,故名“骨痛病”。
经研究表明,含汞化合物在自然界中能转化为甲基汞Hg(CH3)2。
汞中毒以甲基汞最为严重。
因为甲基汞在脂肪中比在水中溶解度大,进入人体后几乎全部被吸收,在人体内停留时间长。
汞中毒,最先发现于日本九洲一个小镇“水俣”,故因此而得名为“水俣病”。
其症状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听力减弱和语言失控、四肢麻痹进而变形、失明等,甚至还造成遗传性危害,使胎儿畸形等。
“水俣病”是甲基汞中毒的典型病例。
因此,我国把镉和汞列为第一类污染物,而且烷基汞不得检出[9]。
铅、铬毒性也很大,在铬矿冶炼、电镀、金属加工、制革、油漆、颜料、印染等工业的废水中都含有铬。
在铬的化合物中Cr(Ⅵ)的毒性最大,Cr(Ⅲ)次之,Cr(Ⅱ)和金属铬毒性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