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湘西传统民居建筑艺术
2008-11-28 23:40:11 人气: 228 来源:中华五千年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本文从湘西的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出发,对湘西土家族民居建
筑的空间组合、形制与风格进行了论述与分析;阐明了湘西土家建筑与自然环境
的和谐与共融性,展现出其不同于其它民族建筑风格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
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
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
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
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
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
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
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
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
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
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
“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
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
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
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
“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
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
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
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
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
“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
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
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
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
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
用木柱支撑,不住人,同时为了行走方便,在悬挑处设栏杆檐廊(土家叫丝檐)。
大部分吊脚横屋与平房正屋相互联接形成“吊脚楼”建筑。湘西土家吊脚楼随着
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进,出现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
在此,笔者将根据其形体组合、外观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
1. 挑廊式吊脚楼
挑廊式吊脚楼因在二层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脚楼的最早形式和主
要建造方式。一般楼设二三层,分别在一、二、三面设廊出挑,廊步宽在2.8
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一般以两挑两步或三挑两步最为常见。
这类吊脚楼空透轻灵、文静雅致,高高的翘角、精细的装饰、轻巧的造型是它的
主要特点。若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
等,而主体部分则位于平整的基地上。若从吊脚楼与主体的结合方式看,分别有
一侧吊脚楼、左右不对称吊脚楼、左右对称吊脚楼三种,其中以一侧吊脚楼最为
常见。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一种不做挑廊的吊脚楼,其正屋主体部分与厢房吊
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反而
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如永顺老司城、泽家、石堤有一部分吊脚楼便有类似的特点。

2. 干栏式吊脚楼
所谓“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
形式一般多在溪水河流两岸,以群山为背景,河滩作衬托,成群连片,浩浩荡荡
沿河岸展开,房与房之间常以马头墙相隔。不过土家族的商业聚镇,也有这种居
住形式,如王村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商业古镇。其特征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
水平线条与下边纵横交错的垂直支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细长而大小不等的支
柱,排列不整、东倒西歪,体现了残垣断壁似的原始美,对人们的视觉审美产生
强大的冲击力。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艺术,无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希望更多有志于此的
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能够深入研究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
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
应有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