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二、判断表态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如赞成第一种观点。或赞成 第二种观点。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
三、揭露真相+认识升华(典型史实、史论结合) 赞成第一种观点。 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和文明交往的中心。 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 理由:政治上---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 (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 经济上----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 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工业革命源于西欧, 最终促成世界市场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 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思想上---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传 播了先进文明,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思考 探究】 2、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轨迹出现了巨大的 反差,导致了中西国力的易位。 (1)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在经济领域有相似之处,但也出 现了巨大的差异。试述这种“相似”和“差异”的表现。 “相似”: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2)这一时期,中西方政治“专制化”与“民主化”都有强 “差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化的趋势。试述两种不同趋势的表现。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中国政治“专制化”: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 (3)就文明类型而言,这一时期中西有何不同? 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西方政治“民主化”:英国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②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④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 要变化。 ⑤过渡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 ⑥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及市场经 济体制的确立。
【思考 探究】 1、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 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 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 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 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 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 1 )“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 ( 2 )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 ( 3 )“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 生的影响。 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⑤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中国历史上错失的“战略机遇期” ①第一次: 15、16世纪。 西方经济、思想、政治的资本主义化开始, 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自闭阶段(明清)。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中期)。 西方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中体西用”抵制资本主义潮流。 ③第三次:辛亥革命时期。 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错失战略机遇。 ④第四次:“文化大革命”时期。 当前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深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发展。
法国1789年爆发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经典考题例证】(2014·高考广东卷)(节选)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 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 两个阶段。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 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专题知识整合】参看附表
【归纳提升】 导致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经济:新兴经济产生及发展——经济基础 政治:新兴阶级力量形成; 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 思想:科技文化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促进
【横向拓展】同一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时间 中国 世界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 繁荣时期
前5~前3世纪
17~18世纪 19世纪中期
【思考 探究】 3、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 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 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 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 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 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课后练习】(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 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 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 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 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 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 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 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 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 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 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 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提炼观点
(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 决定,否定其它文明在西欧崛起中作用,肯定西欧文明是世 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 上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否定西欧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肯 定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热点专题——社会转型
【考点链接】社会转型期的含义: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 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春秋战国
明末清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49~1956年
1978年~今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欧美经济工业化和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甲午战争后—— 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 五四运动前 政治民主化进程 两极格局,冷战, 过渡时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 改革开放以来 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知识链接】
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向封建社会过渡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3、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中期) 向近代社会过渡 4、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5、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6、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路引领:1、审清设问 2、阅读材料,提取观点 3、亮明观点; 史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证; 总论
【思考 探究】 3、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 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 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 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 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 第二种观点 : 第一种观点 : 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 ,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 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 ,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论述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主题, 义建设事业的失误 . 问题 . 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解答时首 ● 政治方面 :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 政协制度,民 ●政治上 :拨乱反正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 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第一种:没有认识到前 族区域自治,人大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 ●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为后 30 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 30 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 ●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 误;第二种: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 奠定了经济基础. ●文化上 :科教兴国 ,普及义务教育 ,发展高等教育 ,, 科技文化 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 ●科技文化方面 :扫盲教育 ,"双百"方针," 两弹一星"等成就 为科技文 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事业全面发展 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外社会转型时期和中国战略机遇时期链接的 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