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前言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宗教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的,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宗教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的本质是以对神的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生活具有双重作用;宗教信仰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刻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深入探讨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对于我们当前弘扬主旋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与坏,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代大学生应当对我国当前的宗教情况有正确和深入的认识,能够真确理解和对待所接触到的宗教问题,切实维护国家的和平和统一。本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特别是我国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现状,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使其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所接触的有关宗教的现象。 二、 宗教概述 1、 宗教是什么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具有十分漫长的历史。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从原始宗教算起,有数万年的历史。世界上三大宗教的产生也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什么是宗教,存在着多种解释:首先,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一个以神道为对象的信仰层面,因此宗教学者们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其次,有一批宗教学家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他们认为信仰者的个人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和宗教体验是宗教崇拜活动、宗教仪式、宗教信条及教义的基础所在。再次,有一批宗教社会学家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最后,还有一批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定义宗教。 2、 三大宗教 1) 佛教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艰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 2)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一神论宗教,包括天主教(大公教会)、东正教(正教会)、新教(更正教会)三大教派分支。该教相信耶稣宣传的天国福音、耶稣为赎去亚当与夏娃的人类原罪被钉死十字架、耶稣复活、升天,以及基督再临、末日审判等神学思想。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被称作神的独生子的耶稣和他的十二使徒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从事宗教活动。20世纪,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成立。截至21世纪初,基督徒超过二十亿人,约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世界三大宗教, 并在中国五大宗教占据两席。而天主教为首的教会,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教育、医疗和慈善机构。 3) 伊斯兰教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3、 宗教存在的社会历史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他对人们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社会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制约作用。在古代,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人们的思想,控制人们的行动,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后来,宗教越来越多的表现在为人们慰藉心灵,缓解压力上,但其狭隘的非科学性仍不会改变。在现代,宗教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如稳定社会秩序,凝聚民族力量等。 三、 调查的概况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本校或外校的在校大学生。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发放,对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3、 问卷设计和分析 问卷共设置20个题目,其中单选19题,开放式题目1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其中网页问卷100份,纸质问卷50份),收回问卷108份,问卷回收率72%。 四、 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数据分析 1、 大学生对宗教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显示有80.6%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他们能够从科学化的角度对宗教有清醒的认识,但仍有10.2%的学生不能正确解释宗教,说不清什么是宗教,5.6%的人把宗教仅看成一种迷信集会,以及3.7%的人认为宗教是逃离现实的途径。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宗教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模糊甚至持有错误认识。在宗教与邪教关系的问题中,近82%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邪教并非真正的宗教,6%的学生分不清宗教与邪教,而11%的学生还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有关宗教知识的系统学习,一些肤浅的认识占据了他们的头脑,因此,引导大学是对宗教有个清醒而准确的认识十分必要。在调查对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的关系的认识中,37%的学生认为两个有密切关系,57%的学生认为两者有点联系,而只有6%的学生说不清两者的关系,只有极少数3%的学生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概念,然而二者却有着密切联系,民族问题常常与宗教问题相伴而生,这在我国显得尤其突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二者的密切联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现象。 2、 大学生信教情况分析 在108个被调查者中,有89%的人没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只占11%。这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信教比例是相当小的,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相适应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共产主义和无信仰的民众占绝大多数。其中男生中的信教比例为19.6%,女生中信教比例为6.9%,男生的信教比例远远高于女生;文科生的信教比例为14.6%,理科生的信教比例为8.3%,文科生信教比例高于理科生。在当今社会中,男性的生活压力往往大于女性,在精神压力过大而又无泄压途径时,人们往往寻求精神的解脱,于是信仰宗教,而女性在遇到心理压力是往往能够找到倾述对象,发泄压力,故女性信教比例较小。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有42%的人士通过书籍文献阅读的途径信仰了宗教,有25%的学生是通过亲友介绍信教的,17%的学生是通过参加宗教集会信教,其他途径信仰宗教的学生则有17%。这表明大学生信教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书籍,这符合大学生的特点。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没参加过”宗教活动(占67%),“偶尔参加”者占33%,“经常参加”几乎没有。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或前往宗教场所的目的也是五花八门的。关于“您前往宗教活动场所的目的是什么”,“参观旅游”的占45%,接近一半的比例,为“祈福”而去的占20%,“出于好奇”的占25%,选择“我是宗教徒,为信仰而去”的占10%。这表明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比例比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信仰宗教与其行为表达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最多的选择是“参观旅游”,可见,很少有大学生纯粹为了信仰而去,大部分学生去宗教场所是为了参观旅游,去宗教场所只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方式,没有多少宗教的色彩。在信教大学生被问及信教的原因时,50%的学生认为信教是一种精神寄托,25%的人是为了求平安,17%的学生是听从别人的说法而信教,只有8%的人士真正信仰宗教的教义而信教,没人认为信教是一种个性的象征。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信教的原因都较为合理,大学生在信教问题上都有比较深入的考虑。 3、 大学生的信仰情况分析 宗教的世界观基础是唯心主义,神灵观点是支撑宗教信仰的核心,对神灵的态度不仅能够反映大学生世界观的取向,某种程度也能透视出大学生的宗教立场。关于“您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命运存在吗”,选择“非常相信”的占2%,“比较相信”的占13%,两者相加达到15%;“半信半疑”的占51%,“一点也不信”的占34%。从数据来看,不相信神灵的大学生明显多于相信神灵的大学生。“半信半疑”者占了一半之多,这部分学生处在彷徨游移之间,如果个人碰到什么挫折和人生坎坷的话,倒向神灵的可能性极大。在“您如何评价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一项中,56%的人认为“有信仰可以提升人生境界”,6%的人认为“有信仰可以保佑自己的人生幸福”,两者加起来有62%,表明认为信仰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人占大多数。3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5%的人认为“无所谓信仰,只要物质生活过得好就行了”,还有1%的人认为“信仰是虚假的,无用的”,后两者加起来有6%,说明在对待信仰对人生的意义问题中,极少数人持消极态度。在谈到“您了解您所持有的信仰的含义和价值吗”时,信教大学生中,25%的人表示很了解,25%的人表示比较了解,两者加起来占信教大学生人数的一半,表示完全不了解的只占8%,表示“一知半解”的则占41%。当信教大学生被问及“如果有人质疑您的信仰时,你会怎么办”时,75%的人表示不去计较,17%的人表示会“与其理论,说服人”,8%的人选择其他做法。这说明信教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持坚定态度。 4、 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认识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