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胡建淼就黑恶犯罪谈——— 对黑恶势力做到 零容忍
胡建淼就黑恶犯罪谈——— 对黑恶势力做到 零容忍
法 治中 国 : 法治评估的实践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蒋惠岭副主任结合自 己的工作经验证明司法评估的可能性与必要 性, 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借鉴国外实践 的实例, 并 详细 说 明 了 最 高 院 司 改 办 所 做 的 案 件质量综合评估体系、 司 法 公 开 改革 项 目 评 估 指标、 多 元 纠 纷 解 决 机 制 改革 的 试 点 评 估 的 设 计与操作模式。 浙江大学钱弘道教授认为应正视法治评 估, 他结合在浙江发生的法治评估实践, 认为当 务 之 急 是实 现 转 型 , 将评估的经验结果予以理 论化,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应成为中国法治建设 的主流群体, 要做到一个 “实” 字, 注重现实、 实 践、 实效, 让实证研究成为一种常规范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全喜教授指出, 后发国 家的法治特征表现在法治制度的移植性、 法治理 念与价值形态的传统继承与变革的二元性, 与此 二者紧密相关的理论问题是法治评估的普遍性与 特殊性问题, 而这个问题必须在走向现代社会、 现 代国家、 进步主义的变革过程中解决。 上海交通大学李学尧教授认为, 司法评
2 0 1 4 年6月4日
星期三
专刊主编/蒋安杰编辑/ຫໍສະໝຸດ 永节 侯建斌 美编/李晓军 责校/申云
jiangaj@fzrb . cn 电子信箱:
—— —“法治评估: 普遍性与特殊性” 国际研讨会综述
前沿聚焦
□ 本报 记 者 王 斌 本报 见 习 记 者 王 开 广 5 月 24 日 , 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 研究中心、 《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 杂志 社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法治评估创新及 其 在 中 国 的 应用 研 究 》 课题组联合主办的 “法治 评估: 普遍性与特殊性” 国际研讨会在人大法学 院召开。 来自中国大陆、 澳 门 特 别 行 政 区区 、 日 本、 韩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余位专家、 学者、 法 官 和 学 生 参 加 了 此次 会 议 。
观点新解
“案多人少” 的深层原因
胡夏冰就法院工作谈—— —
现代法治: 普遍性与特殊性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教授指出, 法治 评估虽然是一种对现状的评价, 而它的价值更 在于对法治建设的指引、 引导; 建立评估的指 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要考虑到理论模型与评估 指 数 的 科 学 性 与有 效性 。 尤为重要的是, 法治 评 估 指 数 应 该 紧紧 围 绕 着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体 系 来展开。 日本名古屋大学森际康友教授从法哲学角 度剖析 “法治” , 他指出法治概念的多样化, 法 治只 是 方法 而 非 目 的 本 身 , 并概括其内涵。 他通 过介绍东京大学的 “ 猩猩 阶 层 分 类 ” 实验, 通过 “囚徒困境” 指 出 法 治 能 克 服 个 体 理 性 与 公共 理 性的背离, 阐述民主社会中法治的重要性。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郑 永 流 教 授 在 评 议 中指 出 , 法治评估细节操作方面的疑问, 要 注 意 西 方法 治评估呈现出的观念性指标到量化指标的演进 轨迹背后的动机, 实 践 哲 学 是实 现 法 治 评 估 普 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基础, 要用践行去行动, 要 反思、 创新。
李东明就审管改革谈—— —
处理好审判与管理关系
—— — 2014 年全国民法教学高级师资研修班会议综述
前沿话题
□ 毕苗苗 近日, 由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大学出 版社联合主办的 “ 2014 年全国高校民法教学 高级师资研修班” 在北京举行。 来自郑州大 学、 湘潭大学、 山西大学、 甘肃政法学院、 河南 省高级人民法院等五十多所高校、 实务部门 的 一 百 六 十 余 名 教 师 和 政 法 干 部参 加 了 此次 研修班。 在开班仪式上, 我 国 著 名民 法 学 家 魏 振瀛教授与北大出版社蒋浩副总编分别代表 主办方致开幕辞。 此次 研 修 班 的 目 的 是 分 享 我 国 民 法 学 教 学、 研究中最新的发展情况和更深入地探讨 民法理论与实务的前沿问题。 在为期两天半 的学习过程中, 我 国 著 名民 法 学 家 、 中国社科 院学部委员梁慧星教授, 清华大学法学院崔 建远教授,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孙宪忠研 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姚辉教授和王轶 教授分别担任主讲嘉宾。 各位主讲老师紧紧 围绕提升民法学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主 旨, 分别结合从事民法学课程教学的经验与 最新的研究成果, 同各位参会人员进行了深 层 次 探讨 、 交流与互动。
近年来“ ,案多人少” 现象已经成为当下很多法院面临的一个现实 问题。 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显著增长的确是造成 “案多人少” 现象的重要 因素。 但是, 我们不能仅仅从案件数量与法官人数比例的角度来看待法 院 “案多人少” 现象。 对此,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指导处处长胡夏冰在 《人民法院报》 上发表文章 《法院 “案多人少” 现象的根源》 中指出: 笔者认为, 造成法院 “案多人少” 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法院审判资源配置失衡。 在法院审判资源配置方面, 我们 面临的实际情况是: 具有法官职称的法院工作人员并不都在从事审 判和执行工作, 从事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法官也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 案件审理和执行事务上。 二是法院处理案件的工作机制存在行政化倾向。 从法院审理案 件的实际过程来看, 一 些 法 官 并不 能 直 接 对 案 件 作 出 最 终 裁 判 , 他 们在向当事人宣布裁判结果之前, 要向主管副庭长汇报拟作出的处 理意见; 主管副庭长再向庭长汇报。 庭长同意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 员处理意见的, 可以直接签发裁判文书。 这种审批式的案件审理机 制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
估中引入管理学的评估内容对于思考司法的 去行政化具有反思作用, 而实践法学派的提 法会引起包括理论方面的很多争议; 提示大 家注意法治评估专家的公信力问题、 独立性 问题、 数据采集的专业性和公正性问题以及 评估的准入机制问题。
全球法治: 世 界 法 治指 标 评 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振锋副研究员的报告指 出, 需要结合形式标准与绩效标准来确定法治, 世 界 银 行 的 治 理 指 标 里 面 的 法 治指 数 表 明 国 家 能力是法治转型的必要, 但非充分条件, 没有强 大的国家能力, 法治转型和民主转型基本不可 能成功, 但是有了强大的国家能力也未必能够 成功, 这可以称为法治转型的国家能力悖论。 中国人民大学鲁楠博士后指出, 法律指 数和法治的理念一样, 实际上是法律移植的 一种对象, 完全可以放到法律移植的角度上 审视它, 甚至某种程度上讲是批评它。 如果法 律指数是全球化散播的一种新方式的话, 我 们要注意摆脱对发达国家法律实践的依附去 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法律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胡水君研究员在评议 中指出, 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国家能力的提升是同 增长的趋势, 而不是强调国家能力的时候忽视了 公民的权利, 中国需要关注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 之间的一致性; 法治化应该成为现代化的一个重 要内容, 不能以中国的特殊性抵制普遍性, 而是要 充分学习西方并且延伸到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 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 发展模式。
胡建淼就黑恶犯罪谈—— —
对黑恶势力做到 “零容忍”
讲解 10 个典型的民法案例, 阐释了合同法解释的 基本原理, 以及合同漏洞补充的规则和表见代理 的疑难问题。 同时, 崔教授在授课中鼓励高校与司 法实务部门要在尊重民事法律的共识之上, 建立 良好的互动关系。
解释的疑难问题。
民事审判前沿与指导性案例的运用
一场民法教学经验的分享盛宴
民法规范论与典型案例分析
在第四个单元中,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 轶教授主讲了 “民法规范论与典型案例分析” 一 题。 王教授以 《合同法》 及其相关司法解释为主 线, 重点对 《合同法》 第 52 条 第 5 项 的 规 定 进 行 民 法 的 规 范分 析 , 不仅从解释论的角度阐明其 含义, 还 从 立 法 论 的 角 度 与 各 位 老 师 探讨 如 何 完善这一规定。 在整场讲课过程中, 王教授立足 于立法与司法文件的规定, 将民法价值判断的 方法 贯 穿 于 民 法 的 规 范分 析 之中 , 条分缕析 “违 反法 律 、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之诸 多 疑 问 , 娴熟运用民法规范的类型化思维解决典型案例 的争议点。
审判管理, 就是人民法院通过组织、 领导、 指导、 评价、 监督、 制约 等方法, 对审判工作进行合理安排, 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审 判质效进行科学考评, 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确保司法公正、 廉 洁、 高效。 对此, 浙江省岱山县人民法院院长李东明在 《人民法院报》 上发表文章 《加强审判管理 确保公正高效》 中指出: 审判管理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 重要且复杂。 人民法院 在加强审判管理改革和创新时还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处理好审判与管理的关系。 审判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审 判, 要强调管理的服务性并尊重审判规律, 到位而不越位, 从而形成审判 与管理既协调配合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二是要发挥好各部门和全体 干警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要完善科学的质效评估和审判管理机制。 遵循 适度量化原则, 如对每项指标设置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 增强评估的弹 性。 强化管理的动态性, 做到事前预测、 事中监督、 事后评查。
中外专家为法治评估建言献策
关实践情况。 中国传媒大学郑宁副教授将国内外行政立 法评估在评估标准、 程序、 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对 比, 指出评估应该是全过程的, 而且是动态的, 不能割裂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 应将成本收益 方法 引 入 到 评 估 之中 。 北京大学张骐教授认为, “类似案件类似审 判” 是一项法律原则而非道德义务, 他从法治基础 和道德支持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正当性证明, 指出 其有助于实现形式公正、 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保证判决的合理性, 是法治的一个基本要求。
民法教学与科研中的若干疑难问题
在最后一个单元中, 我国著名民法学家梁慧 星教授以民法教学与科研中的疑难问题的解答形 式, 与参会老师进行零距离的互动。 梁教授面对参 会老师提出的诸多疑难问题如民事利益的法律保 护、 暴利行为的民法评价等, 旁征博引, 以其民法 博学耐心地剖析每个问题在理论和司法实务中的 争议点。 与此同时, 参会老师从梁教授的解答中不 但加深了对民法请求权基础思维的理解, 而且充 分感受到梁教授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精细思考, 以 及对不同意见的包容胸怀和学术魅力。 结业仪式之后, 不少老师都纷纷表示此次学 习收获很大, 不仅是一次教学经验分享会, 也是一 场学术盛宴, 对自己今后的教学、 科研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