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

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

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

的指导意见的解读及辩护要点

2018-5-14 22:44:36

前言:律师在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时,要敢辩、能辩、善辩、守规矩、讲智慧;坚持依法辩护,坚持正确适用法律,充分运用各种基本辩护方法;坚持政治问题法律化、法律问题专业化、专业问题技术化;坚持理性平和,根据基本事实、案件背景、社会影响、证据收集程度等要素,展开有效辩护。这就是辩护律师履职责、讲政治的表现。

一、《指导意见》与之前司法解释、相关纪要的关系

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

1、2000年高法《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2009年两高及公安部《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09《纪要》)

3、2012年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涉及程序方面如立案、管辖、前置措施和羁押、证人保护等)

4、2015年高法《全国部分法院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15《纪要》) 5、2018年两高两部《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辩护要点:

《指导意见》有新规定或者与之前规定不一致的,以《指导意见》为准,没有冲突或规定一致的,之前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同样适用。

二、《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

1、打早打小:是指各级政法机关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对有可能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集团、“恶势力”团伙及早打击,绝不能允许其坐大成势,而不应被理解为对尚处于低级形态的犯罪组织可以不加区分地一律按照黑社会性质组织处理。

2、“打准打实”:就是要求审判时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准确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构成什么罪,就按什么罪判处刑罚。

3、依法办理,强调证据和程序意识: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定标准、坚持以审判为中心,加强法律监督,强化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切实做到宽严有据,罚当其罪,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辩护要点:

1、对从严惩处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对案件评估和预测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能盲目乐观。

2、充分运用打准打实、依法办案、强调证据和程序意识,坚持依法辩护,提高辩护高度和政治站位,增加辩护的有效性。

3、在合规的情况下,大胆运用各种辩护方法,该怎么辩就怎么辩,但应注意风险防范。

三、十类打击重点

1、威胁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以及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黑恶势力;

2、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的黑恶势力;

3、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的“村霸”等黑恶势力;

4、在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煽动闹事的黑恶势力;

5、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渔业捕捞等行业、领域,强揽工程、恶意竞标、非法占地、滥开滥采的黑恶势力;

6、在商贸集市、批发市场、车站码头、旅游景区等场所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收保护费的市霸、行霸等黑恶势力;

7、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

8、非法高利放贷、暴力讨债的黑恶势力;插手民间纠纷,充当“地下执法队”的黑恶势力;

9、组织或雇佣网络“水军”在网上威胁、恐吓、侮辱、诽谤、滋扰的黑恶势力;

10、境外黑社会入境发展渗透以及跨国跨境的黑恶势力。

辩护要点:

1、在接受委托代理时,要打好提前量: (1)公安机关初期侦查,并不一定都会以黑恶势力犯罪立案,但涉及到打击重点时,要有所预判;

(2)在辩护代理过程中,要防止被转化为黑恶势力犯罪案件;

2、对涉及打击重点的案件,辩护过程中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对辩护的难度要充分评估,要打起十二分的谨慎和小心,处理好业务商机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四、认定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四个标准

同时具备四个特征(“组织特征”“经济特征”“行为特征”和“危害性特征”),但不要求全部突出,在具体认定时,应根据立法本意,认真审查、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四个特征”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准确评价涉案犯罪组织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做到不枉不纵。

辩护要点:

不能机械比照,要有整体思维和大辩护的观点。

(一)组织特征(有人):存续时间和人数上没有具体要求,“一刀切”

1、存续时间:六字方针:稳定、规模、严密。(删除了2015纪要的“时间明显过短、犯罪活动尚不突出,一般不认定黑社会”的规定;

2、人数不作规定,但理解至少应在三人以上。(删除了15《纪要》10人以上规定);

3、成员人数:已有充分证据证明但尚未归案的;虽有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但因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因其他法定情形而未被起诉;根据具体情节不作为犯罪处理的;

4、存续时间:举行成立仪式或者进行类似活动;如无,足以反映其初步形成非法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如无,首次共同实施有组织犯罪活动;

5、没有规定要有组织纪律和活动规约,09纪要是有规定。

辩护要点:

组织特征是涉黑案件的辩护重点:

1、在辩护过程中,要秉持实质判断和综合判断,要透过形式看实质。

(1)是否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

(2)骨干成员是否基本固定?

(3)内部是否存在一定的人身和经济控制关系?

(4)组织结构是否稳定?

(5)是否存在明确的层级以及职责分工?

(6)是否存在组织纪律和活动规约。

2、要重视形成时间之辩

这涉及到认定组织者领导者和骨干成员的范围、组织人数、违法财产认定范围。

(二)经济特征(有钱)

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1、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聚敛;

2、有组织地以投资、控股、参股、合伙等方式通过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

3、由组织成员提供或通过其他单位、组织、个人资助取得。

辩护要点: 1、经济数量上没有具体规定(15《纪要》有规定);

2、经济利益的具体开支和用途:

是用于发展和维系组织所用还是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涉及到罚没财产的范围;

3、在没有专门机构评估时,估算是否合理:

《指导意见》规定:对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成员聚敛的财产及其孳息、收益的数额,办案单位可以委托专门机构评估;确实无法准确计算的,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及查明的事实、证据合理估算;

4、是提供资助还是仅提供使用权:

《指导意见》规定:组织成员主动将个人或者家庭资产中的一部分用于支持该组织活动,其个人或者家庭资产可全部计入“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数额明显较小或者仅提供动产、不动产使用权的除外。

(三)行为特征(有暴力)

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包括非暴力性的违法犯罪活动,但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始终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基本手段,并随时可能付诸实施。

软暴力:包括但不限于所谓的“谈判”“协商”“调解”以及有组织的实施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

辩护要点:

1、是否是以组织的势力、影响和犯罪能力为依托?

2、是否具备转化为暴力的现实可能性?是否存在先前暴力行为以及类似转化为暴力的情形? 3、是否是有组织实施?

4、是否足以使他们恐惧、恐慌和形成心理强制?

5、是否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6、是否影响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

重点提示:这方面往往缺乏客观性证据,主要是通过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来证明。在审查时要注意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的取得方式是否合法,有没有认为夸大的情形?是否符合常情常理、符合社会公众所认可的一般经验法则?能够经得起反驳?

违法犯罪活动: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

1、为该组织争夺势力范围打击竞争对手、形成强势地位、谋取经济利益、树立非法权威、扩大非法影响、寻求非法保护、增强犯罪能力等实施的;

2、按照该组织的纪律规约、组织惯例实施的;

3、组织者、领导者直接组织、策划、指挥、参与实施的;

4、由组织成员以组织名义实施,并得到组织者、领导者认可或者默许的;

5、多名组织成员为逞强争霸、插手纠纷、报复他人、替人行凶、非法敛财而共同实施,并得到组织者、领导者认可或者默许的;

6、其他应当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

辩护要点:

1、只有违法活动,没有犯罪活动,不能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09《纪要》规定);

2、个人实施,与组织利益无关的不能算

15《纪要》规定:与维护和扩大组织势力、实力、影响、经济基础无任何关联,亦不是按照组织惯例、纪律、活动规约而实施,则应作为组织成员个人的违法犯罪活动处理。组织者、领导者明知组织成员曾多次实施起因、性质类似的违法犯罪活动,但并未明确予以禁止的,如果该类行为对扩大组织影响起到一定作用,可以视为是按照组织惯例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

3、组织、领导者在具体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组织、领导者虽然要对该组织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担刑事责任。但组织者、领导者对于具体犯罪所承担的刑事责任,应当根据其在该起犯罪中的具体地位、作用来确定,组织者、领导者在具体犯罪中不能都以主犯论处,也可能成为从犯。

(四)危害性特征(非法控制性特征、有影响)

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1、致使在一定区域内生活或者在一定行业内从事生产、经营的多名群众,合法利益遭受犯罪或严重违法活动侵害后,不敢通过正当途径举报、控告的;

2、对一定行业的生产、经营形成垄断,或者对涉及一定行业的准入、经营、竞争等经济活动形成重要影响的;

3、插手民间纠纷、经济纠纷,在相关区域或者行业内造成严重影响的;

4、干扰、破坏他人正常生产、经营、生活,并在相关区域或者行业内造成严重影响的;

5、干扰、破坏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秩序,在相关区域、行业内造成严重影响,或者致使其不能正常生产、经营、工作的;

6、多次干扰、破坏党和国家机关、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工作秩序,或者致使上述单位、组织的职能不能正常行使的;

7、利用组织的势力、影响,帮助组织成员或他人获取政治地位,或者在党政机关、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的;

8、其他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情形。

辩护要点:

1、不对一定区域进行空间上的量化,综合判断;

2、行业既包括非法行业,也包括合法行业。

除黄、赌、毒等非法行业外,还包括一般涉及正常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一个或多个市场环节。

3、形成非法控制和重大影响形成的方式?

是通过有组织违法犯罪活动实现,还是通过正常市场经济活动实现。

4、如何理解非法控制和重大影响?

《指导意见》没有明确规定,同样是一个主观判断的问题,这很容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