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及评价研究

江苏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及评价研究

http://www.paper.edu.cn - 1 - 江苏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及评价研究1 林晨,王慧敏,陈军飞,仇蕾 河海大学,南京(210098) E-mail:daisy8374@126.com 摘 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正日益受到政府和有关专家的重视,但对其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土地节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 结合江苏实际情况,以节约土地并体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统一为出发点,构建了一套江苏省土地节约利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并以十五期间的南京市为实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江苏,土地节约利用,指标体系,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1. 引言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将进一步加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己成为当今研究的焦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有效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1]。

在人口-资源-环境系统中,土地资源处于最基本的地位。就江苏省而言,人口稠密,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全省易利用的土地已基本开发完毕,后备土地资源不多,而且开发利用的难度大,目前又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处在需要大量消耗资源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土地资源供给稀缺性和需求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趋紧张,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态势极为严峻。

2. 土地节约利用的内涵 2.1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定义 节约总是与浪费相对应的,土地节约利用就是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提出的。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实际,总体来说,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土地资源利用中“量”上的浪费,包括土地闲置现象、一些城市建设盲目求大现象等;二是土地资源利用中“质”上的浪费,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等。 从狭义上讲,土地节约利用是指以科学、理性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不影响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土地资源在量上的减少投入为主要实现途径的土地利用过程。从广义上讲,土地节约利用是指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性确定城市扩张范围为前提,以减少增量土地、挖掘存量土地等措施为实现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较少土地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土地利用行为。 可以看出,广义上的土地节约利用既包括减少新增土地数量,也包括对存量土地利用质量的挖掘。从狭义到广义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对城市土地“量”的控制到提“质”减“量”并举的发展过程。本文中以下部分不特别说明的土地节约利用均指广义上的内

1本课题得到2006年度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BR2006014)的资助。 http://www.paper.edu.cn - 2 - 容。 综上所述, 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可理解为:在现有技术、经济和制度条件下,一个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并随着区域发展目标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体现动态发展趋势的土地利用方式。

2.2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 传统的土地集约利用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土地的最高报酬)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2] [3]。

与传统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不同,本研究中的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用地布局、生活空间、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建筑、环境、区域发展、人口、就业等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性概念。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不是追求无限的高度集约或最高集约度,而是寻求最优或最佳的利用方式和强度,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提高,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 从而达到节约利用的土地资源目的。因此,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可以被认识是对土地集约利用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两个概念所属的层次,所追求的目标存在差异。首先,两个概念所属层次存在差异。土地节约利用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用地理念,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高效用地;集约利用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用地行为,即集中投入资金、技术等生产力要素,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投入比。同时集约利用是城市聚集效应的体现,而节约用地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土地领域的体现。可以说,土地集约利用是建设土地节约型社会的一种途径,同时,由于其经济学的基础,土地集约成为了测评节约水平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土地集约程度以及集约潜力的评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的节约利用水平。其次,两者的追求目标存在差异,这也是其本质的差异。节约是针对浪费而言,集约是针对粗放而言,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节约利用的目标体现在以减量化的土地资源投入,产生尽可能多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得土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集约利用的目标体现为集中资本、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使单位面积的城市土地产出最大。

3. 江苏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特点 3.1江苏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1)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江苏省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和岗地也多在海拔10-60米,非常利于垦殖,且光照热量充裕,水资源丰富。 (2)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结构地域差异明显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的经济区域。工农业生产发达、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沿江地区;沿海经济发达、内外贸易活跃的新兴经济区域;农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徐淮地区等。 (3)土地利用率较高,综合生产能力强 全省土地利用率高达98.6%,土地垦殖率48.7%,耕地复种指数184.5%;在全国3.9%http://www.paper.edu.cn - 3 - 的耕地上产出了占全国8%的粮食、10%的棉花。 (4)土地产出率高,人口承载力大 2004年,全省土地产出率( GDP/土地面积)为1511. 9万元/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729人,也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城镇密集,建设占用地比率高。

3.2江苏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大,供需矛盾尖锐 至2004年底,全省城市化率已增长近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江苏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随着 “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既要保证耕地总体数量的相对稳定,又要保证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全省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 (2)耕地相对数量减少,整体质量下滑 在“九五”与“十五”期间,江苏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1996年至2004年,耕地累计减少24.47万公顷,年均减少3.06万公顷。近十年耕地数量变化趋势表明江苏省已经进入了耕地加速减少的新阶段[4] [5]。

耕地面积变化图

46547047548048549049550050551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万公顷

图1 江苏省1996-2004年耕地面积变化图 (3)后备资源分布不均,土地复垦及开发利用难度大 江苏的土地后备资源多分布于沿海滩涂、低山丘陵岗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未利用的地开发利用制约因素较多,投入大,给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城镇外延扩张迅速,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 过去10年中,全省城市扩张进入了高峰期。从城镇建设用地区域结构来看,规模结构不合理,区域土地利用不相衔接。另外,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偏高,居住用地、绿地等相对偏低[5]。见表1建设用地结构分析表。

表1 2004年江苏建设用地结构分析表(单位:平方千米) 居住 公共设施工业 仓储 对外交通道路 市政公用 绿地 特殊用地

456.65 198.69 429.92 57.32 76.30 161.90 46.79 136.60 35.67 数据来源:《2004年江苏城市建设统计年报》

(5)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http://www.paper.edu.cn - 4 - 土地产权还不明确,制度还有待完善,难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建设,与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相比还足滞后的,突出体现在土地收益总量较低、有偿使用比例不高、土地价格普遍不能反映其市场价值。

4. 江苏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评价 4.1江苏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主要从土地节约利用的宏观层次上考虑,并考虑到土地节约利用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依据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江苏城市发展的特点与现阶段国内外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建立了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本套江苏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4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系统层、领域层和指标层。目标层是江苏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实现的总体目标,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区域内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系统层将经济发展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其中,经济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主要从宏观层次上反映土地的投入产出水平和节约发展的潜力。社会综合指标则分别从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和城市化进程两个层面评价土地节约利用的社会效益情况。生态指标分别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两个角度反映了土地的节约利用对于生态保护产生的影响。指标层从具体内容出发,在微观层面综合评价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情况。共有15个指标体系组成。

4.2江苏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评价模型 由于土地是一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系统,选择任何单一的评价指标都难以综合反映土地节约利用的程度,在评价时需要考虑多目标的效益最大化。本文拟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并在评价指标标准化过程中,采用了极差标准化法,以每一项指标中的最值为标准值进行标准化。 多因素综合评价是对复杂经济现象整体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这种描述是建立在科学概括统计总体、多方面特征的条件下,从而取得满意的结果。要对总体、多方面的特征给予确切的定量描述,必须借助于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统计指标反映客观经济事物的某一种特征,统计指标体系则从被研究现象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中,反映总体、多方面的特性。这个评价过程,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素和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标的一种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