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笑话⊙非常不敢说五代时冯瀛王门客讲《道德经》首章,有“道可道,非常道”。
门客见“道”字是冯名,乃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宋)无名氏撰《籍川笑林》⊙以姓名谑石中立参政滑稽,有上官泌郎中劝以慎口,对曰:“下官口干上官鼻何事?”——(明)潘埙辑《楮记室》⊙金眼睛党进命画工写真,写成大怒,责画工曰:“前日见你画大虫,尚用金箔帖眼,偏我消不得一双金眼睛乎?”——(明)浮白斋主人撰《雅谑》⊙秃字包山寺(在苏州太湖)僧天灵者,博学通文。
有一秀才嘲之曰:“秃驴的秃字如何写?”僧应声答曰:“把秀才的秀字,屁股略弯弯掉转就是。
”——(明)浮白斋主人撰《雅谑》⊙韩信主考宋壬戌科,秦桧之子熹,侄昌时、昌龄,一榜登第。
时人愤恨,追问今岁知贡举为谁。
一士答曰:“是韩信。
”人争辩其非。
士笑曰:“若非韩信主考,如何乃取三秦?”——(明)浮白斋主人撰《雅谑》⊙产喻一士屡科不利,其妻素患难产,谓夫曰:“中这一节,与生产一般艰难。
”士曰:“你是有在肚里,我却无在肚里。
”——(明)浮白主人辑《笑林》⊙名读书车胤囊荧读书,孙康映雪读书。
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捉萤火虫去了。
”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明)浮白主人辑《笑林》⊙豆腐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觉他味不及也。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各和豆腐。
其人只择鱼肉大啖,客问曰:“汝曰‘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明)浮白主人辑《笑林》⊙卖糕有叫卖糕者,声甚哑,人问其故,曰:“我饿耳。
”又问:“既饿,何不食糕?”曰:“是馊的。
”(两曰皆低声而说)——(明)浮白主人辑《笑林》⊙厨师有厨子在家切肉,匿一快于怀中。
妻见之,骂曰:“这是自家的肉,为何如此?”答曰:“啊,我忘了。
”——(明)冯梦龙辑《笑府》⊙新官赴任新官赴任,问吏胥曰:“做官事体当如何?”吏曰:“一年要清,二年半清,三年便混。
”官叹曰:“教我如何熬得到三年!”——(明)冯梦龙辑《广笑府卷二》⊙知母贝母人有初开药肆者,一日他出,令其子守铺。
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莲,子愚不识药,遍索笥中无所有,乃割己耕牛一足,斫二鸡脚售之。
父归问卖何药,询知前事,大笑发叹曰:“客若要知母贝母时,岂不连汝母亲也抬去了!”——(明)冯梦龙辑《广笑府卷三》⊙较岁一人新育女,有以二岁儿来作媒者,其人怒曰:“我女一岁,汝儿二岁;若吾女十岁,汝儿二十岁矣。
安得许此老婿?”妻闻之曰:“汝误矣,吾女今年一岁,明年便与彼儿同庚,如何不许?”——(明)冯梦龙辑《广笑府卷八》⊙仙女下嫁董永行孝,玉帝命一仙女嫁之,众仙送行,皆嘱咐曰“此去下方,若再有行孝者,千万捎个信来。
”——(明)冯梦龙辑《广笑府卷十三》⊙僧眼僧与人弈,因夺角,不能成眼,甚躁,头痒,乃手摸其顶而沉吟曰:“这里有得一个眼便好。
”——(明)醉月子辑《精选雅笑》⊙好酒父子扛酒一坛,因路滑打碎,其父大怒。
其子伏地大饮,抬头向父曰:“难道你还要等菜吗?”——(清)陈皋谟辑《笑倒》⊙七月儿有怀孕七月即产一婴儿者,其夫恐养不大,遇人即问。
一日,与友谈及此事,友曰:“这个无妨,我家祖亦是七个月出世的。
”其人错愕问曰:“若是这等说,令祖后来毕竟养得大否?”——(清)游戏主人辑《阿羊乐园卷五》『晒书』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
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东坡谓晨饮为“浇书”。
〖编者按〗美国人必皆饱学之士,夏日海滩为证也。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雪诗』唐人有张打油,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陆诗伯《雪》诗云∶“大雪洋洋下,柴米都长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又云∶“玉皇大帝卖私盐,一个苏州拖面煎。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竹诗』王祈有竹诗两句,最为得意,为东坡诵之,曰∶“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
”苏笑曰∶“好则好矣,只是十条竹竿共一片叶也。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鸣鹅』会稽有姥,养一鹅,善鸣。
右军〔王羲之〕求市不得,遂携亲友就观。
姥闻羲之至,烹鹅以待。
右军叹惜弥日。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刘伶』刘伶恒纵酒放达。
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
诸君何为入我裤中?”□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吝啬』沈峻欲赠张温。
入内检视良久,出语温曰∶“欲择一端布送卿,而无粗者。
”竟不送。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偷诗』杨衡初隐庐山,有盗其文而登第者。
衡后亦登第,见其人,问曰∶“‘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答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
”衡曰∶“犹可恕也!”□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放生』北使李谐至梁。
武帝与之游历,偶至放生处。
帝曰∶“彼国亦放生否?”谐曰∶“不取,亦不放。
”帝惭之。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伊籍』先主〔刘备〕以伊籍使吴。
孙权闻其才辩,欲逆折以辞。
籍适入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乎?”对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东方朔』武帝时,有献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之。
帝怒,欲杀朔。
朔曰∶“臣所饮,不死之酒也。
杀臣,臣亦不死;臣死,酒亦不验。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苏轼《洗儿诗》』东坡频年谪居,尝作《洗儿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选自〔明〕冯梦龙《古今笑》(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不洗脚南北朝时梁朝将领阴子春,常常几年不洗脚。
他还满有道理:“洗辄失财败事。
”他的夫人憎恶极了。
有一回实在忍不住,“劝令一洗”。
偏偏不久他在梁州之役中吃了败仗,谓“洗脚所致。
”大恨妇,遂终生不洗。
章迪摘自[读者文摘94.4]和尚煮虾有个和尚偷偷地买来虾子煮了吃。
他看见虾在锅里乱跳,于是连忙双手合十,低声对虾说:“阿弥陀佛,忍耐些忍耐些,一会儿焙熟了,就不痛了。
”章迪摘自[读者文摘94.4]刘大请客刘大不善说话,常得罪人。
他五十岁生日那天,特地邀请了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聚会。
快开饭了,赵六还没到。
刘大懊恼地说:『该来的不来。
』张三听了,心想:我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就走了。
刘大一看张三走了,着急的说:『哎,不该走的又走了。
』李四听了这话,很不是滋味,心想:看来我是该走的。
于是,也立即走了。
刘大见李四也走了,摇了摇头对王五说:『我又不是讲他。
』王五想:你不是讲他,那一定是讲我了。
于是也起身走了。
刘大呆呆地望着一桌酒菜,心里纳闷:『我说什么了,怎么都走了?』陛下就是我佛唐朝皇帝姓李,听说道教始祖老子也姓李,便想把道教放在佛教之上。
有个叫法静的和尚,去见皇帝说:『从古到今佛教唯大,而且佛法无边,我佛如来灵验。
今陛下以一姓之私抬高道教,恐怕天下不服!』皇帝勃然大怒,将法静定为死罪,押监入狱,并说:『你开口佛法无边,闭口我佛如来,我给你七天时间去念佛,临刑时看佛救不救你,灵验不灵验!』法静入狱第一天,皇帝派人去看他是否在念如来。
回报的人说法静闭目静坐,口中念念有声,就是听不大清。
以后接连去看,天天如是。
到了第七天要拉出去问斩。
皇帝问法静:『你的佛念的怎么样了?』法静笑道:『七天来我没念佛,天天在念皇帝陛下。
』皇帝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
法静道:『陛下就是我佛如来,我佛如来就是陛下!』皇帝听了,顿时异常高兴:『嗯,如来就是朕,朕就是如来。
好,赦你无罪!』摘自《中国古代笑话—笑画连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张双翼喜欢老虎从前,有个老和尚一心想培养一个虔诚的小和尚。
便抱了一个婴儿抚养,从小教他吃斋念佛,不让他接触尘世,以免受到世俗的影响。
小和尚这年十六岁了,能背诵各种佛经,老和尚自以为培养了一个虔诚的弟子,十分高兴。
这一天,镇上有户人家做佛事,老和尚想锻炼一下小和尚,便带着他下山到镇上去。
小和尚从没下过山,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更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市场,简直有点眼花缭乱。
忽然小和尚停住了脚步,两眼直盯盯的看着一位姑娘。
老和尚忙念到:『阿弥陀佛!』拉了一下小和尚。
小和尚指着姑娘问:『这是什么?』老和尚骗他说:『是老虎。
』回山的路上,他们看到了一只真老虎,小和尚又问:『这是什么?』老和尚说:『是姑娘。
』回到庙里,老和尚为了试试小和尚是否真的脱了凡心,就问小和尚:『你今天下了一次山,告诉我,你最喜欢什么?』小和尚说:『喜欢「老虎」。
』摘自《中国古代笑话—笑画连篇》,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张双翼屁文章一秀才数尽,去见阎王,阎王偶放一屁,秀才即献屁颂一篇曰:“高耸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弗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芯馨之至。
”阎王大喜,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
十年限满,再见阎王。
此秀才志气舒展,望森罗殿摇摆而上,阎王问是何人,小鬼回曰:“就是那个做屁文章的秀才。
”父母何物某公任一县童子试卷监阅。
卷题取四书上一句“父母在”。
内有一卷,破题为:“夫父母,何物也?”公大笑,批文其上:“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不和生你这怪物也。
”尚书与恃郎有尚书与恃郎共主一部,二人素不睦。
某日,尚书见一匹狗窜入大堂,乃佯问恃郎:“是狼,是狗?”恃郎洞悉尚书用心,乃徐徐答道:“夫狼与狗之区别在于尾:上竖为狗,下垂为狼。
”死错了人一个人的亲家母死了,他托一秀才写一篇祭文。
秀才从一本文集中抄了一篇给他,他一看,却是一篇祭亲家翁的文章,就对秀才说:“错了。
”秀才说:“怎么会错呢,这篇文章是从书上抄下来的,一字不错,是不是他家死错了人?”玫瑰酥糖一个人在苏州买了一包酥糖,拆开一数只有五块。
他心里想怎么少了四块,不知道什么原因。
向店家一问,才知道自己把“玫瑰酥糖”读作了“玖块酥糖”。
翻来倒去书生的母亲死了。
有人送来一个奠幛,还有四张纸,上边写着四个大字:"德配孟母",让他自己缝上。
书生翻来倒去看不懂,最后排成了"母配孟德",缝在奠幛上。
有一个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日,他叫弟弟去看看中了没有;弟弟到那儿一看,榜上有哥哥的名字.便一直站在榜下,两眼死死盯着哥哥的大名.到天黑也不离开.哥哥觉得奇怪,便来找他.只见他仍然仰着脸儿盯着那个名字.哥哥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呢!要是我一走,别人把你的名字顶了去,那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