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学PPTl经络与腧穴课件
中医学PPTl经络与腧穴课件
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称“以输代 原” ,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原穴。
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穴: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2)奇经八脉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恢复正常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 髎升压
腧穴主治规律: 。
手 三阴经穴主治规律
手太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胸 心胃神胸
手少阴经
心神 胸
手 三 阳 经 穴 主 治规 律
手阳明经
前头口鼻齿 眼病喉热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耳 眼病喉热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 眼耳喉热病
足三阳经穴主治规律
足阳明经
阳”。
“三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 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
少阳。
②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阳经(属腑) 阳明大肠经
手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前线 中线 后线
阳明胃经 前线 足 少阳胆经 中线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特点:指十二经脉通于八脉的8个穴位, 能主治奇经病证,这些穴位都位于腕踝部 的上下。
8、交会穴
含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 穴。
特点: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 布于头面、躯干部。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 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 为他经。
4、腧穴的定位方法:
⑴骨度分寸法 ⑵体表标志法 ⑶手指比量法 ⑷简便取穴法
针刺麻醉是针刺穴位以达到手术麻醉效果 的技术。
具有操作简便,避免麻醉药品的副作用, 患者能在手术中保持清醒状态,术后疼痛 较轻、恢复较早等特点。
针刺麻醉是我国中医现代化研究和中西医 结合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已被世界卫生 组织确认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5项重大成 果之一。是经络学说、针灸技术在现代临 床实践上的创新和发扬。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 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 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 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⑵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 全身。
⑶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 路线.
① 经脉的命名
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二经 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手太阴肺 经)。
太阳膀胱经 后线
阴经(属脏) 太阴肺经 前线
手 厥阴心包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后线
太阴脾经 前线
足 厥阴肝经 中线
少阴肾经 后线
③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头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胸手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足
④内属-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3、俞穴、募穴
含义: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
称“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
称“腹募穴”。 俞募配穴法
4、 八会穴
含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 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特点:各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与8 种组织、脏器有着密切关系,主治其有关 病证。
针刺之所以能产生明显的针麻临床效果是 因为针刺穴位可以产生下列五个重要基本 作用:
① 镇痛作用; ② 抗内脏牵拉反应作用; ③ 抗创伤性休克作用; ④ 抗手术感染作用; ⑤ 促进创伤恢复作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
meridian
补充材料: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㈠、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
腰奇、腰痛等。
❖ 数量“无限” ——新奇穴仍在不断发现中。 ❖ 无以替代—— 不少奇穴临床作用显著,即使
经穴亦不可替代。
⑶阿是穴
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1.概念——凡无具体名称和固定位置,而以压痛或其 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穴位,称为阿是穴。
2.演变——
❖ 战国-《内经》:“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 — “以痛为输” 。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特点 :离、入、出、合。 (六合:十二经脉按照阴阳表里关系汇合
成六组,称为六合。)
经络系统概貌
❖十二经脉——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 ❖奇经八脉——经络系统中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
韧带起止点
其他反应点
三类腧穴的特点:
经穴 奇穴
定经 有归经 分布在十 四经中
无归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有固定 位置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名
有专用 穴名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 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有 特效 ②局部作用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治局部病变 位置 穴 名
3、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针灸学
目标与要求
第一节 经络
(一)掌握十二经的命名、循行、分布规律。
(二)了解经络的命名与脏腑属络的关系及 经络的作用。
(三)了解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第二节 腧穴 (一)熟悉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规律、
定位方法。 (二)熟悉特定穴的内容,常用骨度分寸。 (三)了解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 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 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⑴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 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 位的共同点。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 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 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⑶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某些穴位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⑵经外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发现有奇 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 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3.奇穴特点
❖ 主治偏窄——与经脉比较主治偏窄,但有主治 极广的穴位。
❖ 分布极散—— 经脉、络脉,头身上下,无处 不在。
❖ 穴点极多—— 单、双、四、八-----❖ “专穴”可见——胆囊、阑尾、四缝、二白、
含义: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 的6个腧穴。 特点: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 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胃 (足三里)、胆(阳陵泉)、膀胱(委中) 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上巨虚)、 小肠(下巨虚)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 (委阳)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7、八脉交会穴
含义: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相通的8个腧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的分类:
1、五输穴 含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
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 合。”
2、原穴、络穴
含义: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
的发展
一、经络概念 经络:包括经 、络两个含义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 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 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
脉络
意义
路径
网络
经络中 的地位
深度
主干部分
分支
纵行的(直大深长) 主要是横行(横小浅短)
数量 功能上
少,有一定数目 除十五络脉外多无具体数 目
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 补充作用、纽带作用起渗
的通道
濡灌注气血的作用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 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 络脉、孙络和浮络。
1)十二经脉:
⑴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
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 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 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
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效果显著 的有100多种。
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 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 医林中得以确立。
(1)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