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学区:邵阳姓名:李红坤导师:唐世月教授专业:法律年级:二○○六级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独创性声明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和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党校系统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毕业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08年12月22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党校系统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本人授权湖南省委党校可以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08年12月22日作者指导教师签名:日期:2008年12月22日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构建途径。
一方面,作为一种以西方法治为范式建设起来的法治体系,我们需要充分吸收西方法治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年传统法律历史的国家,我们更要充分利用传统法文化中的本土资源、挖掘其中的现代价值,进而实现历史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法文化的共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人权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明显提高,法治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工作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
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对法治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二是西方法治的移植缺乏亲和力;三是传统普法教育方式有所偏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有:一是借鉴和吸收适合的西方先进法治思想理念;二是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三是强化和创新对社会各阶层的法律宣传手段;四是重视和加大对社会公民的法律信仰培育。
关键词法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统法文化法律信仰论文目录引言 (1)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本概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1、法治文化的含义一是"要素说"二是"结构说"三是"综合说"四是"精神说"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民族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现代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开放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要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意义(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法治文化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与精髓。
2、法治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制度支持。
3、法治文化是塑造和谐社会主体法律素质的途径。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文化推动2、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1、法治文化有助于提高法治的理解力2、法治文化有助于增强法治的规范力3、法治文化有助于加强法治的推动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缺失的原因(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1、“权大于法”的传统人治观念阻挠了法律地位的提升2、“重礼德轻法刑”的人治意识抑制了法律作用的发挥3、特权等级观念严重破坏了“法律平等”观念的树立(二)传统普法教育方式有所偏差1、传统普法运动缺乏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2、传统普法运动缺乏对公民法治理念的培养3、传统普法运动缺乏对公民主体意识的教育(三)西方法治的移植缺乏亲和力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一)借鉴和吸收适合的西方先进法治思想理念1、借鉴西方法治文化的优秀成果2、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西方法治的“中国化”(二)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1、提炼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人本思想2、挖掘传统法文化中的道德价值3、弘扬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三)强化和创新对社会各阶层的法律宣传手段1、重视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法律人才队伍2、继续推进普法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3、加强法治文艺创作,努力创造良好法治氛围(四)重视和加大对社会公民的法律信仰培育1、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2、将法治精神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3、努力在国民心目中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4、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观念教育结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引言法治是一种文化,因为法治的内涵不仅远远超越制度范畴,同时也远非思想、理念、观念等范畴所能容纳,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并逐渐植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中。
法治被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理解和实现程度如何,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法治足以承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重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法治文化亦足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与观念保障。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必然。
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以党的纲领性文件形式,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问题,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
十七大报告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强调,标志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认识上的深化,对今后我国民主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有文化自身的特点,它不像制度一样在短期内能建构起来,必须经过长期的全民族文化的培育与建设。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至今尚未在社会上形成完整的法治文化体系,也没有培育出浓厚的社会法治文化氛围。
从我国法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研究现状来看,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有所建树,但从总体来看,还是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此,笔者在借鉴吸收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现代法治文化的内涵、特点和要求入手,重点探讨当前我国法治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希望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本概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1、法治文化的含义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
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
所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深入研究法治与文化的关系,重视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是法治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
而文化又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概念,其定义达260种之多,由此导致法治文化概念界定的困难和多样性。
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法治文化的理解、阐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要素说"。
它从文化的组成要素入手来解释法治文化。
认为法治文化是由技术性和精神性法律文化等要素组成的。
技术性法律文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性、传统性、习惯性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等。
另一方面是法律现象精神部分的法律文化,即指具有历史性、传统性、习惯性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心理、法律价值体系、法律思想体系等等。
二是"结构说"。
认为法治文化是显型结构法治文化与隐型结构法治文化的统一。
在显型结构层面上表现为: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
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与显型法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体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种内容有机构成、结构和谐统一的法治文化。
三是"综合说"。
该观点从法治的运作环节来考察法治文化。
认为法治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并不是指法制新闻、法制文学、法制文艺、法制网络等某项具体的文化活动,也不是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某种具体形式和手段,它与和谐文化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社会法制文明活动的综合体现。
四是"精神说"。
认为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法律现象中区别于法律规范体系、法律设施、法制运行等外显实体要素的内在精神部分,主要包括人们对现行法律所具有的思想、意识、感情、信仰、知识、理论等内容。
笔者认为,要准确定义法治文化的含义,首先还是应该要从文化的定义入手。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将文化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两大类,他认为,文化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有形的是显型文化,无形的是隐型文化。
参照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我们可将法治文化分为显型法治文化和隐型法治文化两大类。
隐型结构层面上的法治文化主要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显型结构层面上的法治文化则由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等构成。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治文化应当是显型层面上的法治文化与隐型层面上的法治文化的协调统一,即有形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与无形的法律意识形态的协调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以克鲁克洪的文化分类说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应该是一种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法治文化。
它在显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
它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体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观念;法律的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
从总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种内容有机构成、结构和谐统一的法治文化。
其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本质所在;而围绕这一本质展开的各项条件、措施和效果,即以法治为特征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则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和现实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