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信息安全论文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信息安全论文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信息安全论文
学院: 计算机与遥感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 软件工程
学号: 201322435
班级: B13532
姓名:郑剑峰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信息安全
完全断绝外网的本地内网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可靠且安全的,但在互联网飞速
发展的今天,移动应用广泛的“互联网+”的时代,断绝了与外界联系,那么网
络将变得毫无意义。
绝对的网络安全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一个简单的请求数据包,还是一项复杂
地数据信息传递,在这个看似无形的过程当中,必定要经历层层关卡才能到达目
的地。而这些关卡中,总会有一双双锐利的“眼睛”,看穿我们的意图甚至是解析
出详细的内容,让我们完全地暴露。
为了对付这些高明的手段,我们必须通过一些方法来迷惑他们,加密,其实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完全不能描绘到它的冰山一角,加密所应用的领域已经涵盖到
了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为一个“1”再加上一个“1”时,在到底目的地之
前,拦截者看到的无论是“2”还是“10”,他都不能百分百确定我们想要表达的其
实是一个“1”而已,它只能去揣测,如果这并不是一项重要信息中的一环的话,
我想正常的拦截者更多地会选择忽略它。但如果这是破解一条机密中的关键,那
他们再如何努力,也只能靠运气来猜测发送者的意图。
从移动互联网去看网络安全,主要关注用户信息安全和互联网安全两个方面。
信息上,无论是短信、邮件还是五花八门的聊天应用,都能快速、便捷地收发信
息,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还有图片、视频等复杂信息流,也都可以很方便的通
过互联网来共享给他人。如今,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使得互联网成为新业务、新
思维及海量信息的集散地,如微博、推特、播客等虚拟社区应用层出不穷,信息
之间的共享与交流越来越频繁。再有移动通信网络从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到第
二代GSM代表的窄带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再发展到以WCDMA/TD-SCDMA代表
的第三代宽带数字通信系统,目前发展到以TD-LTE和FDD-LTE为主的第四代
移动通信技术。随着手机网络发展和手机性能的增强,使得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
需求趋势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传统2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性较好,其原因是:
第一,终端类型单一。早期移动网络只支持一种终端接入,要么是支持GSM,
要么是支持CDMA,不支持其他模式终端接入,接入类型单一使鉴权认证比较可
靠。业务单一,主要是传输话音业务,没有数据传输,终端可控资源较少。
第二,网络封闭。由运营商自建专有网络传输,不经由公共网络传输,受外
界影响较少。媒体面和控制面独立,采用TDM传输,媒体面不能干扰控制面,
而IP网络则是混合交换,增加了安全隐患。
第三,终端非智能。2G网络的安全缺陷一是认证有缺陷,认证为单向,只
有网络对用户的认证,没有用户对网络的认证,攻击者可以伪造基站,骗取用户
信息。二是数据保护有缺陷。只有加密,没有完整性保护功能、数据被篡改无法
发现。数据加密时没有采用抗重放保护措施。
所以3G及后续网络的安全性必须要增强。如增加双向认证,密匙长度128
位,增加完整性保护,增加序列号机制,防止重放。当然,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增
多,IMS中网络IP化的引入,IP安全隐患增加,LTE网络扁平化,增加了ENB的
安全风险,终端智能化,引入新的攻击能力,业务不断丰富,流程的漏洞也在增
加。
不同的移动通信网络具有不同的特点,如
1、AMPS安全性较差,第一代模拟电话鉴权加密非常弱,电话经常被盗打或
窃听。
2、GSM安全性较强,鉴权加密得到大幅增强,基本满足日常通信安全需要。
3、GPRS安全性比较强,终端智能化。
4、3G终端智能化,业务多样化,传输高速化。
5、IMS业务IP化,接入多样化,应用丰富化。
6、LTE/SAE传输高速化、接入多样化。
互联网不安全的原因与移动电信网络对比,移动电信网络终端接入类型单一,
互联网接入类型多种多样,能力不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单一,而互联网业务非
常丰富,且有网上银行、网上缴费、购物等全敏感业务;移动通信网络网络封闭,
互联网是基于IP的开放式架构;移动通信网络媒体面和控制面独立,互联网全IP
架构,用户有通过IP媒体通道控制网络的可能;移动通信网络终端非智能,互联
网大量采用计算机上网,智能化、可定制化很高;移动通信网络IP独立,互联网
可以共享IP等不安全因素。
我觉得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根源:
一是网络对用户透明。用户可以获得任意网络重要节点的IP地址并发起漏洞
扫描及攻击,网络拓扑很容易被攻击者得到,攻击者可以在某一网络节点截获、
修改网络中传送的数据,用户数据安全没有保障。
二是用户对网络不透明。鉴权不严格,大量拥护未经严格的认证机制即可接
入网络,终端的安全能力和安全状况网络不知情、不控制,用户地址可以伪造,
无法可靠溯源。
那么对应的改进思路,即网络对用户不透明,怎样做到不透明呢?用户拓扑
和网络拓扑分离,网络拓扑对用户隐藏,网络节点用户不可达;用户对网络可控
透明,对接入用户进行严格的鉴权认证,将地址与身份严格绑定,实现行为可追
溯,加强对用户行为的控制。
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使得传统移动网络安全性优势丧失殆尽。最后能够剩下
的是鉴权严格,行为可溯源;移动互联网融合,互联网的其他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新凸显的安全问题有网络安全、终端安全、业务安全。如网络
安全扁平化、分布式将成为网络的演进方向,PZP等分布式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在
网络构建中,其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终端安全问题将更加普及,终端容易被
攻击,被控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结合位置信息、彩信、短信等移动特色的各
种互联网服务将不断涌现,其安全问题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移动互联网还有用户
信息安全问题,怎样保障用户的信息有效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涉及的人和面
确实非常广,人们如果有哪些信息在网上保存的话,也不愿意让别人可能这些信
息,如通话记录、上网内容、彩信内容、短信内容、登记信息等等,但有时候这
些业务又需要结合这些信息来做。
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需要做到:
一是用户对网络透明,要抓住“可鉴权,可溯源”的技术优势,可以起到有
效的威慑作用,降低各种安全威胁,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强度;
二是要关注网络自身安全,且对用户不透明,对用户隐藏网络拓扑,使得用
户无法对网络节点发起攻击;
三是终端安全保护。对于智能终端的安全保护需要进行重点研究,由于智能
终端的操作系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在彩信、手机浏览网页、下载安装软件等多
种情况下都可能感染病毒或遭到入侵;其实,现在黑客的目标也非常明确,都是
“奔”钱去的,只要能赚到钱,他们研究得比一些专家还深入。比如手机病毒防
护、可信终端安全架构,手机操作系统漏洞研究等等,而有些病毒是很难发现的,
只有你拿到帐单的时候才会发现。比如彩铃业务,很多人的手机被别人订购了彩
铃,在网上消费了,但这个人永远都不知道,因为彩铃是给别人听的。
四是业务的安全保护。互联网应用大幅增加后,通信对端更不可信,由此可
能引发病毒感染、木马等一系列攻击,危害严重。需要对服务提供方进行严格认
证,目前正在标准化的GBA/GAA是一种对业务服务器进行认证的有效解决办法。
同时手机支付等敏感业务的安全机制需要重点研究。重点则要关注GBA/GAA认
证架构和业务特定安全机制。
虽然不可能有绝对的网络安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移动运营商,还
是互联网平台,还是作为用户的我们,都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对我们的重要信息
加以保护,我们与暗处的黑客之间需要你来我往,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让网
络安全技术继续向前,继续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