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理财师手把手教你学理财 前言 本书分为“更新你的理财观念”、“利用新的金融理财工具”、“理财方案量身定做”、“个人理财风险防范”、“家庭创业奔小康”五个篇章,相信此书会使你的理财观念得到更新,理财技能不断提高,从而踏上家财稳步增值的无忧之旅。
前言 有一个故事,讲固执人、马大哈、懒惰者和灵巧鬼四个人结伴出游,结果在沙漠中迷了路,这时他们身上带的水差不多喝光,正当四人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上帝给了他们四个杯子,并为他们祈来了一场雨。但这四个杯子中有一个是没有底儿的,有两个盛了半杯脏水,只有一个杯子是拿来就能用的。
固执人得到的是那个拿来就能用的好杯子,但他当时差不多无望之极,固执地认为即使喝了水,他们也走不出沙漠,因此下雨的时候,他干脆把杯子口朝下,拒绝接水。马大哈得到的是没有底儿的坏杯子,由于他做事太马虎,全然就没有发觉自己杯子的缺陷。结果,下雨的时候杯子成了漏斗,最终一滴水也没有接到。懒惰者拿到的是一个盛有脏水的杯子,但他懒得将脏水倒掉,下雨时接着用它接水,尽管专门快接满了,可他把这杯被污染的水喝下后却得了急症,不久便不治而亡。灵巧鬼得到的也是一个盛有脏水的杯子,他首先将脏水倒掉,重新接了一杯洁净的雨水,最后只有他自己平安地走出了沙漠。
那个故事不但蕴涵着“性格和智慧决定生存”的哲理,同时也与当前人们的投资理财观念和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有媒体称中国差不多进入个人理财时代,拒绝贫穷、做个有钞票人成为居民理财的最大追求。然而受传统观念的阻碍,许多人就和故事中的“固执人”一样,认准了银行储蓄一条路,拒绝同意各种新的理财方式,致使自己的理财收益难以抵御物价上涨,造成了家财的贬值。有的人就和故事中的“马大哈”一样,只明白不停地赚钞票,却忽视了对财宝的科学打理,最终因不当炒股、民间借贷等投资失误导致了家财的缩水甚至血本无归,成了前面挣后面跑的“漏斗式”理财。有的则和故事中的“懒惰者”一样,尽管注重新收入的打理,但对原有的不良理财方式却懒得重新调整,或者存有侥幸心理,潜在风险没有得到排除,结果因原有不当理财阻碍了整体的理财收益。然而,也有许多投资者和故事中的“灵巧鬼”一样,他们注重把家庭中有风险、收益低的投资项目进行整理,也确实是先把脏水倒掉,然后把杯子口朝上,积极同意新的理财方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理财效果。
“杯子哲理”告诉我们,理财中的固执、马虎和懒惰行为只能使你越来越贫穷。积极借鉴“灵巧鬼”式的理财方式,转变理财观念,调整和优化家庭的投资结构,让新奇雨水不断注入你的杯子,如此,你才能离有钞票人越来越近。
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私人理财规划师,“全国首届家庭理财方案大赛”冠军(搜狐网、北京娱乐信报、中国工商银行等联合举办),“雅典奥运冠军理财专家团”成员(负责王义夫、刘春红个案设计),在搜狐财经、和讯网等全国知名媒体开设理财专栏,具有丰富的理财实践经验,先后为500多位网络和平面媒体读者设计理财个案,使他们的家财实现了稳妥增值。
本书分为“更新你的理财观念”、“利用新的金融理财工具”、“理财方案量身定做”、“个人理财风险防范”、“家庭创业奔小康”五个篇章,相信此书会使你的理财观念得到更新,理财技能不断提高,从而踏上家财稳步增值的无忧之旅。 第一部分 更新你的理财观念 你认为钞票是万恶之源吗?假如回答不是则表明你有科学理财、让钞票生钞票的愿望。 第一部分 更新你的理财观念
1.理财:三岁不早,六十不老
你认为钞票是万恶之源吗?假如回答不是则表明你有科学理财、让钞票生钞票的愿望。那么接着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理财规划的?许多人会讲,因此是在有收入以后了,没钞票如何理财?也有人会讲,我现在退休了,一辈子差不多上稀里糊涂地挣钞票、花钞票,现在再谈理财岂不是为时已晚?国内外理财专家的研究和一些理财实例表明:理财观念是一生一世的事,从三岁顽童,到耄耋老年,只要生命存在,只要你需要生活,你就不应离开理财。 小A和小C差不多上大四学生,二人家庭经济条件相当,每月的家庭供给差不多上400元。小A的父母从事商业工作,他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小孩的理财能力。小孩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放权”把买零食、学习用品的开支交给小孩自己打理,加上父母耳濡目染的阻碍,小A的理财能力大大高于一般小孩。上大学以后,小A每月将400元进行规划,购物货比三家,花钞票精打细算,每月难道慢慢有了结余。后来他见学校鼓舞勤工俭学,便用结余的钞票从图书市场批发一些学生喜爱的畅销书,在学校内摆摊出售,从小养成的理财能力和经济头脑,使他专门快成为了学校有名的小书商,此后的大学生活他不但没有再花父母的钞票,而且还攒了一笔不大不小的积蓄。学生小C的父母是公务员,他们对小孩过于溺爱,从小学到升入大学,小孩的各种开销差不多上父母一手包办,小C从小差不多没有和钞票打过交道。上大学以后,这种“全包”的教子方式的缺点逐渐露出端倪,小C的理财能力专门差,将400元花得稀里糊涂,经常寅吃卯粮,有时还要靠借债度日。 从这两个学生的例子能够看出,从小注重小孩的理财教育能够阻碍小孩的一生。人对钞票产生概念性的认识大约是在两三岁左右,小孩明白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能换取糖果和玩具,这时应当让小孩区分各种面额的钞票,并灌输一些钞票的概念;六七岁的时候,小孩能够替大人打酱油了,这时不妨将买酱油剩下的零钞票送给小孩作为“收入基金”,引导其正确地进行支配,同时要让小孩明白父母赚钞票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适应。总之,对小孩的理财教育越早越好,家长注重引导,刻意培养,如此,小孩成人后将受益终生。
退休之后,人的收入一般可不能再增加,而是依靠积蓄和养老保险维持生活。这时,能否将积蓄和养老保险金进行科学打理会直接阻碍晚年的生活质量。有的老年人觉得理财“高深莫测”,有的人认为投资“充满风险”,只好把钞票存成活期或定期储蓄,而有些精明的老人则不甘于这种“被动”理财,积极涉足一些既稳妥收益又高的国债、基金、收藏等新投资渠道,比如选择一家好的开放式基金,年收益可能达到20%以上,是任何储蓄无法比拟的———不注重晚年理财者只能坐吃山空,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而积极主动规划“夕阳理财”则会不断制造新的价值,使晚年生活迈向富足欢乐的健康之路。
请记住这句话:理财,三岁不早,六十不老。 第一部分 更新你的理财观念 2.四则运算筹划理财人生
人生路上,真正意义的理财应当讲是从有了个人收入开始。这时,多数人会沉醉在积存财宝的喜悦中,尽管手中的现金数额可能专门小,但依旧要兴冲冲地将它逐月存入银行。假如用四则运算来比喻,那个时期运用的是加法:一月份的工资是被加数,二月份的是加数,相加后产生一个“和”;第三个月,“和”又成了被加数,新的工资结余成了加数,以此类推。通过日积月累,那个“和”会不断增大,达到一定数额后,你可能到了结婚的年龄,关于不能依靠父母的人来讲,这笔因“加”而来的积蓄会派上大用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这笔钞票则会成为婚后小家庭的第一笔财产积存。 成家之后的理财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两双手在共同堆积家庭财宝的“金字塔”。这时,两人正年富力强,收入会稳步增长,不知不觉间存折上差不多过了五位数甚至六位数。同时,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理财观念也会发生专门大的变化,收益最大化成为家庭理财的第一目标。因此许多人逐渐对收益高的投资方式感兴趣,往往不看风险只认收益,炒股、企业集资、民间借贷等让人趋之若鹜,结果有人炒股赔钞票,有人集资被骗……通过这些投资失败的教训,许多人平复了许多。这时减法派上了用场,一些风险大的投资方式被逐个减少,炒股、集资等都成为“减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只留了开放式基金、国债或银行储蓄。
不知不觉步入了中年门槛,这时差不多是三口之家,你的理财智慧也达到了最高境地,并积存了专门多“实战”经验。虽讲经历减法之后,你的投资渠道不是专门多,但这差不多上依照个人实际而“浓缩的精华”,同时你会“一条道走到黑”。炒汇、买基金有了经验,你确信会倾其所有而“不白费一分钞票的资源”;认准了比较稳妥的储蓄、国债,你会“翻着跟头往银行存钞票”,这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这条适合你的投资渠道会呈现裂变式的进展———在经历加、减两种运算之后,乘法将你带入了人生理财最辉煌的时期。
到了老年之后,尽管能按月领取养老保险,但奖金、提成、各种补贴差不多与你无缘,你的实际收入可能只有壮年时的三分之二。对这些养老、保命钞票你会特不慎重,不容有半点风险,因此一些投机性质的理财方式逐渐淡出,这时除法便进入了你的生活。因为多数老年人会选择银行储蓄作为理财的主渠道,因此理财收益顶多能达到炒股、炒汇时的三分之一;尽管你的积存不算少,但一场大病就可能使你的资产被除去一半。假如讲,退休前是财宝的积存期,退休后确实是财宝的消费期,也能够讲是被除期。由此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加、减、乘法是人生理财的关键时期,这时运算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晚年幸福,运算的数额大了,即使被除去一半你可能还专门有实力,但假如本来积存就少,除不了几次就会两手空空了。 第一部分 更新你的理财观念 3.家庭理财八大新观念
l 钞票装进口袋不如装进脑袋 小张和小刘既是同事又是当年的大学同窗。小张脑瓜精明,工作期间做了兼职,同时理财有术,积蓄颇丰。而小刘大概有点“败家”,对好友的提醒充耳不闻,工资分文不攒,全花在了买书和参加各种培训上,同时还举债数万读MBA。后来,他拿到MBA证书跳槽去了一家外企担任高管,工资立马翻跟头,比原来高出十多倍。而小张则直后悔“把钞票放错了地点”。看来,知识确实是财宝,此言不谬———年轻时把钞票装进口袋不如装进脑袋。
l 勤俭持家不如能挣会花 过去我们常讲“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但在现在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勤俭持家、用劲攒钞票的老观念差不多落伍了。“能挣会花”日渐成为大都市最流行的理财新观念。发挥个人特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