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

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

2012年第22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2No.9收稿日期:2012-02-24,修回日期:2012-05-15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2.22.025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研究祁明,赵雪兰(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在对科技服务业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适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五种发展模式,包括创新平台模式、生态模式、外包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模式以及行业标准模式。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平台;行业标准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2)22-0118-05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QI Ming ,ZHAO Xuela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five kinds of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for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industry and its characters ,including the pattern of innovation plat-form ,ecological model ,outsourcing servic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standard.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 ;innovation platform ;industrial standard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及经济专家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王晶等[1]根据科技服务业系统功能把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科技信息子系统、科技贸易子系统、科技金融子系统、科技设施子系统以及企业孵化器系统;孔莹等[2]指出我国广东科技服务业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高层次人才匮乏、机制创新性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扶持作用、培养人才、体制改革等相应对策;代文等[3]针对服务业集群发展特点提出了虚拟化产业集群、生态化产业集群和链群化集群三种发展模式;陈劲[4]基于网新集团与浙大的产学合作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知识集聚和质变模式。

服务模式广义而言也属于商业模式的范畴。

原磊[5]指出自1999年以后,商业模式就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王波、彭亚利等[6]认为商业模式是指企业的运营机制以及对运营机制的拓展和利用。

罗珉等[7]提出商业模式是基于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整合企业活动所有参与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近十年来,国内对于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研究一直都很热门,如张锡民[8]收集市场上成功的案例总结出24种神奇的赢利模式,包括资源独享模式、网站联盟模式、产业链循环模式、依附成长模式等。

这些研究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都起到非常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基于科技服务业体系的研究,借鉴其他行业发展模式的经验,提出了五种适合科技服务业应用的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目的是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科技服务业体系关于科技服务业范围定义有许多相关的研究,但至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界限标准。

笔者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一个三层体系,如图1所示,从下至上是研发与服务体系、工具与方法论体系、创新成果体系。

研发与服务体系包含研究与试验、科技资源、新兴技术等基础服务体系,它是科技服务业体系的基础,没有基础服务支持,整个服务体系就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来源和后劲;工具与方法论体系则是指思维工具、分析工具、软件工具等工具及方法体系,它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工具与方法论的使用和应用将加速创新成果体系的快速形成和扩大;创新成果体系包含科技服务所能帮助实现的各类创新成果,它是科技服务业体系的宗旨和目的所在,没有创新成果体系,科技服务业则不成体系或该体系的存在将无任何意义。

这三层体系是缺一不可、紧密联系,只有充分推动每一个层次的发展和三个层次的协同发展,才能保证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市场信息是瞬息万变的,企业需求也是不断变祁明等: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研究化的,必需有丰富多彩、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与需求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体系的作用。

本文提出五种发展模式,从不同角度促进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图1科技服务业体系2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2.1创新平台模式2.1.1创新平台的内涵与架构创新平台就是将创新资源与要素进行汇聚与整合,推动某个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并产生应用成果[9]。

在科技服务业领域,创新平台就是以提高行业整体的创新水平为目标,聚集科技服务业各个主体,并整合科技服务活动各个环节的创新资源,共同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研制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网络系统,它为进驻该平台系统的企业提供开放创新、互补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机会。

根据科技服务内容的不同,我们可将创新平台分成六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

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平台以企业为核心,为其提供硬件和软件设施租赁、信息情报或科学数据、技术开发或转让、试验检测或评估论证、产权或专利保护等一系列服务,贯穿企业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创新平台模式实质上是科技服务业体系中的基础服务体系与工具方法论体系的实现模式,以平台的方式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图2创新平台模式架构2.1.2创新平台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低下、创新资源分散与知识共享困难等问题,急需建立创新平台使得中小企业可以廉价、快速地获得创新资源、先进技术与创新伙伴等帮助。

截止2011年,深圳市已成功创建技术转移平台、资讯服务平台、公共创新平台等八大平台。

除深圳之外,北京也建立了技术研发创新平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关村创新平台等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

2.1.3如何构建创新平台服务模式根据平台服务对象的不同,创新平台可分为企业平台、社会平台、产业平台和国际平台,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平台属于社会平台、产业平台的范畴。

构建面向社会的科技创新平台,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例如设立科技创新平台专门机构),鼓励各行各业的企业进入平台,使平台的创新资源多样化,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以确保创新平台的持续运营。

构建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则由龙头企业牵引,聚集产业内的企业,协作制定创新平台的准入规则、运行机制与资金投入体系等,促进整个产业的进步。

2.2生态模式2.2.1生态模式的内涵与架构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或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体[10]。

科技服务业的生态模式则是构建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各个主体通过资金循环、技术或专利流动以及优势互补的方式相互依存,共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科技服务业的生态模式本质在于合作,以共同体的方式协同发展。

图3(a )是基本的科技服务业生态模式,技术或专利、企业与风险投资构成一个小生态系统:科技服务提供商与企业合作,技术、专利与人才等流动到企业,科技成果得以商业化、产业化;科技服务提供商与企业合作形成更强大的竞争优势,吸引风险投资,因此,资金从风险投资机构流向科技服务提供商和企业。

图3(b )是图3(a )的延伸,加入更多的主体(如图中的学校和政府),丰富化生态系统的资源。

科技服务业的生态架构模式不是固定的,有合作价值的主体都可以进入该生态系统,改变生态架构。

2.2.2生态模式应用价值大部分科技服务企业创新资源都相对缺乏,借911祁明等: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研究助外部力量共同对抗市场竞争非常重要。

科技服务创新领域中著名的IBM 生态系统,就是利用IBM 的各类专利与中小企业相结合,共同寻找风险投资,这是图3(a )的实例验证。

在中国已经成熟的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与风险投资企业相结合,即产学研模型,则验证了图3(b )的可行性。

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主体而言,都应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业务,从而使得每一个主体的状况都变得更好,生态模式可以实现多赢。

2.2.3如何构建生态服务模式合作的动力在于每一个主体都能获得收益。

科技服务业的生态模式就是具有生态互补特性的科技服务业、企业、风险投资与其他机构协同发展,为共同目标(收益)营造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生态系统,因此,构建生态模式的首要前提是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具有生态互补特性。

寻找与自身具有互补优势的合作企业是构建生态模式的第一步,在综合考虑合作伙伴的信誉形象、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等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进而通过合约、战略伙伴等方式维持良性的合作关系,如伊利与奶农合作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伊利做专做精奶制品,有利于奶农根据需求产奶减少成本。

2.3外包服务模式2.3.1外包服务模式的内涵与架构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务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外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11]。

作为服务提供者,科技服务业的外包服务模式,即是指科技服务企业以商业形式为本企业以外的传统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如图4所示,科技服务企业同时与几家传统企业以外包合同方式合作,为它们提供信息技术、研发试验、专利申请与保护等各种各样的科技服务。

外包服务模式的本质在于,科技服务企业以专业的服务水平为核心竞争力进入到传统企业的价值链中,协助传统企业更好、更快地进行其核心业务的运营。

图4外包服务模式架构2.3.2外包服务模式应用价值科技服务业领域的外包服务发展始于80年代,如今在全球各国都有相当成熟的应用实例,如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印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接包国;外包服务模式使得发包商与服务提供商都各取所需,聚焦于其核心业务,如美国太阳(SUN )公司与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 )的合作实例,SUN 公司承接SFNB 公司安全与保密技术的外包服务,协助SFNB 公司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也是在做其擅长的业务,实现共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