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土保持塑造生态环境的解析
徐成军 张如意
焦作市晓尚园林有限公司, 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 水土保持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保持水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它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也为塑造园林奠定了基础,而且造福后世子孙。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然而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不仅可以改善园林生态环境,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植物群落
1水土保持的概念
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水保生态建设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水保生态建设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行城市水保“三同时”,及时编报水保方案,做到“开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达到硬化、绿化、美化,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城市水保生态建设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人居环境,将水保生态建设事业推向城市水保生态综合建设的新阶段,构筑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护体系。
2 水土保持的内容
水土保持的内涵,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整地方式、优化泥沙控制方法与措施。
(2)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及生态重建技术,包括闲置开发区的生态恢复
- 2 - 治理、裸露山体缺口(采石场、遗留边坡、废弃石场等)的复绿治理、毁林种果、原有侵蚀劣地的生态修复。
(3)水源保护林的建设、管理及山地生态风景林的保护。
(4)小流域内的河道(排水道)整治与河岸景观改善。
(5)预防监督措施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查处。
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防洪、城市林业、城市园林、矿区开采保护等既有联系,又有分工。城市水土保持是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同时,城市水土保持又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多个行业和每一项建设工程中。
3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目标
3.1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中的目标
未来的城市化建设目标应是花园式山水型的生态城市,尽管这可能是一种理想,但应是城市水土保持生态追求的目标。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模式,构建了人类建立与自然协调的舒适优美的城市家园的理想。
钱学森在1990年根据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价值构建了“山水城市”模式,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提出的生态城市定义为:人类运用智慧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并使其达到最优化的人类活动及居住形式,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其要求的城市绿地覆盖率达50%、人均拥有绿地60以上。
4水土流失在生态环境中的防治对策与目标
- 3 - 全国水土流失总体现状: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公里;风蚀191万平方公里;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
表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蚀与风蚀面积(平方公里)
省(市、自治区) 水蚀面积 风蚀面积 合计
省(市、自治区) 水蚀面积 风蚀面积 合计
北京市 4383 0 4383 湖南省 40393 0 40393
天津市 463 0 463 广东省 11010 0 11010
河北省 54662 8295 62957 广西壮族自治区 10369 4 10373
山西省 92863 0 92863 海南省 205 342 547
内蒙古自治区 150219 594607 744826 四川省 150400 6121 156521
辽宁省 48221 2333 50554 贵州省 73179 0 73179
吉林省 19296 14278 33574 云南省 142562 0 142562
黑龙江省 86539 8907 95446 西藏自治区 62744 49893 112637
上海市 0 0 0 重庆市 52040 0 52040
江苏省 4105 0 4105 陕西省 118096 10708 128804
浙江省 18323 0 18323 甘肃省 119370 141969 261339
安徽省 18775 0 18775 青海省 53137 128972 182109
- 4 - 福建省 14832 87 14919 宁夏回族自治区 20907 15943 36850
江西省 35106 0 351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15425 920726 1036151
山东省 32432 3555 35987 台湾省 7844 0 7844
河南省 30073 0 30073 全国合计 1648816 1906740 3555556
湖北省 60843 0 60843
4.1水土流失在生态环境中防治
我国水土保持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21世纪的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防治任务艰巨。目前仍有近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按照目前的防治速度,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三是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改革,不断完善和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鼓励支持广大农民和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增进了解,相互学习,不断吸收国外水土保持科技的先进理论、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增加水土保持投入。
4.2水土流失在生态环境中的目标
21世纪是全球致力于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纪,我国政府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
- 5 - 近期目标(2000年~2010年):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七大流域特别是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工程初见成效,在全国水土流失区基本建立起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中期目标(从2011~2030年):使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全国建立起健全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体系。
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全国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基本得到控制,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宜林地全部绿化,“三化”草地得到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5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5.1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未来加快水土综合治理步伐,开创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一环而不可忽视。
水土流失是头号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不仅是全世界环境的头号问题,目前也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全国众多的水土流失类型和人为破坏等因素,使得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8.2%。生态环境恶化与严重水土流失区的贫困互为因果,致使自然资源得不到有利的保护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互相依托,相得益彰。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体。从而构成相对稳定的自然整体,如果水土保持工作做不好,形成的水土流失必然影响相应的协调关系,导致生态环境的平衡以致破坏恶化。因此只有密切关注到水土保
- 6 - 持与生态环境之间这种互为依托的关系,才能按照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做好水土保持与环境建设这一伟大事业。
5.2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宏观上一个国家,微观上一个县一个局部都证明了这一点,经测算,临朐县修建的各类水土保持设施的蓄水能力已达到11081.54万m3,仅弥河流域就拦蓄泥沙1200.1万m3,大大延长了水利水保工程的使用寿命。等于重修了10座大型水库。
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水土保持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的推进了县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临朐县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按自然形态将全县划分为131个小流域,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山水林田路,上下游,左右岸,毛支沟的全方位、系统化、规模化治理。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常年治理不断线。全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4.8km2,新建水平梯田23331hm2,营造水保林46766.7hm2,发展经济林22206.7hm2,疏林补植8233hm2,种草73hm2。经过治理的小流域较好的改变了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经济繁荣,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
5.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措施
水土保持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已经显而易见。如何突出国策地位,发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根本所在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
东部南部砂山丘陵生态治理建设区的主要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荒山荒坡大搞植树造林,改造坡耕地,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开展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立足山丘区优势,发展瓜菜生产。小流域治理模式上,实行山顶乔灌草戴帽,山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