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绵阳电子工业布局.

绵阳电子工业布局.

绵阳市电子工业经济发展

当今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绵阳工业进入“大转折、大决战、大发展”时代,能否参与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融入国家产业调整升级,将直接决定绵阳工业未来前途、命运和地位。根据市委“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和“三个加快”的战略部署,为了引领绵阳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现状

绵阳工业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绵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总量持续增长,总体实力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利税总额55亿元,利润22亿元,分别是建市之初(1985年)的36倍、40倍、13倍、11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0户(见附图1) 。

附图1: 2005年以来绵阳工业经济发展图

亿元694.8787.34950538.8430.37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预计

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初步形成。目前,绵阳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正步入集群化阶段。2009年,“1+5”产业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见附图2)。

附图2: 绵阳工业产业结构图

其它 10.59%化工 4.60%电子信息41.51%冶金机械15.52%食品及生物医药15.70%汽车及零部件3.42%材料 8.66%电子信息冶金机械食品及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其它 园区建设成效初显,集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按照工业集中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绵阳率先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随后又规划建立了经开区、科创区等工业化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电子信息、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等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格局。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四年来,绵阳工业完成技改投资350亿元,特别是2009年预计可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0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三倍,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随着长虹PDP二期,九洲LED、RFID,新华6万辆整车、50万台发动机,烟厂30万箱卷烟、丰谷酒业万吨优质曲酒等一批规模大、前景好、成长快、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将为绵阳今后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绵阳工业纵向比有所发展,但横向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增速不快、效益低下、吸引力不强、县域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在全省的位次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从2005年第二位下滑至目前的第七位,绵阳工业在全省已处于“不加快发展就会加快落后”的危机时期。从当前绵阳工业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见附图3): 附图3:

增加值宜宾乐山资阳泸州自贡德阳攀枝花绵阳内江南充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德阳164.2 221.3291.4325.7400宜宾139.6170.5230.8 310.7 360乐山125.6 164211.8302.5 370攀枝花148.5176.2231.2 278.6 285绵阳118.1 161.1205.2245.6300内江76.2115.3 166.0 237.7 310

南充69.0 101.7140.9225.5 298资阳65.9101.9143.8215.7260泸州56.0 90.9129.2204.7 250自贡79106.1143.8210.224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预计

1、产业结构不合理。进入21世纪后,绵阳工业没能跟随国际国内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特别是占绵阳工业40%以上的电子信息和占15%以上的冶金机械两大支柱产业结构没有得到实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长虹工业增加值率目前不足2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低于全省近20个百分点;攀长钢长期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全市工业销售利润率不足3%,而全省在5%左右,差距十分明显。绵阳产业结构不佳是导致绵阳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经济效益差,在全省位次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

2、对外开放不够,招商引资成效欠佳。多年来,绵阳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上视野不开阔,与成都、乐山等市相比,手段单一,工作力度不大,特色不突出,在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产业配套招商及产业链招商方面工作滞后,没有形成大的工业增量。

3、财政支持力度不足。2003年—2008年六年期间,市本级财政支持技改项目引导资金仅3900万元,平均每年不到700万元。而德阳、乐山、宜宾每年平均支持技改项目资金2000万元以上,绵阳仅其三分之一。

4、县域工业发展较慢。绵阳市属工业比重较大,县域工业较为薄弱,主要是县、区中小企业、民营工业发展不快,没能形成市县联动,共同发展格局。绵阳重点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江油市、高新区、涪城区、游仙区、经开区,拥有亿元以上企业80户,占全市109户亿元企业的73%,三台、安县、梓潼、盐亭、平武、北川只有亿元企业29户,占全市的27%。长虹、九洲等市本级企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为60%以上,9县市区中,除江油市占比达到14.5%外,其余8县市区合计占比只有25%左右。

5、工业园区建设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规划布局不明确、项目执行不到位、工业集聚集约度不高、产业特色不鲜明、工业发展空间矛盾比较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等。同时,在发展工业理念、服务企业思想、政策执行力和行政效能等环境建设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二.电子工业产业

(1)发展路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芯”、“屏”关键部件,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形成完整产业链。2010-2015年,长虹、九洲每年技术创新投入均达到10亿元以上,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长虹数字电视开发中心”、“长虹PDP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九洲LED新光源国家级研发、制造基地和供应商 ”、“九洲RFID应用全国示范基地”、“国家空中管制系统研发生产基地”等,建成国内重要的平板显示器生产聚集地。

聚全市资源支持长虹成长为全球性知名大企业集团。鼓励长虹在“三坐标战略”的指导下,从传统家电提供商向4C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构建跨越广电网、通讯网及互联网的4C产业体系,深入PDP屏制造、LCD、OLED显示、IT、通讯等领域,进一步延伸白电产业链,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向系统服务内容延伸,逐步成为具备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

发展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与强化配套产业集聚相结合,合理进行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向“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

加强国际合作。立足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强技术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国际化竞争力。

(2)发展重点。

推进4C融合,延伸发展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和信息内容服务产业五大产品链。基于长虹“三坐标战略”,全力向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品战略延伸,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三大核心技术能力,发展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等产业,同时进入冰箱领域,完善白电产业链,并打通产品、内容、服务的界限,发展电子信息内容与服务产业。

突出发展数字视听产品链。重点发展高端CRT彩电、等离子(PDP)平板电视、液晶(TFT-LCD)平板电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SDTV(标清)/HDTV(高清)的数字电视机顶盒、集成组合式机顶盒、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备、专业及家用音响设备、3C融合信息产品等,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视听)。

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产品链。力争2010年实现PDP量产200万片(按42〞计算)、PDP整机220万台、LCD整机300万台的产能。初步构建PDP模组的配套产业链,到2012年实现PDP模组量产600万片(按42〞计算)、PDP整机350万台的产能。实施液晶电视整机与模组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到2012年LCD整机达到700万台生产能力;向OLED等新型显示领域延伸,到2012年形成10吋以下AM-OLED显示屏量产。

拓展网络及通信产品链。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手机终端产品、基于IPv6的路由器、交接设备、传感设备、网元管理系统(EMS)、光线路终端(OLT)、连接各用户的光网络单元(ONU)、EOC的局端终端设备、交换机设备、1310nm和、1550nm光传输设备、光节点综合设备、数据卡、ADSL、无线接入设备、数字电力线多媒体终端设备等。

军事电子设备产业链。重点发展二次雷达、高炮雷达、空中交通管制、机载防撞、新航行、电子对抗、人防机动指挥通信等系统;研发光电雷达、保密通信设备、军用连接器、敏感元器件等。

软件产业链。重点研发可视化软件建模技术、软件构件标准、软件构件库应用服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家电整机、电子医疗仪器、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工业控制、光机电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推进RFID的研发与应用服务;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咨询和维护、行业服务、数字媒体、信息资源利用等。

服务外包产业链。结合绵阳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加快开发各类研发外包,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外包品牌。

(3)切实推进市县经济一体化发展。以总规统领制定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加速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和全市工业中的比重。以“1+5”产业为主攻方向,支持建立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深化区域分工协作。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建设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工业园区(工业发展集中区),协调推进形象开发、功能开发和产业开发,提高集聚力和承载力。倡导全民创业,大力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工业,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配套能力,多渠道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