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青枯病立枯病绵腐病

水稻青枯病立枯病绵腐病

水稻苗床病害
青枯病
水稻旱育秧田苗期生理性病害,因根尖被阻断导致水稻无法从土
壤中汲取水分和养分所致。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
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苗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

疾病症状
症状多发生于旱育秧水稻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
叶色灰绿、萎蔫,苗床成穴,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
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
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苗床水稻秧苗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发病机理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青枯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
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
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
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症状加重。

防治方法
防治青枯病要以防为主。
一、认真做好病情调查监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
查监测病害发生情况,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准确掌握病情动态,及时
发布病害防治预报,做到病情早预见、早发现、早指导、早防治。

二、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
生命力和抗病力。

三、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注意气温变化,不要盲目抢
早。

四、加强水稻苗床管理。水稻苗床青枯病的发病率高于立枯病,
青枯病一般当秧苗长到了三叶期以后开始发病,当前正值苗床管理和
青枯病、立枯病发生的关键时期,照苗床管理标准,做好通风炼苗。
特别是中小棚,揭棚过晚易发生青枯病,夜间温度过低时应用草帘盖
苗床,尽量降低苗床内的昼夜温差。如青枯病发生严重时,应立即灌
水上床或异地寄秧。

化学防治:可在水稻秧苗1.5叶期时,可配合杀菌剂防治立枯病
使用时,适量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微生物菌剂等来提高秧苗
素质,预防水稻苗期青枯病。

立枯病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食粮作物,但是目前在全国各稻区生产中普遍
存在秧苗品质差的难题,主要表现为病秧、弱秧。尤其是近年来旱育
秧立枯病成为旱育稀植技巧的最大障碍,正常条件发病率15%左右,
因为气候、管理等方面的起因,毁灭性发病也履见不鲜。该病害是由
于受多种不利环境的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
刀菌、立枯兹核菌和稻蠕泡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

.
3 危害症状
.
▪ 芽腐
.
▪ 针腐
.
▪ 黄枯、青枯
.
4 发病原因
.
▪ 气候条件
.
▪ 侵染循环
.
▪ 秧苗素质

水稻立枯病死苗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
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
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发病时期
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
12~15℃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
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所以,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
要时期。

危害症状
芽腐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
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针腐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
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
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
片发生与死亡。

黄枯、青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
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
水稻立枯病烂秧
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
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
片青绿枯死。

发病原因
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
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
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
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
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侵染循环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
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Fusarium oxysporium Schelcht(尖
孢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禾谷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 Sacc.(木贼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 App. Et
Wr.(茄腐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cheld(串珠镰孢菌)及无
孢目、丝核菌属的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立枯丝核菌)等,还
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Pythium spp. (腐霉菌) 等真菌。
镰孢菌一般以菌丝和后垣孢子在多种寄主的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环
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为害。丝核菌则以菌丝
和菌核在寄主病残体中和土壤中越冬,靠菌丝蔓延于幼苗间传播,进
行侵染为害。

秧苗素质
丝核菌和镰刀菌等水稻立枯病病源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均为弱
寄生菌,一般能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这类病菌致病性不强,
它们一般不宜侵染健壮的幼苗,只有当天气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
苗生长弱、抗性降低后,各种弱寄生菌才得以乘虚而入并传播蔓延。
因此,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

综合防治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
命力和抗病力。

2、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 时播
种,不要盲目抢早。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然而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
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
超过500 g/m 。

3、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
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4、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
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
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
度25~30~C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
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3叶期后
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
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

绵腐病
在水稻播种后5-6天就有发生,主要危害幼根和幼芽。最初在稻谷颖壳裂口处,
或幼芽的胚轴部分出现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放射
状,后常因氧化铁沉淀或藻类、泥土粘附而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泥土色。受侵稻
种内部腐烂,不能萌发,病株则因基部腐烂而枯死。

②、病原菌种类绵腐病病原菌有多种,都是鞭毛菌亚门,属藻状菌中的卵菌,其
中,水霉菌科的绵霉属绵霉菌最为常见,其次是腐霉菌属的腐霉菌。

⑴绵霉菌Achlya spp能引致绵腐病的五个种。
⑵腐霉菌Pynium spp与绵腐菌相似,能引起烂秧。
③、侵染循环绵腐病的绵腐菌和腐霉菌寄生性弱,主要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还
普遍存在于污水中。绵腐菌和腐霉菌主要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
宜时菌丝或卵孢子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萌发又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
子借水流传播,侵染破皮裂口的稻种和生育衰弱的幼芽,随后病苗又不断产生游
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④、发病条件
发病条件中,气象因素特别是低温最为重要。绵腐病的绵腐、腐霉菌是土壤中弱
寄生菌,只能侵染已受伤的种子和生长受抑制的幼芽,一般完好的种子基本不发
病。当低温影响水稻生育时提供了病原菌侵染条件,播种后气温越低,持续时间
越长,对水稻生育影响越大,绵腐病就可能越严重。

⑤、防治方法
⑴严格种子精选,严防糙米和破损种子下地。
⑵适时播种,提高整地质量,避免冷水、污水灌溉。发生绵腐病时及时晾田防治。
⑶药剂防治 70%敌克松1000倍液或硫酸铜1000倍液喷雾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