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 政 政 策 对 经 济 的 影 响

班级:金融1203班 姓名:*** 学号:************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 作为社会政策,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社会经济,为人民的自有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当然,财政政策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扬其长避其短,让财政政策发挥最大的功能。 关键字: 调节产业结构 正文: 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就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伟经济目标而制定的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其特征表现为:1、财政政策表现为一定的经济调节手段与措施,2、财政政策具有层次性,3、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主要手段,5、具有相对性,即对于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政策。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1、稳定功能,政府能够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当经济出现膨胀性缺口时,政府可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等政策手段,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当经济出现紧缩性缺口时,政府可采取减少税收或增加支出等方法刺激社会总需求。2、发展功能。第一,通过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例如,通过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行业实施高税收政策,减少资源流入这个行业,再如,通过税收、政府补贴等财政政策扶植高科技产业,促使产业结构优化。第二,调节收入分配,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支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等,可以从多方面调节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第三,推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建立鼓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税收制度,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的财政支出等措施,都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还可以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财政制度安排,推动经济体制的创新及完善。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促使供求达到平衡的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促使供求达到平衡的财政政策。3、中性财政政策(平衡的财政政策),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紧缩。 对于政府来说,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预定的政策实施所能实现的目的,主要包括四点,1、物价相对稳定,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公平与否,关系到经济增长的效率、质量以及政治的稳定,制定财政政策时,可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3、经济适度增长,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保持适度的社会储蓄率,另一方面应注意运用公共投资支出和税收杠杆,发挥财政在结构调整和推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经济增长的过程是波动性的,财政收支的调节还要削弱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减轻波动的不利影响;4、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下面来谈谈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生产资料主要有两种形式,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1978年开始财政政策配合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对上述两类经济主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激活措施,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从保障农民物质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开始,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的重点是结束过去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户的物质利益和生产成果紧密的联系起来,将原来的“公分制”变成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新型分配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鼓舞和带动了城市的改革。 二、放权让利,逐步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了大规模改革,1979年7月,允许国营企业保留部分利润进行自主分配,而不必全部上缴国家财政,可以将其用作发展生产、搞福利和发奖金等,此项措施在实行初期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增产增收的积极性。1987年,国家开始推行企业经营承包制,通过在一定期限内将企业的经营权有政府主管部门转让给经营者,并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及职工利益挂钩,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扩大了企业的财力,财权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在不断激活公有领域两大传统经济主体的同时,多项财政政策和国家政策开始关注不同所有制领域内的新生经济成分的培养。 一、开放“个体经济”1979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报告指出,允许个体劳动者经过批准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1981年7月国务院规定个体企业可以雇工。 二、支持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发展,1980年,财政部给予了乡镇企业利税减免的政策,1983年对农村社队企业之间以及社队企业和困难企业给予减免工商所得税的措施,1984年进一步减、免工商所得税,这些政策配合国家的其他支持,极大地鼓励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并培育出了类似苏南地区的典型的乡镇企业模式。 三、形成对外开放先行区域,国务院从1979年开始部署优先开放一部分条件适宜的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力量,加速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为支持这些城市的开放财政部从税收方面给予了多项优惠,简化税制,降低税率,采取了一些照顾和保护的特殊政策。如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 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我国改革是以分权为主要路径的,正式分权使得地方政府逐渐具备了发展的能力,并使地方政府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的机制。改革开放之初,为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国家采取了“分灶吃饭”的分权方式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以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资源支配能力。 除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各项政策,财政政策对调整经济结构也很重要,首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是农、轻 、重的比例关系,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第二阶段,集中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第三阶段,重点是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导向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从1985年起免征农业税3至5年,经营农产品加工的小企业可以定期减免税2003年以来,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改革农业税制,取消农业特产税,进行农业税减免试点,直至2006年1月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同时,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快速增加,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事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 实现科学发展,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财政政策调控,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着力健全协调配合的财政政策体系,综合运用税收、补贴、国债等多种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建立健全调控手段灵活选择和合理搭配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积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在新时代下,我国建立了新的财政政策,我国是农业大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国对农业方面的政策: 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

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更多地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加强专项扶贫资金监管,强化省、市两级政府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督责任,县级政府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盘活农业结余资金和超规定期限的结转资金,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等建设。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

2014年惠农新政的亮点:一、国家投入三农资金总量持续加大;二、增加农业补贴力度,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三、发展农村金融,增加信贷投放;四、推进现代农业,农村水利、农业科技创新成热门。

财政部还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休养生息”,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支持精准扶贫。 三是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 四是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按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并支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五是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六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财经合作。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新编财政学》,第二版,牛淑珍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张通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四川经济日报》日期:2013/12/27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新华社北

京 1月19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