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美术馆与建构

龙美术馆与建构

LONG MUSEUM
TECTONIC
龙美术馆与建构
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前言
第一次了解到龙美术馆(西岸馆,别去错了哦)是在谷德网以及ARCH GO 上,当时几乎
各大网站都有这个建筑的信息。当时看图片以及剖面模型就对这个建筑印象深刻。在得知这
个建筑就在上海后,就把他写进了“上海建筑之旅”的名单里面,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参观一
次。在几个月前,在我的美术馆设计初期,我终于有机会参观的一次,我觉得这次参观对我
的学习意义重大,他是上海值得去参观的建筑。

二.龙美术馆
1.场地精神
龙美术馆是由上海大舍设计的,目前为止这是他们的得意之作。他位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文
化走廊的核心位置,紧靠江边。可以说是文化走廊那一带的活力带动源,这个建筑具有重要
的地位。
龙美术馆的地基之前是一个运煤码头,所以在设计之初就保留了以前的一些东西,现场有一
列被保留的上世纪50年代所建的大约长110米、宽10米、高8米的煤料斗卸载桥和两年前
已施工完成的两层地下停车库。还包括了江边有几架巨大的吊机。
龙美术馆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这些场地原有的东西,因为这个巨大的卸载桥横穿了场地
的西北和东南向,可以说是一刀阻断,所以整个美术馆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东北的大体块作
为一整个展览空间。西南方为讲堂,以及商店。(我偷偷进入了商店部分参观,空间感十足)。
这时卸载桥就是一像装置艺术,历史的气息回顾着过去。卸载桥的顶部也可以通过建筑二层
走上去,作为观景平台使用,赋予了它功能。同时两年前的地下车库也得到利用,设计者将
伞拱插入地下使之成为地下展厅。至于伞拱是什么下篇会讨论。

2.模糊的结构
龙美术馆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在他的结构上。龙美术馆没有一根柱子一根梁,而是用一种
结构“搭”起来的。这个结构呈伞状,顶部平整,下部高挑。这种结构插入地下层,互相拼
接而成。所以这个建筑就出现了神奇的场景:这个建筑没有一根柱子,虽然说他是一个建筑
整体,但他根本不是一个整体,他就像森林里大树繁茂的枝叶覆盖了地面,而你在远处看你
分不出一颗单一的树,就像是一个整体这个道理一样。同时这个伞拱,他在这个建筑中就是
一切。他就是柱子和楼板,他的垂直面就是挂画幅的墙。甚至机电系统和管道都是隐藏在伞
拱中的空腔内。用简短的话说就是“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
义指向”(摘自谷德)
这种结构的多重意义指向,使这个建筑中他的结构是模糊的。这种做法国内可能是第一次采
用,但是国外其实有许多例子,同时这个里面还有一个专业的名词:

三.建构
1.建构的含义
建构这个词是在这个学期中才听到的一个词,到大三了才听说此词真的是有点晚。关于建构
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中也不能搜寻到明确的定义。
关于“建构”(tectonics)一词源考证。这个词源于希腊文,原形为teknon,意为木匠或建造者。而
后在希腊女诗人萨福那里,最先赋予了该词某种诗性的含义。
而最先在建筑中使用“建构”一词的是德国人卡尔・奥特弗里德・缪勒。之后又经过了很多建
筑理论家的诠释。第一次提出这个词的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教授,他的著作建构文化研究
应该是第一本讨论建构的书。
一言以蔽之,《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
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
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
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肉
相连。

2.建构的建筑与龙美术馆
为了更好的理解建构,我查阅了能很好体现建构这词的建筑的资料,并从中挑选出和龙美术
馆有似而非似的意味的两个建筑,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可以说收获颇多。

2.1.巴萨罗纳世博会德国馆
弗兰姆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巴萨罗纳世博会德国馆,这个建筑在1929年
建成,由于一战战后德国经济上的倒退,现代建筑主义的建筑先驱密斯凡德罗在资金短缺的
情况下,设计出了对后世影响深刻的一个建筑。
在巴萨罗纳世博会德国馆中,密斯全部采用了钢和玻璃的结构。建筑内部全部采用了细柱,
还有片墙作为支撑物,支撑起了上面的一大片薄板,作为遮蔽物。在着一片片片墙中,他们
不但起了支撑的作用,密斯还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意义。建筑中没有房间,只有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就是这些薄墙,参观者在其中穿流不会有任何的限制。
80年后,大舍也采用了这个聪明的想法,(虽然大家都在用)龙美术馆的伞拱插入地下,
地面上的墙就划分了空间,参观的人在展览厅内穿流,不受阻碍。而如果要划分出一些小展
示厅,作为各种临时主题展的用处,可以使用底下的展厅,地下的停车场已被划分出许多小
展厅。

2.2.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在设计美术馆初期指导老师给我介绍了这个建筑,乍一看非常平凡,但在深入了解的最后我
才理解了这个建筑的玄妙之处。
这个建筑由彼得祖母托设计,位于瑞士瓦尔斯,是一个酒店的附属温泉浴场。
在这个建筑中石材变得登峰造极 而且卒姆托的设计概念,空间的组织规律和空间划分特征,
光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
建筑一半埋入地下,采用了当地的石材,进行整体式的石块板构造,感觉又如迷宫,他把石
材切割成薄板,用混凝土作好构架后置于事先砌筑好的石板墙上,精确的确定相互间的距离,
并留出空隙让阳光直接进入,比安藤还纯粹。石块层层叠上,经过精确的划线量准,加上还
要设计功能和气流的关系,使建造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建造,变的矛盾和困难。这种建立
在对建造充分了解之上的再创造,让人惊叹。
而这个建筑与建构有关的两点,是这个建筑的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是片麻岩。祖母托选用了当地的片麻岩,并进行打磨。产生了三种不同规格的片麻岩,
按照一定的规律精心排列,使建筑表面看起来有一种韵律感。同时将建筑埋入半地下的做法,
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和环境十分的融洽。这种诗意的建造也是建构的一部分,和祖母托童年时
期的木工匠学习不无关系。在龙美术馆设计中,大舍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材料,同样和场地产
生了不错的效果。混凝土公司给大舍提供了八种不同颜色的混凝土,大舍选用了颜色最浅的
一种,使建筑看起来有一种透明感。同时大舍保证了国内清水混凝土国内最高的施工质量,
最大施工误差高达6cm,而日本的清水混凝土施工误差为5mm。
第二,同样是建筑的结构。温泉浴场的构造方式和龙美术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温泉浴场
的做法更加高明一点。
和龙美术馆一道,建筑是由一种体块搭建起来的。只是温泉浴场的构建是多样化的。从俯视
图看,都是一片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板,但构建的支撑部分是不用的,有些只是一片厚墙,
有些则是一个房间。这些房间都是承担一些职能的。比如有些房间是小浴池,有些房间是卫
生间。这就是我说的他比龙美术馆更高明所在。龙美术馆只是靠伞拱的墙来划分空间,而温
泉浴场则是用这些具有功能的体块来划分空间。所以这个建筑中,他的结构更加模糊了,具
有更多的意义指向。
同时这个建筑中还有更为美妙的一幕。祖母托在这些构件之间都保留了一丝缝隙,并用玻璃
闭合它们,让光透过。于是在室内就产生了令人向往的场景。在幽暗的室内,缝隙间产生的
细细的光带洒在了片麻岩粗糙的表面上,不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设计,仅仅是和建筑外立面一
样的不经过任何装饰的室内,就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整个建筑,更加诗意和纯粹起来。
龙美术馆也采用了这个聪明的手法,在伞拱之间保留了较宽的空隙,和不经过装修的清水混
凝土一道,产生了完美的室内效果。
四.结语
在这次参观中,我体验了龙美术馆的空间和他聪明的建造想法,并在后面仔细了解了建构以
及几个有关的建筑,虽然说没人能给建构给出明确定义,百度百科上写的也是闪烁其词不知
所云,但我对他有了自己的定义,其中最重要的,“诗意的建造”,“结构主义”等等字眼,
我都铭记在心。
我将在以后更多的了解建构以及更多,的确,建筑并非有限,他是开放的,是具体而微的大
千世界,是辽阔土地上的小小点缀。在那里,“一切还于大海”,走在各自生死因循的不归
路上。

朱浩瀚
31203061
建筑12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