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AnimalHusb锄dry&VeterinaryMedicine2009V01.4lNo.6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付弘赘1,李吕木h,蔡海莹1,张邦辉2,许平辉3,孙林1,徐同宝1(1.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230036;2.安徽天邦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和县23820l;3.郑州博凯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利用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植物乳酸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采用单因素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接种量、含水量和发酵时间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脂肪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9%接种量、料水比l:l、发酵48h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及植酸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69.8%.且脂肪氧化酶被完全灭活。关键词:豆粕;抗营养因子;发酵;枯草芽孢杆菌中图分类号:S8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5130(2009)06·0032·04
豆粕是大豆经浸提脱油后的碎片状或粗粉状副产品,其蛋白质、必需从含量较高、组成合理、平衡,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性蛋白源…。但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大豆凝集素、脲酶、低聚糖、脂肪氧化酶、大豆抗议蛋白及致甲状腺肿素等抗营养因子【2J。不仅对动物体内的某些器官具有破坏作用,且最终对动物的生理、生长、健康等造成很多不良影响∞J。近年来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消除和蛋白质的有效吸收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微生物发酵方法处理豆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发酵剂菌株的功能特性和生长特性对于豆粕发酵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生长,具有抗逆性强、耐高温、易储存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且能产生多种酶类HJ。实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可以钝化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J。目前利用乳酸菌发酵豆粕已有研究,豆粕经乳酸菌发酵后能有效改善其适口性,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o。本试样选取对环境抵抗力,产酶能力较强的3株芽孢杆菌,及具潜在益生作用的植物收稿日期:2008-04一05;修回日期:2∞9-03一02基金项目:安徽省20ar7年重大科技专项(0r7010301019)。作者简介:付弘蔓(1984一),女,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乳酸菌这四种菌,在不同发酵条件下对豆粕进行发酵处理,并对豆粕中几个主要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进行对比,筛选去除豆粕主要抗营养因子效果较好的优良微生物,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豆粕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豆粕:郑州博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粉碎过60目筛。枯草芽孢杆菌(KC)、蜡样芽孢杆菌(LY)、植物乳酸菌(RS)、酪酸梭状芽孢杆菌(Ls)。所有菌种为本实验室筛选保存菌种。1.2培养基Kc菌和LY菌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RS菌为MRS培养基;Ls菌为酪酸菌培养基。1.3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单因素4×3×3×3的拉丁方设计:即KC、LY、Rs、Ls四种出发菌;3因素:3个接种量(3%、6%、9%);3个含水量(料水比l:0.8、料水比l:1、料水比l:1.2);3个发酵时间(24h、
36h、48
h)。
1.4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的测定方法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测定方法为改进的BAP.
[7]Vi即叩x.kB0urIIisD.ch髑neP.etaI.Developmentofb0『vi∞nucle盯t舢ferembry∞r即onstitutedwitIlquescent鲫dProlife眦ive8kin胁mbIasl。[J].11le哗nol0盯。1999,5l(1):216.[8】Boqu酬Ac.DayBN.PrallIerRs.F1wcytome研coeucyclerIaly8i8ofculluDedpo盹i耻蠡咖I砧mbk埘∞118[J].BiolR印rod,1999,60:lOl3.1019.【9】Ku髓wA.An萨rM,C唧啪tlIJw.eta1.ceusynchmnization0fp0∞iIIefhalfmmbl龇:E仃&tsof坼mmdeprivation蚰dreverible∞uc”leirIlIib如n[J].BiolR印rod.2000,62:412·419.[10】B0rdi印明V.charkeH
J.M眦IlalJ。etnI.chm哪6n
ReⅡlodeliIlg
肌ddevelopmentaJpc时enti且Iof嘶nesomalic∞UNucleim朗nu—de盯嘶印laIItati佣:E矗bct0fdon钾ceU
cllltII他咖djtio啮肌dh嘁
00c”e扯tiVali伽stan玛[J].11l耐09enolo盯,2000,53(1):212.[1I】陆凤花.石德顺,韦英明,等.不同融合条件对水牛体细胞核移植效果的影响[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5,24(1):1.5.[12]P哪TT.seⅢm8t帅“彻咖咖鸵e耻∞8iveDNAda叫噼in
sIl∞pfetalfibmbIasts[J].11lerio萨nolo舒.200l,5:285.
万方数据畜牧与兽医2009年第4l卷第6期·33·NA法‘¨;植酸含量测定方法为三氯化铁比色法”1;脂肪氧化酶(10x)测定方法是脂肪氧化酶同功酶快速检测法一1。1.5数据处理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AS4.2.4的GLM程序进行。分析使将样本中含某因素某水平与其他因素水平的所以组合全部挑选出来计算平均值(各因素各水平与其他因素各水平间组合,共9个数),如接种量为3%时,其与不同含水量、发酵时间组合共得9个,以此9个样本值进行接种量为3%的平均值计算及方差分析。2结果与讨论2.1菌种和发酵条件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周春晖等‘51试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可以钝化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本次试验结果与其一致,也是Kc菌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效果最
佳,LY菌的效果次之。而Kc菌和LY菌成为发酵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优势菌种,可能主要是因其生物学特性及蛋白酶的产生和作用。2.1.1接种量对不同茵种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由表1可知,接种量对各菌发酵效果的影响比较一致,总体呈现接种量越大去除效果越好的趋势,影响最大的是KC,LY次之,再次是RS,而LS菌则无显著影响(P>0.05)。KC在接种量为9%时,r11活性为18.46mg/g,下降了57.3%(P<O.05),而LY
菌在接种量为6%和9%时,1rI活性显著低于3%(P<O.05),且在9%时下降了53%。
表l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mg/g
注:同列中同因素间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2.1.2含水量对不同菌种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固态发酵基质含水量是决定固态发酵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基质含水量越高,容易导致基质多孑L性降低,减少基质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交换,难以通风、降温;而含水量低,造成基质膨胀程度低,菌体生长受抑制,酶产量下降。KC菌,LY菌在料水比l:l时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含水量为l:0.8和l:1.2时(P<O.05),而料水比1:1.2和l:0.8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RS在料水比为1:1.2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最低。含水量对LS菌发酵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较小(P>0.05)。2.1.3发酵时间对不同菌种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影响发酵时长与菌种生长情况密切相关,不同发酵时长菌种的生长能力、菌体产生的活性物质等也存在着变化。除LS菌外,其他3种菌在不同的发酵时间,兀活性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尸<O.05),且均以48h发酵效果最优,r11活性最低(P<o.05)。2.2菌种和发酵条件对豆粕中植酸含量的影响由表2可见,接种量对各菌发酵效果影响较大,KC组在接种量为6%和9%时,植酸含量分别为O.62%、0.49%,明显低于接种量为3%时(P<O.05);LY、RS菌在接种量9%时植酸含量均达到最低(尸<0.05)。RS组在料水比为1:1.2时植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水平时(P<0.05)。发酵时间对各菌发酵效果影响均较大,除LS菌外,其他3种菌发酵组各时间水平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以48h时最低。各菌中,Kc菌降解植酸效果最
佳,Ls菌最不理想,经48h发酵后,植酸含量仍较高。Kem、ruo等成功从枯草芽孢杆菌中分离了植酸酶基因【l01。陈惠报道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具
万方数据·34·AnimalHu8bandry&VeterinaryMedicine2009VoL4lNo.6有较强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1¨,且具有降解植物性饲料中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酶。本试验各菌对植酸的去除效果以KC最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一致。毕德成报道,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豆浆粉时,不仅降解了植酸,而且赖氨酸、蛋氨酸、钙和铁增加。
表2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中檀酸的影响%
2.3菌种和发酵条件对豆粕中脂肪氧化酶的影响Andre和Hou(1932)年首次发现大豆脂肪氧化酶使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豆腥味。目前已知lox存在3种同功酶(10xl、lo)【2、lo】【3)¨3。。Ida等、鼬tamu舱等分离纯化LOX的3中同功酶LDxl、k】【2、b】【3并研究其产物特性¨4以5|,3种Lox同功酶在最适pH值、热稳定性、与Ca2+关系、等电点以及底物专一性等许多生化性质上均不相同。其中bxl较稳定,而k)【2和LD】【3相对较易钝化,丁安林等研究结果也与此相一致【J6|。综合各菌结果可看出(见表3、表4),Ls菌对kxl活性影响最大,在经48h发酵后,bxl未检出;接种量9%、料水比1:1.2,发酵48h的条件下,k】c2活性钝化程度较大,且除LY菌外,其他3菌在48h发酵后使Lox2完全失活,从LDxl、Lo】【2活性的变化。可见kxl的活性较强,而
k】【2的活性相对较弱,此与前人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2.3.1茵种和发酵条件对豆粕中脂肪氧化酶LDxl活性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接种量对LY菌和Ls菌的去除作用影响并不显著(P>O.05),而KC菌在接种量为6%和9%时Lnxl活性显著低于接种量3%时(P<0.05)。RS菌组在接种量达到9%时kxl活性显著低于接种量3%和6%时(P<O.05)。含水量的部分(见表4),不同含水量对各菌去除kl活性的作用
影响并不显著(P>0.05)。48h时各菌对bxI的钝化作用均达到最大(见表4)。而四种菌中LS菌对kl活性的钝化效果最好,经48h发酵后完全灭活。
表3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中L帆l活性的影响(△OD值/时间)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