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建设,将在中国国内及沿线国家创造更多振奋人心的新商机,也为处于黄金段的甘肃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甘肃从经济发展的后方转而成为前沿。
甘肃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中,自身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而伴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甘肃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和促进甘肃发展的重要抓手。
所以,甘肃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既有利于促进甘肃文化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也是促进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对于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国家认定甘肃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开始建设,都彰显了在现代文化的视野下对甘肃文化现代发展的愿景和促进。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更为处于黄金段的甘肃地方文化的发展,及其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和宽广的平台。
根据国家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战略、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以及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考和研究,本文探讨怎样有效地开发甘肃文化资源宝库,将其转化为文化产业促进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沟通的重要作用。
由于文化资源的辨识、开发和利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关键环节,所以探讨的重点主要从对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分类定性和价值评估入手,以明确不同文化资源的特色和核心价值,并探索其产业化开发方向。
一、文化资源的分类与价值评估对文化资源的辨识、价值评估和开发利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关键环节。
文化资源一般是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类精神活动痕迹,具有人文价值和传统价值的资源。
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风情、文学历史、民族音乐、宗教文化、自然风光等不同类别。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公认可将文化资源分为三类: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本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将世界遗产划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遗产等5类。
其中,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源中级别较高的资源,其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世界组织和国家权威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
自然资源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资源,原因是自然资源带有非功利的审美性质,具有精神消费的审美价值,所以也能成为文化资源。
目前一般将文化资源具体地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三个类别来构建文化资源的分类体系。
而之所以要将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是因为不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其不同的存在形式,而且对文化资源认识不清或者偏颇不利于形成文化产业战略的制定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因此在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之后,还要根据其特性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
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可以多方面进行,但由于文化资源的开发既是将文化资本转化文化经济资本进而形成产业效益,更要涉及到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创新等相关问题。
所以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对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两个主要的指标,一级的指标。
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构建的文化资源开发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别反映了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构成文化资源综合效益评估的逻辑结构。
其中,文化价值由奇特价值、传承价值、认同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六个二级指标组成;经济价值由规模价值、投资价值、带动价值、产业基础、配套服务和前景价值等六个二级指标组成。
每个二级指标下又分别有三级指标。
总之,按照这套评价体系,文化资源经评估后可以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函数,从低到高分类分级,形成四种文化资源品级:第一级为强势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较高的综合价值的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前景最好;第二级为优势区,文化价值低而经济价值高的文化资源,可以快速实现经济效益;第三级为潜力区,文化价值高而经济价值较低的文化资源,未来有较好的增长潜力;第四级为一般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价值都偏低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难度较大。
确定了以上文化资源的分类和价值评估体系之后,再来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价值评估,目的是为甘肃文化资源分类定性和价值定位,找到不同的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确定其文化资源品级,从而明确某种文化资源开发的定位和方向,为那些能够转向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资源探寻文化市场匹配模式,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探讨。
本文亦从甘肃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这三个类别来对甘肃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进行研究。
二、甘肃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基本上指的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文化景观。
具体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有关__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甘肃省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从文化产业的开发来看,这些文化资源一些属于文化价值高经济价值较低的潜力区品级的文化资源,另一些是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而综合价值高的优势区品级的文化资源。
(一)潜力区品级的甘肃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甘肃省物质文化遗产中,处于潜力区品级的主要是大的文化遗址保护和珍贵古(典)籍文献资料这两类。
它们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甘肃文化以及华夏文明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沟通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这两种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况:甘肃大遗址和文物资源产业化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甘肃珍贵古(典)籍文献整理因为借助于《读者》传媒出版工程的辐射,已经走上了一条较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
1.大遗址保护和文物保护。
甘肃省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大省。
2013年9月国家文化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甘肃省有10处文化遗址入选国家十二五期间150处重大遗址保护项目库。
这10处大遗址是:大地湾遗址、许三湾城遗址及墓群、锁阳城遗址、骆驼城遗址、大堡子山遗址、居延遗址(甘肃、内蒙古)、长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秦直道,其中后4处为跨省区市大遗址。
此外,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甘肃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5处文化遗产地名列其中。
至此,甘肃省世界文化遗产地总数增至7处,跃居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大省之列。
对这些文化遗产做好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探索建设省级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以及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做好保护,都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工作。
甘肃大文化遗址及文物保护有非常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表现为这些资源有独特性,有很高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属于高保护等级的文化资源。
而且其文化价值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需要大量的深入的学术研究来进一步提升文化价值。
这对于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甘肃已经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种文化遗址及其文物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保护维修和建设,并完成了一些重要工作,如敦煌莫高窟岩体保护维修工程入选首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进入数字时代,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文物本体保护与遗产监测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
近些年来,大遗址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那就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以当代影像传播的方式进行大遗址保护和展现,以数字影像将时间性存在的文字图画转向空间性视觉、听觉的展现和传播,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从小众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转换。
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是少数考古专业人士和学术研究学者的专业行为,它被纳入到大众视野与人们的生活轨道上来。
2010年出炉的国家考古公园遗址,是大遗址文化走向大众的一个示范。
建立甘肃省大遗址公园,以数字影像技术将甘肃大遗址凝聚的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展示和传播,也未尝不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其中,应该把握影像化的核心除了承载文化内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受众接受由静观转向更能打动大众的震惊的美感体验,从而为大遗址保护和文化资源传播插上了穿越时空联系历史的翅膀,也成为一种文化产业模式。
但甘肃省要走这条产业化的路必须突破资金缺口和文化创意与制作这两大制约因素。
2.甘肃珍贵古(典)籍文献整理文化资源。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四库全书》、甘肃简牍、敦煌学、古典诗词、宗教哲学文献、西夏学、西北史地、少数民族文化等。
其开发的重心也在学术研究和整理出版方面,是弘扬华夏文明,建设甘肃文化大省、提升甘肃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柱。
甘肃是西北史地、敦煌学、民族学研究的重镇,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成立之后,甘肃省古籍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进一步得到强化和发展,取得了大量学术性的研究成果。
《四库全书》研究、简牍学、敦煌学、宗教哲学文献、西夏学、西北史地、古典诗词、少数__民族文化各类书籍宗教文化整理研究都有系列成果问世。
此外,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藏传佛教高僧弘法手迹珍典》(第一辑)等多项出版物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甘肃省是将出版发行和印刷业作为首位文化产业,以加快实施文溯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等特色工程,努力做大做强甘版图书群、期刊群为发展的指导思想。
而2015年12月10日,读者传媒在上交所上市发行,应该对甘肃珍贵古(典)籍文献整理和出版有带动作用,依托于读者传媒的平台和影响力,甘肃珍贵古(典)籍文献整理和出版工程将进一步得到大发展。
不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遗址及文物保护、珍贵古(典)籍文献整理这些有高度的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目前仍然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区,主要因为它们总体上不以市场化为中心,不是面对市场消费的文化产品,基本属于难以进行规模经济效益开发的文化资源。
其中有形成文化产业的潜在因素,但属于经济价值偏低、产业化开发难度大的资源。
因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文化底蕴虽然是依托,但不完全依靠于文化资源,而是依靠文化符号向经济符号转化的创新程度、文化消费的平面化和日常化的需求、以及文化创意和市场营销的人力智力资源。
以上历史文化资源恰恰因为厚重的文化性为其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增添了负累和难度。
就算是依托于读者传媒而搭上出版工程快车的甘肃珍贵古(典)籍文献整理和出版,也不能以进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为目标,很长时间仍然要采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激励读者传媒这样的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事业来进行保护发展和逐渐的产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