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枫溪潮州窑瓷器的工艺特色
潮州市颐陶轩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 李炳炎
民国时期,潮州枫溪瓷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工艺技能的革新,在潮州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外销活跃的刺激下,促使枫溪陶瓷业在技艺创新方面得到发展。枫溪陶瓷主要以外销为主,东南亚一带是主要的销售地。近代枫溪陶瓷业者与东南亚华人关系密切,枫溪一些规模较大的瓷厂,派员直接在新马设分号,销售其产品,也有些枫溪陶瓷业者到新马建厂生产瓷器。另一方面,东南亚的华人向枫溪采购瓷器回本土销售,新马陶瓷业的生产经营可以说经营者都是潮侨
。潮州陶瓷产品,除销行当地外,运销出口尤多,计至广东南路一带,闽、浙、京、沪各地,又至香港、暹罗、安南、南洋群岛等处。
。近代枫溪陶瓷销售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即1939年之前为兴盛阶段,1939年至1945年为衰落时期,1945年至1949年为复兴阶段。
以下分几方面,试就近代枫溪陶瓷的工艺特色做些探讨:
一、枫溪瓷器的生产工艺
1935年,潮州金山中学成立陶瓷学校于枫溪吴氏宗祠,校长李卓寰,班主任任长柏(由省派来的技师),1935年初设一班,学生30多名。1936年增至二班,学生50多名。陶瓷学校建有小窑一座于大祠堂后,烧小窑系用电力,柴车二、三架于大祠堂中厅上,此外设有发电机一台,鼓形(作者注:型)粉碎机一架,练泥机一架,鼓风机一架,试烧铁柜(即是窑)一个,色料粉磨机一架,压砖机一架,化学室一间,多焰窑一条,设备全是新的机械很完整。
该校初创时是仿制一些塑料玩具,后来产有茶具、花瓶之类产品。
该校对于枫溪陶瓷业的最大贡献是传播了用水玻璃打瓷浆(将瓷泥由凝结体变成浓泥液的方法),用石膏做印模,用纸印花(作者注:花纸)等方法。
由于枫溪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陶瓷能手,并逐步应用机械作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枫溪陶瓷生产的品种也比前增加,其生产原料及工艺一般有:
1、造型:碗、盘、碟、杯、盖窝、盖罐、灯盏架、提梁壶、温酒壶、水钵、花盆、油瓶(壶)、红陶茶壶、薄胎锅仔、高足碗、高足盘、花瓶、壁瓶、观音像、弥勒佛像等日用器和陈设器。
2、胎釉:枫溪瓷器胎质呈色有粉白和白中泛黄、泛灰等。
近代枫溪的优质瓷土采集主要来源,其一,登塘乡独角牛山,该瓷土矿以挖洞取土,土质极佳,烧制的瓷器胎质紧密且润泽洁白,但产量较少。其二,20世纪20年代之后,韩江东岸的飞天燕矿得到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其矿土质好量大,烧成器物胎质白润。其三,为登塘乡的白水,其土虽白但烧造温度偏低,烧成器物胎质偏松且泛黄。 20世纪50年代之前,枫溪的白釉料基本以谷灰釉(也称谷糠釉)为主,各作坊都能自己配方生产。
3、成型:近代枫溪陶瓷圆器以手拉坯成型,胎体厚薄兼有,一般撇口花瓶的瓶口胎骨较薄;镶器以模印压制后粘接成型,人物器型以泥模印手压瓷泥印后贴接成型,再装上头部、手掌等,也有一次模印贴合成型的。观音或人物的立像基本都以成对为造型。当时,英国、荷兰客商来样到潮州枫溪定制的日用盘碗,民间将这类圈足外撇称为“英碗”,其纹饰为缠枝花或对称折枝花。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模制注浆成型。
瓶类大小从近10厘米至1米多均有。
4、装饰:瓷塑以施白釉为主,有以“大窑五彩”、“五彩”、“描金青花”、“青花(蓝彩)”、“描金五彩”等。
5、款式:枫溪瓷塑没有款式者居多,少数把作坊、商号款压盖于泥坯上,或手写划刻。主要有“任合出品”、“如合厂出品MADE
IN CHINA”、“耀兴”、“陶真玉”、“吴鸿发”、“吴同如发”、“吴明成”、“韩江坤德成”、“玉成隆”、“炳源”、“锦合”、“章和合”、“陶玉峰”、“章炳利”等。
6、烧造:枫溪地处平原,龙窑筑造都在平地上堆砌成斜坡型,故称为平坡龙窑。龙窑以萩草为燃料,窑温为1100至1280摄氏度,氧化焰烧成,以窑长三十目为例,一般烧造时间为24小时,冷却一天后,才可出窑。 二、枫溪窑的装饰艺术
近代枫溪陶瓷的工艺分类,主要有瓷塑、通花瓷、色釉瓷、彩绘瓷。
1、瓷塑
清末民初,枫溪瓷塑造型较小,作品的高度约5至25厘米的较多,人物衣褶较简单,眼睛多为单眼皮,造型较为严谨。民国中期,人物造型、衣褶以繁密、变化,如观音佩戴的璎珞较为繁密,衣褶纹层次变化多样。民国后期,造型大器者多,高度约40至60厘米,人物造型吸收现代人体解剖结构,以写实的人体比例进行创作,衣褶较疏,有飘逸感。人物脸部表情丰富,俗语有“人物看脸部,动物看眼睛”,作品注重体现个性和内涵,这个时期的作品较为传神,相当成熟。
民国时期,瓷塑十分畅销,其造型风格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为:
(1)枫溪瓷塑的传统捏塑技法
枫溪瓷塑历史悠久,其捏塑技法既有传统特色,又受民间泥塑、花灯、木雕、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影响,而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瓷塑艺术。另一方面,由于闽南及粤东历史影响,两地民间艺术相互渗透、艺人相互聘请,俗语有“漳潮不分”,“枫溪观音德化做”,可知,在陶瓷这一领域,闽南、粤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枫溪瓷塑作品主要的传统题材为弥勒佛(笑佛)、观音、仙女、八仙以及戏剧人物、动物、玩具等。 民国时期,瓷坊的老板基本都能拉坯、捏塑,彩绘则一般都聘请画师上门作业。据吴维雄
介绍,清末时期,他的陈氏老祖母晚上到戏园看戏,第二天便能用泥巴将昨晚的戏剧人物捏出来,而且惟妙惟肖,周围的人都能认得是戏剧中的那个人物。他的祖母、叔父、父母的瓷塑手艺都是从陈氏老祖母这里学到的。“吴任合”瓷坊老板吴权记,有一手瓷塑绝活,他以手中的泥巴,看见什么人,就能马上塑造出这个人的造型,而且形神俱佳,时人誉其瓷塑为“权记无模(模具)白手捏(塑造)”。
(2)受近代大吴泥塑技法的影响
大吴泥塑制作以贴、塑、雕、捏、刻、划、彩等手法,以“贴塑”技法在泥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中最具特色,其人物衣饰的制作层次分明,刻划细腻,特别是对人物面部丰富表情的刻划,十分逼真。
民国初期,大吴的泥塑师傅如吴阿才等人,为枫溪瓷坊创作了许多的仙佛、人物的造型,如“合成”号的“八仙”造型,“如合”号的“观音”造型都是吴阿才创作的。根据“荣利”瓷作坊的陆桂园
老人的介绍,民国时期,“荣利”聘请吴阿才到作坊捏戏剧人物“陈三五娘”和“观音”等,他薪金比别人高,开工初就先领360银元的年薪,创作的作品再计件付酬,因其捏塑水平很高,远近闻名。
抗战胜利之后,枫溪又恢复了瓷业生产,此时,大吴乡有一百多位艺人到枫溪瓷作坊当瓷塑技工,承担安贴、修坯等工作,也有少数被聘请为技师,他们自己能创作作品,运用把部分泥塑的脸谱模具用于瓷塑的创作上,从而使很多瓷塑作品带有泥塑脸谱的特征。主要作品为“神话人物”、“锣鼓双人舞”、“喜童”等。当时,作坊的老板既有自己具有捏制创作本领的,也有请人创作或买模具来生产的。
1947年,林鸿禧在“鸿发”号瓷作坊学塑观音时,师傅带他去“如合”号瓷作坊观看摆放于大堂的吴阿才雕塑的“观音菩萨立像”,其造型面部表情端庄静寂,望之令人顿生恭敬之心,面部造型与泥塑观音的造型同出一辙,单眼皮,眼微瞌,瓜子脸,头顶佛像,双辫垂肩,胸佩璎珞,手执如意,立于波涛的莲叶之上,形象十分生动。
(3)受近代写实手法的影响
民国晚期,江西籍雕塑家曹明銮到枫溪以创作瓷塑为生。他擅长于24寸观音、托手佛、弥勒佛立像、寿星立像、刘海戏蟾及女性人体塑像,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造型。
曹明銮的写实作品风格,强调线条坚挺有力,脸部表情丰富,衣褶简练夸张,这批生产型的作品造型,使近代潮州枫溪瓷塑造型呈现出时代气息,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弥勒佛”、“观音菩萨”、“时尚人物”、和“猴子”、“洋狗”等。
林鸿禧青年时期受大吴泥塑及曹明銮写实技法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1959年获得全国优秀作品一等奖的《十五贯》,有转为产业化的《观音送子》、《八仙奏乐》、《福禄寿》、《回眸一笑》等传统题材,深受大众的喜爱,林鸿禧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第一代瓷塑艺术家的代表。
2、通花瓷
通花瓷是一种以镂空手法装饰于瓷器胎体上的一种工艺,一般为在泥坯上设计图案,用雕刀剔出坯体泥块,形成镂空图案。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出现很多镂空产品,说明潮州陶瓷业者很早就能娴熟地运用这种手艺。清乾隆间,景德镇生产通花瓷台灯,其工艺细腻,别具一格,类似产品销往欧洲,倍受推崇。清末民初,汕头港对外通商后,枫溪的锦合、和合、陶玉峰生产的陶瓷产品灯笼瓶、梅瓶、盘口瓶、将军罐、天字罐等通花瓷通过汕头、上海、香港销往欧洲一带,通花瓷成了枫溪瓷产区的特色产品。
枫溪通花瓷在制作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在器物上体现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图案为:梅鹊、竹梅、竹、如意云头、缠枝花等。装饰上为纯白釉、蓝釉、珊瑚红釉和主体纹饰以五彩彩绘等。
3、色釉瓷
枫溪的色釉瓷,民国以前一直以白釉及米黄釉为主。白釉料基本以谷灰釉(也称谷糠釉)为主,各作坊都能自己配方生产。其制作为以谷糠、贝壳为主,以及石英、高岭土等原料,首先将谷糠和贝壳以阴火焚烧,之后,加水过滤(去碱),掺入少许石英及高岭土,磨制过筛,即成釉料。谷灰釉一般烧氧化焰,温度约1000度至1280度,烧成后釉色白中泛黄,当烧成温度偏低时,釉面呈碎片纹;当掺入的高岭土偏多及烧成温度较高时,釉面呈粉白色,温润亮泽。
枫溪陶瓷学校开设之后,传授印花、水玻璃、色釉等技艺。枫溪色釉瓷品种逐步发展起来,以如合生产的朱砂红、玉绿,还有如合、荣利生产的宝石蓝,及陶玉峰出品的黄釉、珊瑚红等单色釉瓷为知名。
4、彩瓷
什么叫“潮彩”?广义的潮彩即潮州彩绘瓷的简称,指清末民国时期以来,潮州府城及潮属瓷产区包括枫溪、高陂、九村等出产的彩绘瓷,被海内外客商统称为潮彩;狭义的潮彩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潮州城区以釉上彩装饰的瓷器产品。
从彩绘的技法上看,潮彩是在平彩、洋彩、新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与潮州民间工艺相融合所形成的陶瓷装饰艺术。
清末民国时期,枫溪大窑五彩瓷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潮彩”的品类,也大大发展了“潮彩”的艺术形式。枫溪的彩绘技法把中国画技法和潮州民间传统绘画手法融为一体,主要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其主要图案有渔樵耕读、山村访友、寿翁、戏剧人物、丹凤牡丹、牡丹白头翁、龙、凤、狮、垂柳骏马、鸳鸯莲、柳燕、松鹤等。当时师傅的彩绘技艺比较全面,俗语有“师傅四件齐,狮、龙、满牡、莲”,也有一些应外销需要,制作的产品纹饰为装饰性较强的花卉组合纹或缠枝花或花蝶、花鸟为题材,以符合“东洋”、“西洋”审美兴趣的要求。主要的画法有工笔、意笔、兼工带写。工笔以双勾法画出图案主体的轮廓线,一般线条都较简练,结构严谨,特别是对人物的勾勒,体现出既熟练又形象的写实功底;意笔多以单笔点画,草率中见活泼,如梅、兰、菊、竹、牡丹花的画法等,山水纹饰则多以工意兼写,运用三维透视、表现近、中、远景,层次分明,题材以仿八大山人笔法的水乡胜景为主。其用笔、着色都十分讲究,色彩鲜丽,可赏性强,体现了枫溪大窑五彩的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效果。
枫溪彩瓷业,“一九一一年以后,才有外国色料进口,彩馆利用洋彩,彩瓷业日盛,发展到有彩馆十七家,工人约300多人,仅彩瓷业全业年产值约13万元(白洋),但当时仅限有小窑彩而已。到一九一五年以后,大窑彩的色料如海碧蓝,三鹤蓝等方大量从日本进口,大窑彩的产品日多,小窑彩因工序多,效率慢(多烧一次窑工序),成本高,比不上大窑彩的简便,成本低,所以自大窑彩兴起后,小窑彩受到打击,大为收缩,起初大窑彩,还没有采用红、绿、赤等多样颜色,全部用蓝色颜色,故名画蓝,当时产品多画蓝“凤牡”、“蓝鹤”、“蓝山水”、“蓝绸地蓝花纹”,所以枫溪叫彩瓷工人为“画蓝”,至一九二○以后,才逐渐采用红、绿、赤等颜料,如双马红、圆子红等,彩瓷业由此前进一步。”
由此可知,民国初期,随着瓷器产品销售活跃,从业人员增长较快,潮州的一些画师由于一专多能,是既擅壁画、佛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