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珩磨机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珩磨机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珩磨机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口赵家黎 口杨宁都 口孙珍菊 口龚俊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兰州730050 米 

摘要:针对珩磨加工过程多参数耦合程度高、动态实时性强的特点,通过分析珩磨机的加工原理和控制要求,建立珩 

磨机往复运动和进给运动的数学模型,提出自适应控制策略,并采用SIMULINK对所建立模型和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 

关键词:珩磨 自适应控制 SIMUUNK 中图分类号:TG58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998(2012)06—0043-03 

珩磨加 ̄/-'V为一种提高工件尺寸、几何形状精度 

和表面粗糙度的有效加工方法,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 

航天航空等领域…。随着珩磨速度、加速度不断提高和 

对珩磨工艺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珩磨机控制技术 

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现在珩磨加工过程中高精度的网 

纹参数工艺设计与诊断完全由操作人员把握和控制调 

节。珩磨网纹的加工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 

技能高低[ 。 为此,本文开展珩磨机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使 

得珩磨加工中控制系统能根据孔径的大小、工件材质 

的差异、珩磨参数等的变化,自动地做出合适的调整, 

减少人为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气缸套、气缸体孔以 

及工程机械中重要的液压缸等精密偶件的加工质量。 

1 珩磨机的控制要求 

珩磨加工通常采用一组装配在珩磨头体上的油 

石,油石沿径向对工件施加一定的压力,并通过旋转运 

动和往复运动进行加工。 1.1 珩磨头往复运动控制系统 珩磨机主轴往复换向运动是珩磨机控制的关键控 

制环节。珩磨机的主轴往复运动速度、换向位置精度、 

往复速度的恒定、换向加速度的大小、自适应区域修磨 

以及多级液压双进给机构对磨削力的优化给定和精确 调节等,决定了珩磨机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粗糙度、 

网纹质量)、加工效率,也决定了珩磨机的技术水平和 

档次。图1为珩磨机往复位置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图中 

执行器的输出由反馈传感器连续测量,并与指令输人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10ZX040001—181) 收稿日期:2011年12月 

机械制造50卷第574期 信号进行比较。两者之差即误差信号被放大器放大,产 

生的信号加给伺服阀,使执行器产生纠正动作[3]。 1_2珩磨头进给运动控制系统 进给系统采用多级液压双进给机构,避免了单级 

进给机构划伤工件表面的缺点,还可以满足平顶网纹 珩磨工艺的要求。分别利用粗磨油缸和精磨油缸驱动 

粗珩连杆和精珩连杆的方式控制油石对工件的压力、 

挤压进给.通过调整液压比例系统压力的方法对磨削 

力精确给定和实时调整,挤压进给与控速进给的自动 

转换可实现提高珩磨效率和加工精度的目的。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珩磨头往复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如图l所示,根据各环节的传递函数,可获得向下 

运动伺服阀控制液压缸位置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框图如图2所示 4_。 

其中, 。为伺服放大器增益,09 为伺服阀固有频 

率, 为伺服阀阻尼系数, 为伺服阀的静态流量增 

益,03^为液压缸的固有频率, 为液压缸阻尼系数, ^ 

2012/6 为液压缸增益,后,为传感器位移/电压转换系数,M为输 

入量,y(s)为输出量。 

2.2珩磨机进给系统阀控缸数学模型 

在珩磨机进给系统中,其控制系统框图与珩磨机 

往复位置控制系统框图相同,在得知各模块的数学模 

型的前提下,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比例阀控液压缸 

传递函数框图…。 

其中,(c, 为比例减压阀的固有频率, 为比例减压 阀阻尼系数,A。为液压缸活塞有效面积,m为外负载 

质量, 为流量一压力系数,k 为传感器的位移/电压转 

换系数,k。 为位移放大器增益,k 为电压放大器增益。 

k 为系统开环增益,B。为外负载刚度,r为输入量,y为 

输出量。 

3智能模糊控制分析 

将上述数学模型在SIMULINK中仿真,所得曲线 

如图5、6所示。从图可知,在往复运动系统中,仿真曲 线有振荡。为消除振荡,本文采用模糊控制对原系统作 

校正。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集合理论、模糊逻辑,并同 传统的控制理论相结合,模拟人的思维方式,对难以建 

立数学模型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控制方法[ 。在模糊控 

制中,不需要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就可以实现控制,由 

于液压控制系统存在非线性和外负载干扰等对其影响 

较大的因素,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而模糊 

控制的优点正好可以应用在液压控制系统中。智能模 

糊控制的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它是模糊系统辩识和 

模糊控制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适应变化的能力。 

模糊控制得以实际应用的关键在于模糊控制器的 

设计.而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关键又在于模糊控制规则。 

在本系统的模糊控制中,选取模糊控制器为二维的,即 

误差信号 和误差变化信号 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 

入变量.输出变量为伺服放大器的控制变量 。一般 

地.模糊变量取值7个,是模糊控制大都采用的标准形 式 Mamdani在最初的试验中使用的是离散的变量,取 

了13个数值作为变量的论域_6]。所以在该模糊控制系 

统中取E、 的论域均为[一6,6],其模糊子集都为{NL, 

NM,NS,ZO, , , }。U的论域为[一6,6],模糊子集 

为{NL,NM,NS,ZO,P5,PM,咒}。由于三角形函数的表 

示和计算简单明了,同时它也能很好地满足控制系统 

2012/6 的性能要求.因此输入和输出量的隶属函数采用单值 

对称交迭的三角形函数(trimf)。去模糊化方法选用“面 

积中心法”,同时将采用Mamdani方法进行仿真推理 

运算。模糊控制规则如表1所示 。 表1模糊控制规则表 

E、Es NL NM NS PS f 舭 兕 咒 咒 , Z0 ZrJ NM 尼 咒● 咒 删 ZD Ns PM f 只M f ZD NS Ns zo mf f PS Z0 Ns NM NM PS PS PS z0 NM NM NM NM f Z0 Z0 NM L 舭 NL Z0 zD NM 舭 脱 舭 NL 

由模糊控制校正后的往复运动系统仿真曲线如图 

7所示。 

机械制造50卷第574期 自增强复合 _-- Cj 同 压缸的参数优化设计 

口汤多良・ 口周庆宏: 口梁海珍z 

1.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2.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基于水切割机自增强多层复合高压缸的结构、制造工艺及设备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影响其性能和质量的 

主要因素为复合层数及过盈量,借助有限元软件的运算仿真功能,探索出不同工作条件下具有最佳使用性能的多层复合 高压缸的优化方法。 

关键词:水切割机 自增强 复合高压缸ANSYS软件 有限元优化 

中圈分类号:T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998(2012)06—0045-0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消耗 

量日益剧增,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 

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如何利用环保、低耗、可再生的方 

式来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一直是摆在科研技术人员 

面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水射流作为近3O年来发展 起来的新技术,具有成本低、清洁、环境友好、被加工材 

料无热损伤等优点.且是唯一一种冷切割加工工艺…, 

因此到目前为止被大家认为是最具开发和利用、替代 

传统生产方式的加工方法之一。主要用途是对物料进 

收稿日期:2012年3月 行切割、破碎和清洗等。根据水射流切割的工作原理可 

知,其工作效率与施加的工作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 

此,为了获得高切割效率和稳定、可靠的使用寿命,水 

射流切割技术发展趋势必然是高压强、长寿命。高压缸 

作为水射流高压生成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水射流切割的能力和使用寿命。针对目前 

市场上使用的单层结构高压缸,提高其工作压力的方 法多为增加壁厚或选用高性能材料.这不仅增加了制 

造和使用成本,而且还受到结构上的限制(外内径比不 

超过5)[2-3 3。如何降低成本,提高高压缸使用寿命,就必 

4仿真分析 

在SIMULINK中,根据往复运动系统和进给系统 的数学模型建立各仿真模块图。在往复运动系统和进 

给运动系统的仿真中.各参数数值如表2所示。 

表2仿真参数 

A。 , 。 500 O.85 2.468 544.7 0.15 1.4 1.5 5 0.6 

仿真曲线如图5、6、7所示。从图5、6所示的曲线 

图中得知,在这两个控制系统中,振动较小,响应较快, 

输出信号平稳,系统性能较好。如图7所示,往复运动 

原系统的输出信号在达到稳定之前.在期望值附近会 

有微幅振荡,应用模糊控制策略校正。系统的输出信号 在达到期望值之前曲线较平缓;如图6所示,进给运动 

系统的输出信号在达到其期望值的过程中比较平缓。 

5结论 

本文研究了珩磨机主轴往复运动控制系统和进给 

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由控制原理框图得出两系 

机械制造50卷第574期 统的数学模型,最后在SIMULINK下建立仿真模型,得 

出仿真曲线。对存在振荡的曲线应用模糊控制校正.使 

输出信号在达到期望值之前尽量平缓。从图6、7的仿 

真曲线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系统的启动平稳,工 

作过程稳定,因此,系统的工作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云电.现代珩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电气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机械工程手册第8卷[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3] 吴振顺.自适应控制理论液压力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J].机床与液压,2000(6):59—60. [4] 廉小亲.模糊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5]单冬.模糊控制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5. [6] 石辛民,郝整清.模糊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北 

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 (编辑 丁 罡) 

201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