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简要报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二ΟΟ五年七月核准:蔡其华王忠法核定:马建华魏山忠钮新强王新才审查:仲志余张惠王俊徐福兴袁弘任郭熙灵刘振胜吴道喜史立人金兴平校核:徐国新胡维忠谈昌莉李才宝纪国强罗晓峰胡向阳郭海晋陈剑池杜忠信蒋固政马经安黄煜龄徐元明王威冯明汉赵义主要编写人员:仲志余张惠徐国新胡维忠谈昌莉曾令木谭培伦郭海晋陈剑池张明波杜忠信卢金友李迎喜蒋光明徐承隆邱忠恩丁洪量袁登维李平治李红清黄悦杨谦袁杰锋王井泉沈华中冯明汉主要参加人员:郭铁女宁磊袁如意王翠平刘巧清马小杰汪新宇丁毅黄家文管光明钱凯霞瞿霜菊游中琼万英余启辉施勇刘晖朱勤王永忠向峰杨波徐高洪郭希望王政祥荣风聪沙志贵王辉胡宗云荣亚红罗小杰冯德顺操文颖蔡建清王培巴亚东韩小波杨新宫平李飞张杰张细兵许正甫余富基陈凌韩东平黄思平吴如发廖鸿志徐航张玉华技术顾问:黎安田陈雪英文伏波洪庆余洛叙六目录1 长江流域概况 (1)1.1 地理概况 (1)1.2 河流、水系 (2)1.3 气象、水文 (3)1.4 地质概况 (6)1.5 社会经济概况 (8)2 长江的洪水和洪灾 (3)2.1 长江的洪水 (3)2.2 长江的洪灾 (8)3 防洪形势及面临的问题 (17)3.1 现有防洪体系 (17)3.2 现状防洪能力 (20)3.3 防洪减灾面临的形势 (21)3.4 防洪减灾面临的挑战 (25)4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28)4.1 规划指导思想 (28)4.2 规划编制依据 (28)4.3 规划原则 (29)4.4 规划水平年 (30)4.5 防洪减灾目标 (30)5 江湖水情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影响 (36)5.1 江湖关系研究 (36)5.2 主要控制站泄洪能力分析 (41)5.3 江湖槽蓄能力 (44)5.4 主要站洪水频率计算 (45)5.5 三峡水库兴建后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 (49)5.6 影响江湖蓄泄关系的专题研究 (54)6 长江防洪体系及总体布局 (60)6.1 防洪区 (60)6.2 防洪体系 (7)6.3 防洪总体布局 (10)7 防洪规划方案 (22)7.1 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 (22)7.2 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规划意见 (77)7.3 主要城市防洪规划 (94)7.4 水土保持规划 (107)8 环境影响分析 (118)8.1 环境效益 (118)8.2 相关重要问题分析 (120)8.3 对策措施 (122)9 实施意见及效果评价 (124)9.1 实施原则 (124)9.2 实施意见 (124)9.3 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127)前言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全长6300余km,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横贯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支流还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8%,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

流域内气候温和,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地区,同时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也威胁着流域内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中下游平原区,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长江洪灾从汉代起就有简略的记载,隋代以前,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人烟稀少,两岸滞蓄洪水的湖泽多,水大灾情小,虽洪水泛滥而人水相安。

盛唐以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洲滩围垦筑堤活动日趋增多,发展成富庶的鱼米之乡,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局面日益突出,洪灾逐渐严重。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西汉)至公元1911年(清末)的2117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其中唐代平均18年一次,宋、元时期平均5年一次,明、清时期平均4年一次。

19世纪中叶,连续发生了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

20世纪以来,长江又发生了1931年、1935年、1954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历次大洪水都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长江的防洪治理十分重视,1950年初即组建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长江的治理与开发。

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一方面抓紧培修江堤,一方面着手研究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治理方案。

在分析长江洪水特点及流域防洪特性的基础上,针对长江防洪的复杂性,总结提出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

1959年提出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对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指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较长时间,其步骤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依靠堤防的适当加高加固及充分利用分蓄洪工程,以基本消灭普通洪水灾害,减轻大洪水损失,提高重点区和重要区的防洪标准;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兴建干支流水库,并充分利用平原区已有防洪措施,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以逐步达到遇1954年洪水重要区不受灾;第三阶段将兴建更多的山谷水库,逐步提高防洪能力,而平原区的分蓄洪工程将逐步减少运用数量与机会。

1972年和1980年水利部主持召开了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江方针,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方案作了局部调整,确定了长江防御标准,并对重点建设项目作了安排。

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以下简称《长流规》)根据前述防洪治理方针和原则,对长江防洪又进行研究规划,肯定了1959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两次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制订的长江防洪总体布局。

并对主要支流防洪和城市防洪作了安排。

以历次防洪规划为指导,沿江各省的防洪建设按总体部署有序进行。

经过多年的防洪建设,初步形成了由干堤和支堤组成的堤防工程体系,对规划安排的有效容积约630亿m3的分蓄洪区,部分进行了建设。

建成了一批防洪与兴利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水库。

目前,初步建立了以堤防、蓄滞洪区、支流水库、河道整治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的整体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战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洪水,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长江的防洪建设一定要遵循长江流域的自然规律和洪水特性,以防洪规划为依据,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型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依靠初步建立的长江防洪工程体系,数百万军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奋力抢险,严防死守,实现了确保长江干堤安全,确保武汉市等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目标,取得了长江防汛斗争的伟大胜利。

1998年的大洪水,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由于投入不足,防洪工程未能按规划实施,抗洪能力低,加之堤身堤基先天的不足,一遇高洪水位险情众多,长时间抗御超标准洪水位冒了很大风险;分蓄洪区安全建设缓慢,管理薄弱,遇大洪水计划运用十分困难,一旦分洪损失巨大;围垦及泥沙淤积,导致河湖行蓄洪水能力降低,洪水位抬高;水库防洪作用与防洪对其要求差距较大;由于滥伐森林和陡坡开荒等人类活动,使得水土流失加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大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一旦受淹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1998年大水,带给人们很多的启示,各方面对如何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有了新的深层次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如果过度地利用洪泛区或侵占江湖滩地,不加限制地与洪水争地,不给洪水留有必要的出路,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长江防洪问题引起全国各界的极大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的防洪问题十分重视,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适时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灾后重建政策措施;当年10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对水利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为了在长江防洪中贯彻中央的精神,水利部在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强长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并经国务院批准以国发[1999]12号文转发,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近期长江中下游防洪建设中最紧迫的一些重大问题。

1998年汛后,中央大规模地加大了长江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

对中下游主要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特别是加强了堤防隐蔽工程(基础处理、护岸工程,穿堤建筑物)的建设;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措施,在1999年、2002年汛期已初见成效,2003年汛前基本完成。

今后如再遇1998年洪水,那种千军万马上堤抢险的紧张局面将得到大大缓解。

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的关键工程,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三峡工程建成后,有效利用其221.5亿m3的防洪库容,可使荆江河段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遇超过百年至千年一遇洪水,包括类似历史上最大的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s,在荆江地区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可有效防止荆江河段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

城陵矶附近分蓄洪区的分洪机率和分洪量也可大幅度减少;由于上游洪水得到较好控制,可避免下游武汉水位失控,提高了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对武汉市的防洪保安起到保障作用。

总之,三峡工程建成后,荆江河段的毁灭性威胁得以解除,长江中游的防洪标准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江河道的安全宣泄能力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相对仍是不足的,故防洪情势仍很严峻,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清水”下泄,将引起中下游河道长距离的冲刷及江湖关系的调整与河势变化,给防洪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199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应编制流域防洪规划,同时明确了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

根据《防洪法》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总结多年来的防洪经验,特别是根据1998年长江的防汛实践,结合新的水情、工情、新出现的问题,对防洪新的认识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考虑到三峡工程的作用及影响,对长江流域防洪规划进行补充及完善,是将防洪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的需要,是全面贯彻执行《防洪法》的具体要求,是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需要,是指导今后长江防洪建设的要求。

因此,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1998年10月,水利部布置开展防洪规划工作,并提出《防洪规划任务书》。

根据任务书的安排及要求,结合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98年11月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工作大纲》,1999年2月,水利部以水规计[1998]560号文对防洪规划工作大纲进行了批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