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

素质教育概论知识点

素质教育概论

1.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所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即人的可能开发、滋生各种能力的潜能因素、条件以及身体与心理的基本素质。

2.素质教育:就是以每个受教育者已有素质为基础,以尊重受教育者自主性为核心,以社会需要素质为追求,对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进行有计划的运用与实施,将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效地转化为每一个体自我发展的追求,在个性潜能有效得到外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一般侧重指基础教育。

3.德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

4.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6.劳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劳动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包括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

7.心理教育:学校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同时又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优化教育的效果,最终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纲和主线。在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心理教育应起到统帅、核心的作用。

8.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通过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形成一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

9.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10.全体性: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的大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对入学儿童按照种族、民族、性别、肤色、宗教、语言、经济地位、残疾与否等标准进行筛选,当然也不允许纯粹以分数进行非正常的淘汰。

11.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指它能促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13.全面发展: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做人,使学生在健体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个性化。

14.身体素质:包括人的解剖生理特点,生理机能,生理潜能等。

15.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称,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16.社会文化素质中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艺术素质。

17.劳动技术素质:包括劳动观点、科技知识、能力,劳动习惯和职业意识。

18.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9.人才: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品德,能担负一定的工作并作出一定贡献的人。

20.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

21.智力素质:指能系统的学习科学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因素。

22.作风素质:只要是指要有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工作作风。

23.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面貌稳定性倾向的总和。

24.思想品德素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于特征。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

25.政治素质:只要是指个体对政党、社会集团在国家生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政策与活动的了解掌握程度,以及个体的政治立场、观点、信仰、态度和方向等方面的稳定的性质与特征。

26.思想素质:主要是指个体的观念和理性认识方面的性质与特征,即个体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用什么样的特点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27.道德素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特征。(思想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础,它决定人们有什么样的政治观、道德观,道德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的核心内容,政治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的方向和保证。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思想品德素质的整体)

28.社会公德: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全体居民都必须遵循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29.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对道德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科学的看待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正确的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规范的能力。

30.自我教育法: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31.榜样示范法:是以正面人物的革命理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感染教育对象的方法。

32.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方法,即所谓“陶性”、“冶性”,以塑造人的性格。

33.行为实践法:是在教育者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34.文化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才能、修养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35.健康:指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

36.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37.语言素质: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情意、进行交际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

38.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话。

39.语言运用能力:是指把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等语言表达形式综合起来看,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表现,概括的讲,就是准确、简练、生动、朴实。

40.口才与表达素质:就是运用口语进行表达的基本素质,是人们善于用口语准确、生动、贴切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能力。

41.演讲:也叫演说,是在公共场合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也是借助有声语言表达思想的较高级的综合性口语形式。演讲具有实用性、艺术性、鼓动性和工具性。按内容可分为政治演讲、法律演讲、礼仪演讲等,按形式可分为命题演讲、论辩演讲和即兴演讲。

42.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或者说写作就是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忆等等情况下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完整而有规律的表现出来,使读者可以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符号而理解其意,感知其情,通晓其理,受其启发教育,或获得欣赏玩味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

43.现代写作能力:是指大学生会写一般文章的能力(不包括文学作品的写作),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所需要的用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包括取材能力(观察生活、勤于积累)、构思能力(立意、选材、构思)、结构能力、语言能力(准确、简明、生动)、修改能力(方法:增补、删削、调动、更换)等方面。

44.逆向思维:就是对已成定论或司空见惯的观点、事物反过来想一想,以求获得新的知识和独到的发现。

45.创新素质:是指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所具备的基本的综合的能力,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之一。

46.创新意识:是指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

47.创造性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大脑存储区原有的和新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重新组合的心理过程。

48.学校美育:就是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追求美的事物,美好的生活,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

49.审美感知:即人们对审美对象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以及各部分联系的反应。

50.审美想象:是在审美过程中把审美感知的表象与过去已有的表象相互作用,并加工、改造、组合、冶炼,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现象。

51.审美理解:是对审美对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评析,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的审美心理活动。

52.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中伴随着的一种内心体验。

53.审美个性:是在审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审美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审美倾向性和审美心理特征。

54.审美观:是对事物美丑的根本看法,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人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活动中,并制约着审美活动的方向。

55.审美趣味:是对审美对象需求的心理倾向,它是审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6.审美感受力: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感觉和领会能力。

57.审美鉴赏力:是人们对事物美丑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58.礼仪: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的原则、方式及实施交往时的外在仪表方面的规范。

填空:

1.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2.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由此可见,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必须重视和加强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国内外共识,成为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素质教育的实施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

4.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5.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它体现了学生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6.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自学态度的形成与学习自觉性的加强,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及自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7.教学过程是进行心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