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的简称,是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并且几乎不能被治愈的一类疾病。在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它们有着发病率高、知晓率低和控制率低的共同特点。 2.慢性病特点: ①慢性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类有着共同特点的疾病的统称 ②慢性病都没有确切的传染性的生物病因的证据 ③慢性病起病隐匿,诊断时间往往较晚,错过最佳的治疗和控制时间 ④慢性病病程长,病情迁延,即“只能控制,不能断根”。 ⑤慢性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控制率低 ⑥慢性病各种并发症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⑦个体化管理 3.慢性病发病形势:我国的慢性病呈现出“井喷”样增长。 4.慢性病危险因素: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不足与肥胖、吸烟。 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①第一层:谷类(米饭、面条、饼干等)200~500g; ②第二层:蔬菜类400~500g,水果类100~200g; ③第三层:畜禽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25~50g; ④奶类及奶制品(牛奶、酸奶等)100g,豆类及豆制品50g; ⑤第五层:油脂类25g 5.慢性病三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为单纯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阶段 ②第二个阶段生物学指标异常的阶段 ③第三个阶段即是慢性病晚期 6.WHO提出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即是慢性病一级7.预防的基本原则三级预防: ①一级预防:针对集体的措施:增强机体抵抗力,戒除不良嗜好,规律的体育锻炼,进行系统的预防接种,定期检查,普及健康知识,提倡合力膳食,做好婚前检查 针对环境的措施:对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的预防工作,食品、药品的安全工作,对遗传致病因素的预防工作,加强优生优育和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包括防止近亲或不恰当的婚配 对社会致病因素的措施:对心理致病因素作好预防工作。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哮喘、溃疡病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 ②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③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手段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总之,一级预防重点在于'防未病',二级预防在于早发现病,而三级预防旨在'治已病'。 8.慢性病管理的对象:患者管理、疾病的管理、对慢性病管理团队人员的管理 9.慢性病的管理媒介:健康教育讲座、自建患者随访数据库、网站、微博、患者为主体的活动'肾友故事会'
第二章 慢性病患者的营养管理 1.营养:是一种生物学过程,不同于营养物质。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食物和营养物质,并且利用这些物质去满足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组织修复、热能的需要或营养物质,并且利用这些物质去满足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组织修复、热能的需要和维持健康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理过程。 2.营养过程:是通过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而实现的,二者紧密结合。这些营养物质则称为营养素。营养素分为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及其他膳食成分。宏量营养素是构成膳食的主要成分,提供能量及生长、维持和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碳水化合物)。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含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其他膳食成分包括膳食纤维、水和植物化学物等。 3.合理营养的具体内容: ①营养素的供给与消耗达到动态平衡 ②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包括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度病 ③具有合理的食物结构和恰当的饮食选择 ④具有合理的膳食制度、科学的加工烹调方法以及保持食品的清洁卫生 4.食物结构模式:经济发达国家模式;经济欠发达国家模式;以日本为主的东方膳食模式 5.平衡膳食:第一是膳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平衡,即膳食中的各种营养素及其产生的能量的比例达到掐好的程度,第二个层面是指膳食的供给与机体的需要之间的平衡,即保证能量的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机体的需要量 6.营养管理:是指运用营养科学的理论、技术及社会措施,研究和解决个人及人群的营养问题,包括食物生产和供给、膳食结构、饮食行为、社会经济、营养政策、营养教育及营养性疾病预防等。 7.慢性病营养管理途径及注意的问题: ①对患者的管理:让患者了解营养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自我管理和建立自己的团体;重视患者家庭支持 ②对医务人员的管理:提高营养管理从业人员的质量,多途径实施营养管理;建立临床路径 8.慢性病的膳食与管理: ①糖尿病 ⑴膳食营养目标:管理目标(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改善营养状况,保持理想代谢值,包括血糖、血脂与血压;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营养需要(合理控制能量摄入) ⑵膳食制订的原则:(遵循平衡膳食合力营养原则、膳食个体化、合理控制能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饮食分配和餐次安排) ⑶食物的选择、 ⑷食谱制定方案和食谱 ②高血压 ⑴膳食营养目标:管理目标(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营养需求) ⑵膳食制订原则:控制能量和体重、减少钠盐、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食量优质蛋白质、补充钾和钙、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限制饮酒、增加体力活动 ⑶食物的选择:宜用食物、忌用和少用食物 ⑷食谱制定方案 ③冠心病 ⑴膳食营养目标:管理目标(保持能量平衡,维持理想体重,减少钠盐、胆固醇及酒精摄入,降低膳食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营养需求) ⑵膳食制订原则: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食物多样、谷类为主、适量瘦肉、适量蛋白质摄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少饮酒、多吃蔬菜、水果 ⑶食物的选择:宜用食物、禁/少用食物 ⑷食谱制定方案 ④COPD ⑴膳食营养目标:营养管理(通过营养膳食以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维持理想体重,增强呼吸肌肌力,改善体力活动能力,维持有效呼吸通气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减轻畸形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并降低急性并发症发生频率)、营养需求 ⑵膳食制定方案:充足的能量、适量的蛋白、提高脂肪摄入、低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少量多餐) ⑶食物选择:宜食食物、忌食食物 ⑷膳食制定方案:急性期或伴有感染时(做面罩或人工气道辅助机械通气时,应提供鼻饲等胃肠道营养支持,若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做短期的胃肠外静脉营养,1-2d后做胃肠内营养支持。)、稳定期(给予高能量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⑤慢性肾衰竭 ⑴膳食营养目标:管理目标(通过膳食营养的调整防止或减少机体蛋白质的分解,维持氮总平衡,保持机体良好的营养状况,减缓肾功能恶化的进程)、营养需求 ⑵膳食制订原则:高生物价低蛋白饮食、充足的能量供给、适量的脂肪、低磷高钙饮食、钠和钾影视病情而定、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膳食纤维 ⑶食物选择:宜食食物、忌食食物 ⑷膳食营养制定方案(一般为低蛋白低磷麦淀粉饮食)
第三章 慢性病康复管理 1.慢性病康复主要方法 ①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神经-肌肉功能评定、心肺功能及体能测定、心理评定、语言能力测定、职业评定、社会生活能力测定 ②康复治疗:主动锻炼(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气功疗法)、被动治疗(物理疗法、穴位药物注射疗法、针灸、推拿疗法、药物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手术、心理康复、康复护理 2.慢性病康复管理策略: ①康复治疗的特殊性:康复所关注的是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康复的工作形式是康复治疗组 ②慢性病患者康复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主体,厘定职责、区分对象,分类管理、团队合作,合理组织、着眼需求,侧重功能、适时介入,循序渐进 ③运动疗法:运动疗法的分类、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运动疗法的常用技术。自己每个点写点 3.运动处方考虑4个方面:运动轻度、运动频度、运动形式、适应证及禁忌证,注意事项 1.慢性病6个演变阶段 无危险因素阶段;危险因素出现阶段;致病因素出现阶段;症状出现阶段;体征出现阶段;劳动力丧失 2.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反应:焦虑(分离性焦虑、阉割性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感、退化和依赖、猜疑与怀疑、否认、愤怒、红包心理、自我概念紊乱、疼痛 3.遵医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健康的目的,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而发生的行为,即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依从性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不依从 4.不遵医嘱行为的原因: ①患者对医生的满意程度 ②患者对医嘱内容的理解 ③患者对医嘱内容的记忆程度 ④治疗效果、过程及费用 ⑤患者的主观意识及行为自控性 5.提高遵医率的措施:提高医护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嘱的理解、记忆和执行、调动患者的主动能动性 6.慢性病心理管理策略 ①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接受性原则、支持原则、真诚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②慢性病心理治疗措施: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治疗(操作条件法、自我调整法 ③慢性病心理护理措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病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患者实际问题,满足患者的需要、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争取家庭、单位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加强健康教育、恰当使用心理治疗方法 ④团体心理治疗: ⑴团体心理治疗机制:团体情感支持、团体相互学习、团体的正性体验、学习团体的性质与系统、重复、矫正与'原本家庭经验'、支持体验'情感矫正经验 ⑵团体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普及团体治疗、心理动力学-交互关系法、经验性团体治疗、交往模式矫正治疗、心理剧启示法 ⑤与慢性病患者心理沟通的具体方法:爱伤观念、要有主动性、敏锐性、要有制度保障-没有理解之前要强制执行、耐心、热情、敬业精神、学会与人打交道
第六章 糖尿病管理 1.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2.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2.85亿,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根据2008年的调查结果,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年龄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3.按IDF的估算,我国每年将有新发糖尿病患者101万,亦即每天有新发糖尿病患者2767人,或每小时有新发糖尿病患者115人。 3.糖尿病的危害:(1)糖尿病的健康危害:①大血管病变: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性高血压;②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神经病变。 (2)糖尿病给社会及家庭、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4.糖尿病诱发因素:①人口老龄化;②生活方式改变:摄入热量增加,消耗减少;③城市化;④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⑤中国人的而易感性。 5.我国糖尿病管理现状:(1)存在问题:①专业人员不足;②糖尿病基本知识普及率低;③糖尿病诊断率低、控制率低。 (2)糖尿病管理面临挑战:人群庞大、两极分化趋势、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控制率低下、负担严重。 (3)糖尿病的管理策略: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持健康体重;③重点人群的干预;④主动发现和早期识别糖尿病患者;⑤规范治疗糖尿病:五架马车(健康宣教、心理诊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和病情监测),综合防治,多学科团队参与、多机构协作,患者积极参与。 6.糖尿病管理策略:(1)分层管理:①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筛查,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健康评估),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的内容(包括能量平衡,有效运动,量化管理,药物预防,心理控制,积极控制各项危险因素:血压、血脂、体重、戒烟限酒)。 ②初诊糖尿病的管理:建立个人疾病管理档案,评估,危险因素的控制同高危人群,随访。 ③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的管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管理同前,定期监测,多学科的协作。 (2)个体化管理:血糖、血压(一般患者要求血压控制<17.3/10.7kPa(130/80mmHg))、饮食、运动的个体化管理。 (3)综合管理:不仅控制好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