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分析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分析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分析

●施端宁1,陈乃车2

(温州师范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摘要】作为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了区域

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它们制度变迁方式的不同.探讨了两种模式制度变迁的前景.认为从苏南

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民营化改革结果来看.依靠民间的市场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温州模

式。更具有全国一般的意义。

[美键词】区域经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制度创新;制度变迁

【中圆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立章绵号]1004—518x(2000)09—0088—03

十一屈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一些地区将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与

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与发展互动.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和温

州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这几种经济模式,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经

济杜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般意义。

一、两种横式制度变迁方式的比较分析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是70年代末开始的分权式改革的背景下.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定经济区域、特定资

源栾赋条件下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两种经济发展模式都率先通过局部的制度创新即体制外的创新.

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音起来.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为苏南模式乡镇集体

企业的发展和温州模式个体、私营经济与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区域历史传统、制度环境、人文因索等

的整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所选择的制度变迁的方式也是有整别的。

苏南模式的制度创新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制度变迁的动力和主体主要来自于社区

政府。苏南地区地处东南沿海金三角地医,地理位置优势.历史上工业经济就较发达.接受大中型工业城市的

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解放后,苏南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70年代末期一90年代韧中期的中国分权化

改革的前景下.中央政府下放了相当一部分管理权,地方政府获得丁指导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能根

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盘.在某种意义上承担了经济转轨时

期的乡镇企业动员和组织市场资源的企业家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制度创新的功能。最终在地方政府的

组织和引导下,形成了政府主导供给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苏南模式的制度创新就始于此。由于地方政府控制

了创办乡镇企业的资金、土地等主要生产要素,能借助行政、经济的力量.动员区域内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

源发展本地经济,在动员和组织市场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所形成的投资与发展能力也比乡镇企业自

身的能力更大。因此.多镇集体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被社区政府所掌握.政社台一就成为必然。这

一阶段.制度创新所带来的的巨大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苏南的乡镇集体盘业得到迅速的、超常规的发展。90年代初期.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开始暴露出自身的弊端,如企业积累和发展动力不足.经营行为短期

化.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苏南模式进行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这时

的改革方案,并不是一开始由政府利用强制性权力提出和实施的,而是由一些企业家、经济学家在现实中碰到

各种弊端而向政府提出,促其接受这种方案。当然.从改革方案的酝酿、提出到实施,苏南各级地方政府始终扮

演着主体的角色。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加大科技创新.引进外资等方面扮演着主要角色。

88

 万方数据温州模式的制度创新是以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为主导的.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个体、私营企业和企

业主.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民间的市场力量。温州人口稠密.人均农业资源匠乏、耕地严重超负荷.人

均耕地只有0.52商,人多地少的矛盾迫使大约60%剩余劳动力要转移。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温州临近台湾.地

处战争前线,国家投资极少.投有什么优惠性的特权.几乎没有什么成规模的国有投资及国有企业。在这种情

况下.制度变迁方式就不能也不会按政府主导供给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进行。而在历史上,受以叶适为代

表的永嘉学派“功利与仁义并存”的新价值观的影响,温州人形成了较强的讲究功利,积极进取、务实、冒险、竞

争的思想,为温州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70年代末起,温州的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了眦非公

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明晰的、排他性的产权制度。温州模式一开始就选择了自愿性的制度变迁方式。但由于温州

的这种制度创新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挤体制下进行的增量改革.承受很大的意识形态的风险和成本。这种

意识形态的磨擦成本大于零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称之为准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金样荣,1999年).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方式。为减少意识形态的风险成本,温州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先是采取挂户

经营.以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外壳”而台法出现。十三太以后.对个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第放宽.温州企业纷纷刨

建股份台作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部分私营企业进行了优化股权配置的制度电q新,成立有限责任公

司。有学者认为,温州20年的发展应归功于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冲动.基层政府和政权组织的主动支持以及高层政府保护默许所构成的制度创新网络(姚先国,】999)。

制度创新的动力在于求得经济的更大发展。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来释放经济发展的能量.通

过体制落差优势造就了乡镇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辉煌发展。与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方式相一致.两种模

式的制度新都是选择改革阻力最小、最容易的地方人手,而且都采取了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予以过渡,大大减少

了制度新的成本。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建立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当制度变迁的主体通过制度创新可能获得的

潜在收益大于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时.这种制度变迁就有可能发生(LE戴维斯和Dc诺斯,1971

年)o在过去“一大二公”体制下,无论是温州还是苏南,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几乎处于停滞

的状态,人人都没有受益。这时推行乡镇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制度创新所获取的潜在收益,显然大于获

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因为,这种制度创新使几乎全部农村人口都从改革中得到好处.官员也没有受损,

达到r所谓“帕集托改进”状态,是一项“无人反对的创新”(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人反对.只是收益大大超过成本,得到绝大多数人点持).制度刨新能够顺利进行。

二、两种模式制度变迁的前景分析

制度变迁,是经济体系中的各利益主体为了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作出的新的制度安排。当一种可能的制

度创新变为现宴时,它能促进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当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制度创新所带来的边际

收益递减,各十利益主体又会进行制度博弈,开始新的制度创新。90年代初中期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的确寺和市场的完善.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先发性优势逐渐弱化,经济绩效下降,渐进式改革

必然会触及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最终已无法回避。在这个时期,两种模式均展开了新的~袍创新。

乡镇集体企业曾是苏南工业化和经济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由于乡镇集体企业产权设置的的不规范

性、非排他性,产权关系模糊,~方面使得产权主体缺位,即所有者的所有权不到位或者有名无实,其资产受

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力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政企不分,形成园农民、政府、经营者之问产权模糊而

激励不相容的制度困境。乡镇集体企业模糊产权的安排具有相对的低效率。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

场的不断完善,它与私营企业的制度环境落差逐步消失.其经营机制的灵活优势不断削弱.产权制度低效率所

决定的低竞争力表现得愈来愈明显,长期积累动力不足和掠夺性经营造成集体资产大量流失,净资产急剧减

少,大多数企业出现高负债率现象.最终导致乡镇集体企业增长速度明显放墁,并开始出现太面积的亏损。从

80年代初开始超常规发展到90年代巾后期由盛转衰,苏南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绩效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完

善,模糊产权的安排逐步变得低效率,并失去其舍珲性。

苏南模式要改变这种困境,从理沱f:讲,有两条可以选择的选轻:一是进行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

新,建立一种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对乡镇集体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民营化。这项制度创新必然会遭到一部分人

的反对,是一条长期而困难的创新之路.也是一条能够重新促进经济不增长之路。其结果是对传统的苏南模式

89

 万方数据自身的终结.走上与温州模式相融合的发展道路。二是绕过产权制度改革遗遭难关,与其它各地区联合起来.

走垄断之路共同分配垄断收益。这样苏南模式就类似于一种“囚徒困境”。如果各地区能联台起来.它们将不会

选择民营化的“温州模式”道路.而是共同分配垄断收益。而走垄断之路在夸口的中国显然是不可能也无法实

现的。在分权化改革的背景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山于产品市场的地区间竞争非常

激烈,每一个地医都必须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地方政府就必须全部或部分让渡股份给经理,苏南模式的发展

将由“地方分权政策最终通过地区间竞争导致民营化”(张维迎.1999)。因此,今后苏南模式制度创新的重点要

解决的是建立起一种对企业经营者有激励约束机制的、明晰的、排他性的产权制度。1995年后,苏南乡镇集体

企业进入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高潮.太多数企业通过净资产转让的方式改制为股份合作企业和私营企业.…些

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改制为集体参股或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产权模糊的集体企业正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过

渡。目前,辨、锝、常地区80%以上的乡村两级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乡镇企业的资产结构中.集体资产的比重已下降到40%以下(主要是土地等不动产),社区政府基本退出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经营者获得了太部分

的兜业所有权。1998年温洲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产值占eDP的比重选到了85%.它说明了一个地区民营化进程快,经济发

展的速度也越快。温卅|模式一开始就建立丁明晰、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它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都在此基础上进

j行。所以,当其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盘大于成本时.制度新就能进行,温州模式已经突破制度创新的“瓶颈”状态.

不会像苏南模式那样陷人“囚徒困境”。目前温州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产品结构不太台理、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低、企业组织形式低、家族式经营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存于企业

家的创新行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虮创新应成为推动温州经跻增长的动力。但容易被忽视的

是,许多人认为温州的民营企业不存在产权问题。事实恰恰相反.温州的民营企业也存在产权问题。民营企业

的排他性的产权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典型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当数世的民营企业都将个人财产

所有权与企业资产所有权相混淆,正是选种混台状态使企业始终不能摆脱个人和家族而独立存在,大多以古

典企业的形式参与生产和市场的交易。产权主体的单一,股权的过分集中.资产兼并、联台和股权转让的困难,

:影响了温州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变。而家族拥有企业T竹绝对控制权往往告使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造成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束缚了职业经营者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和低

效率(尽管家族企业未必一定低效率)。因此,在市场机制运行比较完善的环境下,温州模式仍应通过艇展要索

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推进产权制度的变迁.支撑民营企业的成长;通过产权鲢席的变迁.建立起多元化的产权

结构和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戡取不断的经济发展。温卅模式创新的重点.应

眦制度创新为主转变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并重,井将技术创新作为今后发展的一十新的增长点。由于温州

模式已建立了明晰的、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因而它更能推动企业产权制懂的完咎和盎业家澈鼬机制、企业技术

创新机制的建立。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l、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都面临着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问题。所不同

的是,苏南模式主要是对传统的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民营化的产权制度变革。而温州模式则要通过产权的变迁

实现民营企业由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过渡。

2、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一个静态的格局.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处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进程之

中。20年的改革发展赋予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新的内涵。在创新过程中两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一定范围

内和一定程度上已趋向于同向性,企业的产权制度股份化,经济运行机制市场化、国际化,政企分开,都是市场

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执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无模式。从苏南模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民营化”改革结果

看,地方政府退出对企业的实际控制,传统的苏南模式正在走向终结。这或许能从一个角度说明,靠民间的市

场力点}推动农村工业化、市场化的温州模式.更具有全国一般的意义和可借鉴的经验。

l责任编辑:朱林I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