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探索 王庆雨 ・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是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校园文化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建 设意义重大且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校园环境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维护。 【关键词】校园;环境建设;原则;意义;管理;维护 一、校园环境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物质载体,也是 大学精神的载体。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 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感知 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而持久。创建一个良好 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尽享美的 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 人。”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构成一种美 的氛围.会产生出如磁场般美的吸引,形成审美力, 这是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产生的隐性教育力,其教育 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学生的灵魂,熏陶和感染着学生, 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f21因此,一所好的大学,应深入挖掘校园建筑的文化 内涵,营造出一个凸现人文精神的校园物质环境,从 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 养出有道德、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苏霍姆林斯基说 过: “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 变得高尚文雅。”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 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 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 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建设的原则 (一)教育性与学术性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 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由此,学校 应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精心设计和组 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 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此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还应把握学术性原则。 校园环境设计可以围绕学校类型特点思考,通过植物 造景、艺术雕塑、文化设施等创新校园景点,形成浓 厚的学术氛围。在一所学校众多的建筑群中,图书馆 常被安置在校园的中心地带,成为校园标志性的建筑, 也是最能体现学校学术性的标志。高校图书馆别具特 色的建筑风格、优雅宁静的阅览环境、视听一体的现 代化设施以及书刊检索的自动化流程等,传递着大学 学术发展及管理的程度和水平。 (二)人文性、特色性与艺术性 第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学生可如我国古 代诗人般,在诗意的环境中,学会诗意地生活,陶醉 于自然,同化于自然,以更好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更好地被自然感化与悟化。131自然状态的湖?白或人工 池塘,无论大小,其中的水体都能给予环境以生气, 它可以软化环境,增添亲切感。无论动态和静态,水 都能赋予空间灵气。平静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环绕四 周的林荫灌木,反射周围建筑,把空间与自然巧妙地 融合于一体。而动态的喷泉,或面形、或线形、或点 形,又能使人忘记烦忧,心生快感。如此动静结合, 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学习、休憩的空间氛围,突现了人 文性的环境规划。 第二,一种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艺术,凭借其独 特的传递方式和个性品格特征,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的建筑、园林、雕塑、绿化等, 都积淀着人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的精神体验,蕴涵 着育人的内容。校同自然环境的选择、绿化小品的设 计以及人文景观的塑造,表达的都是人的审美情趣和 品位。因此校园环境建设整体规划既要突出特色,还 应体现一定的美学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让学生 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 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 点,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季节感受到其独具的特色、 气息和氛围。 (三)经济性与实用性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 校同文化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中不仅要 考虑教育性、学术性、人文性、特色性和艺术性,更 要顾及到校园环境现状及学校的财力、物力等因素的 制约。因此,必须遵循经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者简介】王庆雨,韩山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广东 潮州 521041)
一 一 ・ ‘ 每 场・ ●2010年第6期(管理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 王文婷詹勇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兼职就业等各个 方面。文章通过对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调研,认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 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笔者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现状;原因;对策措施 本次心理调查共发放问卷2360份,回收2320份, 回收率为98.4%。其中88%是团员,9%是党员,学生 干部占46.3%;在这些调查资料当中,男女比例为53: 47,独生子女占l6.5%,属于单亲家庭的有2.6%,而 孤儿占0.43%。近半数的家庭经济水平中等,年总收 入8000元以下的占33%,高收入家庭占10%。笔者对 本次调研中大学生的心理积极表现、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现状 (一)思想方面 通过本次调查统计,有90%的大学生对党和政府 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及社会发展状况均感到满意,对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地 位的日益提高表示振奋,绝大部分学生对一些重要的 政治问题和立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 但是在问及学校开展的科学发展观活动时,有36%的 利用有限的专项资金因地制宜地对校园环境进行规划、 改造、调整和美化。校园选址应尊重自然,校园建设 应以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为先,充分利 用天赐的自然美景,再次美化自然,体现校园环境在 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使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 合,使自然景观与校园建筑相互烘托渲染,使校园的 大环境与山、水、林木相协调,与已有的建筑风格相 呼应。还要建造各种美育设施,如美术展览馆、剧院、 报刊专栏、体育馆等。闻艺景点要自然、多样、独特、 闲雅,要构思巧妙、浑然天成,给人以鲜艳活泼、新 颖独特的美感。 三、校园环境的管理和维护 校园环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环境的管 理和维护更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艰巨任务。一方面, 对于已建成的校园环境,应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统一维 护。然而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仅靠专业队伍是远 远不够的,必须做到全院师生员T齐抓共管。为此, 也可吸纳学生参与环境维护的公益劳动,加大宣传教 育力度提高师生环保意识,多渠道、多形式对师生员 工进行文明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增强其爱惜环境、 保护绿化的意识,营造一个“校同是我家,人人爱护 它”的良好精神氛围。动员全校师生员工,从身边开 始,从手边做起,给爱心赋予行动,用双手和爱心关 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使构建和谐校园人文环 境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环 境管理制度,利用制度制约不文明行为,避免人为的环 境破坏 同时采取有效的监督防范措施,加大监管力 度,取缔校园内随处搭建的各类临时性经营摊点,严 禁随地吐痰、乱扔脏物,以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与美 观。学校可制定严卡}}的饺同管理规定,形成明确的奖 优罚劣制度,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学生逐渐 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同时在必要的地方增设正规的 警示牌、宣传牌,既有明确指引,又含委婉劝导之意。 注释: l1】杨瑞娥.论校园环境建设的美育功能[J].廊坊师范 学院学报,2007,23(2):107—108. [2】昊本荣,胡金惠,万芬.校园环境建设与素质教育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 106一l09. [3】陶应勇.论大学校园环境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彰显 『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6): 】57—160 【责任蝙辑:黄 蕾】
【作者简介】王文婷,广州中医药大学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006);詹 勇,广东工业大学教师(广东 广州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