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行政管理:原理与方法
我国政府公共供给不能适应社会公共需求,主要体现在 如下方面: 第一,政府教育公共供给不足、教育资源短缺。 第二,我国政府科技公共供给不足,R&D经费投 入的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都严重偏低。 第三,我国政府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不足,社会保 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社会保障的覆盖 面偏低。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 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 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仅约占全国就业人员总 数74432万人(2003年统计数)的21.96%、14.22% 和16.64%。 第四,我国政府公共医疗卫生公共供给不足。目 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 任何医疗保障。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1.“行政”与“管理”的词源学区别 行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文书工作”:即处理信息、控制、照章办 事、官僚制;二是“去伺候”:即服务,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结果导向,完成目标;二是参与,多中心工 作的协供公共产品;公共管理则是绩效导向,矩阵式、职能式组 织模式,讲究政府提供核心公共产品,由非政府组织与私人部门提供混 合公共产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实行多中心的治理。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3.公共管理研究范式是在公共行政研究范式基础 上产生的新的行政研究范式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生了由公 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范式变化。 (1)公共行政范式研究时期(19世纪80年代前后至20 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 是政府,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并主 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公共事务,其基本目标是达成行 政目标和提高行政效率。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特征是以政府组织机构及其公务员 的活动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主 要目标,探索公共行政的一般规律与普遍原则。
(2)公共管理范式研究时期(20世纪70 年代末期至今)。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它与公共行政研究范 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管理主体不同。 第二,责任机制不同。 第三,管理手段不同。 第四,管理的主要任务不同。 第五,学科基础不同。
二、关于公共管理的基本主题:公共供求 关系(即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的 关系)
四、关于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问题
公共行政体制的建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建立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 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基本原则是法制绝对统一、财权相对集中、事权 相对分散。 应当以承担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划分各级政府权限。 应当以省级政府为中枢,健全地方政府机构体系。 2.按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要求,创造条件,推行大部制。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政府机构设置仍然偏多。当前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机构设置的国际惯例是大部制。 我国当前政府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议事协调机构 和临时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实行政务综合管理,推行大部制, 是大势所趋。 我国要设置综合政府部门,实行“大行业”、“大产业”管理模式, 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监管的综合管理;设立综合性的“大社会”、 “大文化”、“大交通”管理机构。
2.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 (1)社会公共需求 社会公共需要是政府存在的原因,决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 政府的目的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供给必须与 公共需求相平衡的规律,是公共行政的基本规律。 社会公共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解决所面临社会公共问题的共 同需要,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 (2)政府公共供给 公共供给即政府给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所有社 会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产品,一类是私人产品。 进入政府供给程序的社会公共需要,构成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 公共服务。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人民的社会公共需求 正日益增长,对政府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政 府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公共供给,这就给我国行政学界提出了 研究公共供求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小康社会的行政体制的新要 求。
一、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1)传统公共行政阶段:从公共行政学 诞生至1978年代,将近一百年时间,为 传统公共行政阶段。 (2)公共管理阶段:从1978年代“重 塑政府”运动起,开始公共管理时代。
(一)公共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公共管理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西方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迫切需 要摆脱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一段 黄金时期。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 纷纷从发展的高峰陷入困境。 首先,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其次,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加剧。 第三,全球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对 各国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第四,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 严峻挑战。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2.公共管理是以公民需求导向来研究公共服务,而公
共行政则是从官僚制角度来研究公共服务 (1)公共管理研究途径一开始就强调“市场导向的管 理”(Market-driven management)。公共管理研究途径 经常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主张从过去的 “生产取向的社会”(production-oriented society)到“消 费者取向的社会”(Consumer-oriented society)。 (2)公共管理主张建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要求 重视成本效益关系、重视绩效评估、重视选择与竞争; 主张顾客导向,即公共服务不应只站在政府供给方面 来考虑,而应站在顾客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国家 中国 日本 美国 英国 印度
比重 0.22% 11.8% 12.2% 17.3% 0.3%
表4.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的国际比较
国家
年份
比重
中国
高收入国 家 中等收入 国家 世界平均 水平
2001年
1990- 1998年 1990- 1998年 1990- 1998年
0.82%
6.2% 3.1% 2.5%
。
四、关于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问题
入世后,政府的作用是行使公共权力、满足社 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对全社会实 行公共管理与社会管理,相应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行政体制。 “公共行政体制”是一个新的提法,新在“公共”二 字。“公共”的含义有四个方面:公共权力、公共支 出、公共责任与公共组织。与政府职能的公共化相适 应,必须实现行政组织的公共化,即建立公共行政体 制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公共管理
职能体系。适应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规则的政府 职能是公共管理职能。政府职能是公共职能是 国际惯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应使政府由直接 干预经济转变为公共管理。
三、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公共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平等管理、法治管理、公 共供给管理和多中心治理。建立中国政府公共管理职 能体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思考: 1.中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以健全的法治为基础,以 平等保护各种产权为核心,以无歧视性普惠为检验标 准。 中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应当以规则主导为管理的基本 方式。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管理方式是 规则管理,而不是具体干预的管理。 中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应当以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为 指南。
现代行政管理岗位资格培训
现代行政管理:原理与方法
上海师范大学 何精华
导言:中国行政管理前沿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二、关于公共管理的基本主题:公共供求关系 三、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四、关于建立公共行政体制的问题 五、关于全面建立法治政府的问题 六、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问题 七、关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降低行政成本的问题 八、关于强化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九、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问题
三、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2.中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 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四种职能。 3.政府要在政府基本职能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提供科技教育 等基本公共产品。 4.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建设公共服务型政 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做到政府不越位。 5.加快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与政社分开的步伐, 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从 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6.打破行政垄断,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 7.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多中心治理结构,发挥非政府组织 的作用,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关于公共管理的基本主题:公共供求关系 (即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的关系)
3.当前中国公共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公共供给不能满 足社会公共需求 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相互适应、相互平衡是国民经济 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国民经济总量平衡是政府管理的主 要政策目标。我国经过5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私 人产品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已达到基本平衡,商品短缺 状况基本结束,但是,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仍然处 于不平衡的状态,公共产品仍然处于短缺状态,远远不能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我国当前国民经济总量失衡主 要体现在政府公共产品短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因而,根据政府所提供的 公共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指标,我们可以判断中国政府职能 转变的程度。衡量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程 度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改进法;二是对照法;三是赶超法。
三、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社会建设与社会发 展职能不到位,从而使我国的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当前,我 国政府仍然带有浓厚的生产投资型政府的特征,政府长期充当了经 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在实践中造成了政企不分、忽视社 会公共事业发展、发展失衡、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累积等问题,并 出现了某些“拉美化”的现象,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过低、就业形势恶化、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政府债务风险与财政风 险加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