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春教授点穴推拿疗法经验
4点穴推拿疗法应用举例
4.1病例一 王×、男、43岁,2001年6月15日就诊。主诉胃痛2 h。患者平素体健,中午进粽子、鸡蛋等冷食后,于2 h前突发胃脘剧痛,服用姜汤后疼痛稍减,但觉恶心欲吐,并吐出未消化食物。查体: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舌淡,苔白厚,脉弦紧。腹软,胃脘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体温正常。诊断:寒邪犯胃之胃脘痛。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取穴:中脘、内关、梁丘、足三里、胃俞、脾俞、章门。操作:拇指按压脾俞、胃俞、足三里、梁丘,每穴1~2 min;一指禅推中脘穴1~2 min;按揉章门穴1~2 min;点按内关穴1~2 min。双侧穴位交替进行,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除胃俞、中脘行补法外,其余穴位均行泻法。1次治疗后患者胃脘疼痛明显缓解,共治3次,每次30 min左右,患者症状消失痊愈。
4.2病例二 张××、女、21岁、未婚,2001年8月9日就诊。主诉经行腹痛、胀5年,加重2个月。患者月经初潮即经行腹痛,近2个月腹痛加重,痛、胀难忍,经色黑紫有瘀块,伴胸胁两乳胀痛,自觉情绪激动,烦躁易怒,时见口苦咽干等症。查体:腹软无压痛,舌淡,边有瘀点,脉沉涩。诊断:肝郁血瘀之痛经。治法:舒肝化瘀。取穴:气海、关元、归来、脾俞、肝俞、肾俞、八髎、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合谷等。操作:以拇指一指禅推法推气海、关元,每穴1~2 min左右;按揉脾俞、肝俞、肾俞、三阴交穴,每穴1~2 min;点按足三里、太冲、合谷穴,每穴1~2 min。双侧穴位交替进行,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再以全掌擦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和腰骶部,时间各3 min,以局部潮红透热为度。1次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明显缓解,共治疗5次,患者症状消失、病情痊愈。每次时间约30 min。
4.3病例三 陈×、女、36岁,2000年6月11日就诊。主诉呃逆时作1个月。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厚味,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并见牙龈红肿热痛,经西药治疗牙痛止,但呃逆时轻时重,发作时长则12 h、短则1 h。稍进干食则呃逆不止。自觉吞咽不利,曾用西药治疗无明显疗效。现症见呃逆不止,伴便秘,口渴,小便短赤。查体:呃逆不止,声音洪亮,冲逆而出,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诊断:胃火上逆之呃逆。治法:清降泄热,和胃止呃。取穴: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公孙及膈俞等。操作:以拇指按揉膻中、中脘穴,每穴1~2 min;点按内关、足三里、太冲、公孙及膈俞穴,每穴1~2 min。双侧穴位交替进行,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再以拇指按压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1~2 min。1次治疗后患者呃逆症状减轻。2 h后再点按1次上述穴位,次日症状明显减轻。共治3次,每次30 min左右,患者呃逆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4.4病例四 李××、男、45岁,1999年10月5日就诊。主诉腰痛7个月。就诊前曾服过中药、西药治疗,皆无效果。腰痛时轻时重,轻者疼楚沉重,重则状为锥刺,不敢俯仰,大便经常干燥。查体:脉象沉涩,舌苔薄白,质黯有瘀斑点。腰椎X片正常。诊断:瘀血腰痛,治法:活血化瘀。取穴:腰阳关、肾俞、环跳、殷门、委中、阴陵泉、承山、阿是穴。操作:以拇指按揉腰阳关、肾俞穴,每穴1~2 min;以肘尖或手指点按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穴,每穴1~2 min;拿阴陵泉穴1~2 min。双侧穴位交替进行,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弹拨患处阿是穴,每穴1~2 min;叠掌按揉腰部3 min;掌擦腰骶部3 min结束治疗。一次治疗患者腰部疼痛的症状减轻,功能活动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共治10次,每次30 min左右,患者腰痛消失,弯腰、脊柱旋转无影响,临床痊愈。
4.5病例五 何××、女、25岁、教师,2001年12月15日就诊。主诉颈部疼痛,活动不便1 d。自诉12月14日晨起即感到颈部疼痛,不能转侧,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头颈向左侧倾斜,曾服用中西药及外贴伤湿止痛膏无效。查体:下颌向左侧歪斜,颈部肌肉紧张,右乳突部牙痛明显,第四颈椎棘突向右侧偏歪。诊断:落枕。治法: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理筋整复。取穴:风池、风府、肩井、天宗、大椎、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操作:以拇指、中指相对按揉双侧风池穴,拇指点按风府穴、天宗穴、大椎穴、肩中俞、肩外俞穴,各1~2 min,以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拿肩井穴3 min;弹拨患处阿是穴3 min;按揉颈后部两侧肌肉3 min;一手扶患者头部,一手以掌根按压枕后患侧至肩部,由上而下,由轻到重。1次治疗后患者颈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功能活动恢复。共治3次,每次30 min左右,患者症状消失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