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式培训” 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三道关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外交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入部考试中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难,通过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室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的强度很大,所用的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魔鬼式训练” 外交部翻译室像是“课堂”,张璐和同事们接受的是“魔鬼训练”。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来代替。”除此之外,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接下来,就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疯狂练习”。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就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 经过疯狂练习,最后一道关,就是“战前准备”。“每年总理的记者会,外交部都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翻译。从那时起,接到任务的翻译就进入‘冲刺阶段’。不过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团队在一起准备。”“大战”前,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此外,还要进行“彩排走场”。
超强的政治敏感 给领导人当翻译,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翻译时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做到如实翻译。”张璐在接受采访时说,“在3月14日的记者会上,温总理澄清所谓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傲慢’的传言时提到,‘„„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我跟着总理去过哥本哈根,知道他指的‘那位领导人’是谁,也知道这个人的性别。但当时总理并未提及这位领导人的名字,所以我在翻译时也不能直接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甚至不能表明性别。英文里有男‘他’和女‘她’的区别,所以在翻译时,我选择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张璐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有点上学时的感觉”。“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不过,张璐也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尤其是给领导人当翻译,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人,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青年文摘》)
21世纪头号紧缺人才:同声传译 http://www.zjol.com.cn 2003年12月1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语言学系Eddy Ronowicz教授来华招收翻译学硕士。麦考瑞大学的语言学系一直在澳大利亚首屈一指,该系知名度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能够培养国际化的同声传译人才。
Eddy Ronowicz教授告诉笔者,同声传译人才属于全球稀缺人才,也是最难培养的人才之一。为此,麦考瑞大学语言学系翻译学硕士不得不改为两年制。此次在中国招生主要考虑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这类人才将有非常大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专业的同声传译人才仅25至30人左右,大多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国际交往频繁的大都市。至于国际上流行的在经贸、科技、政法等各个领域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同声传译人才仍是一片空白。因此,同声传译近几年已被政府部门列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
同声传译是翻译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种,主要是因为比交替翻译更加省时,目前正成为国际性大会中流行的翻译方式。当前,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声传译的方式,如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经合(APEC)会议等都是采用了同声翻译。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简称AIIC),是会议口译这一专门职业惟一的全球性专业协会,AIIC的会员身份被广泛认为是会议口译员的最高专业认证。目前,全球AIIC传译人数合计不过2600多名会员。
所谓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就是指口译员利用专门的同声传译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室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源语发言人连续不断的讲话,一面几乎同步地对着话筒把讲话人所表达的全部信息内容准确、完整地传译成目的语,其译语输出通过话筒输送。这种翻译形式可以同时有几种语言,如联合国大会就有6种语言的同声传译。由于我国同声传译人才的奇缺,聘用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一组同声传译的报酬通常在每天12000元人民币,一般每组3人合作,每人每天可得4000元。若平均每星期做两次同声翻译,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四五十万元。但是,同声翻译对人才的各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都非常高。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头脑清晰,反应灵敏,翻译时要紧跟说者的思维节奏,两者相隔时间不能超过半分钟,耳朵听进去嘴巴就要立刻翻译出来,这一点是令许多学外语的人望而生畏的。同时,传译的短期记忆力要非常好,不仅要快速记忆演讲者的演讲内容,还要牢记大量与翻译内容相关的术语及平日积累的知识、语法、翻译技巧等,在知识方面要是个什么都懂一点的“通才”。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同声译员的素质要求首先中英文两种语言能熟练应用,口、笔表达的能力要强,口齿的清晰度要好,反应的速度要快,声音要悦耳。其次,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上场时做到不紧张、遇到突然情况能够及时调整、能够接受各种挑战、对自己的错误有清晰的认识,善于顾全大局。还要具备一些演讲才能,在各种纷乱的场合都要有全神贯注的能力。因此,同传专业对译员专注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译员把自己的注意力100%地集中在边听边说上。
从事同声传译的人除了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有非凡的毅力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在外文和中文方面都非常出色,还要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另外,即使再有经验的同传也要认认真真地做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和会议组织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整个大会的宗旨和所要翻译的主要内容、事先背诵一些需要知道的专业术语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从事同声传译职业的多为本科外语专业毕业生,北外等院校录取的考生也多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是,各大院校仍鼓励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报考,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同声翻译,不一定要接受正规大学科班训练,当然良好的英语是基础、对汉语要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两个语种间切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对能力,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会议主题千变万化,要求同声翻译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这个领域相关常识。关键是在于实践,时间做久了经验积累也就丰富了,但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同传还需要自身在学习上刻苦努力。
目前国内没有对同声翻译有任何资格认证,毕竟要想划分等级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目前,翻译市场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产业。据了解,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了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市场约为127亿元人民币左右。美国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翻译市场的规模将在2005年达到227亿美元,中国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与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我国翻译市场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在100多亿元,而现在的翻译公司的消化能力在10至15亿元。由于无法消化来自国际的信息流,导致中国失去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由于对同声传译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国内师资力量又存在紧缺的问题,而国内培养同声翻译人才的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厦门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等院校开设有对同译人员的专业培训班。据悉,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欧盟也联合办起了同声翻译班。但是,同声传译人才问题仍不能得到解决,尤其是缺乏具备AIIC这种尖端的传译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也就更加密切,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对同声传译人员就更加需求了。加上一些媒体在做与外语有关的活动时也时常需要同声翻译,虽然同传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但目前这方面人才的急缺已经造成了人才构成上的脱节,并成为一个日趋尖锐的问题。 [加为好友]
在中国外交界,傅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女性、来自内蒙古草原。 海外媒体曾把傅莹和章启月称为“中国外交女双杰”,对傅莹的评价是——“温柔的刚毅”。温柔,是因为她说话宛如和风细雨般亲切;刚毅,是因为她在工作中所体现的钻劲和韧劲让人叹服,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她也毫不示弱。
而这种“温柔的刚毅”是从她年轻时代的经历中炼成的。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傅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阿民是内蒙古有名的文化人,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对哲学有较深的造诣,曾在马列学院就读,是艾思奇的得意门生之一。傅莹从小受这种影响,喜欢思辩和讨论问题。她的丈夫郝时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女儿在大学学习设计专业。
“文革”时期父亲蒙冤被打为“黑帮”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3岁时,她就不得不协助母亲操持家务、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艰苦生活。这并没有妨碍她对知识的渴求。通过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她领悟到许多人生哲理。
1970年,傅莹成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其间,她一边劳动,一边自学完成了高中科目。在兵团广播站工作期间,她还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经常奔波往返于兵团各点之间为战友们放电影。她敏捷地爬杆架银幕,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
年轻时代的艰苦岁月,傅莹视其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她说,在兵团的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体验就是身体的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政治上的压力、精神上的磨炼等,而这些对日后工作最大的帮助是,自己的韧性比较好, 能吃苦。
喜欢在飞机上看些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