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与课堂对接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鲜活的生活与生动的课堂对接,使课
堂生活化,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活 课堂 创新
作为誉满华夏、名垂青史、爱满天下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祖
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创办的上海工学团、
南京晓庄师范、重庆育才学校等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民族精英,为民族的解
放、新中国的建立和腾飞做出了不朽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
以他高贵的人格、科学的理论、深远的影响谱写出光辉灿烂的篇章。特别是陶行
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科教兴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依然闪
烁出夺目的光彩。尤其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
显示出其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开启了一扇宽敞
的大门。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传统教育的学校,将学校与社
会隔离开来,学生被拘束在狭小的教室里,学校变成一个“大鸟笼”而陶行知先生
把学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把学校的一切活动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
去。“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的范围”。是创办将工厂、学校、社会打
成一片的新型学校,是把社会生活与学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更好地为人民大
众服务。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教学方法论的
基础。他针对当时中国教育教学劳心与劳力分离,学知识与学做人分离,学知识
与用知识分离,培养出的是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群众,脱离真知的精神贵族,
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新教育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民族意识,充
分发展个性、手脑并用、富有创造性的真人,就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教
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是:1、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
学;2、不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是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3、
不是以“读书”为中心,而是以“做事”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他极力主张学生
要“手脑并用”,要在“劳力上劳心”,解决所有来自困难和疑问的实际问题的本领
才是实际的学问。重庆育才学校自然组的老师曾把课堂摆在了凤凰山上;社会组
的学生举行时事报告会,深入工厂、农村作社会调查。
“教学做合一”还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兴趣、才能、爱好等等,来决定教学的
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速度、教学的时间、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用具;课堂
上,要老师引导,学生动脑又动手,讨论磋商,师生共学。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自己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老师的下属,学习
的奴隶;这样的教学,老师不是学生的上司、统治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
者,师生平等,人际关系融洽,学习成了一件富有乐趣的事,学生心情愉快轻松,
乐学好学,学生能够“自动”、“自得”,举一反三,从知此达知彼,从知其然到知
其所以然,由学会到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生生不息的不竭的源泉,在中
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为片面应试教育给民族前途、国家命运所带来的危害而
感到深深的忧虑,他们大声疾呼创新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开发创新潜能,
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让我们鲜活的
生活与生动的课堂对接,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化,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一条有效
途径。
1、在教学的课堂上注入生活的清泉
改变我们的课堂内容,在讲解课堂知识时,应尽可能多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生
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一位地理老师在上“天气
系统的形成”这一课时,谈到高气压和低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马上请学生思考讨
论印度洋海啸的形成原因并提问,活学活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在谈到
天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一幅北京故宫前的大狮子遭受酸雨的侵蚀变得模糊不
清引起同学们的震撼。笔者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时,结合单元课文主
要多为劝说他人的内容,介绍时事,谈到日本小泉首相不顾世界许多国家的强烈
反对,一意孤行,多次坚持参拜日本靖国神社,请同学们以《谁来倾听日军刀下
中国人的哭泣——给日本小泉首相的一封信》为题作文,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写
作兴趣,同学们慷慨陈词,权衡利弊,委婉说理,文中拳拳爱国情怀,颇多感人。
2、让课堂成为师生参与交往的乐园
“参与”就是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交往”就是将课堂当作师生互动的平台,进行知识的、情感
的相互交流,体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自学交流,解惑,
检测,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创新的方法、借助多种教学
手段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质疑、解答,在和谐、
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一代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下师生融洽交流,大胆改变课
堂结构,使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精神的乐园。
3、开发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
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
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
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
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等。
积极开发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必定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无穷的活力。我们的
教室,不仅仅是狭小的空间,图书馆、工厂、远程网络教育等等,都可以成为生
动活泼的课堂;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是学校内的在职人员,社会大家或学有专长
者,不依其地位、编制,都可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课本,总能贴
近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共鸣,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认真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让生活与课堂对接,我们的新
课程改革就会充满无限生机,中华民族的创新教育发展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
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