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作者:张环宙1, 许欣2, 周永广2 来源:《人文地理》2007 年第4 期 浏览:2715 发布时间:2012/5/14 10:02:14

• 导读: 本文介绍了欧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主要成功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了外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几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

提要: 乡村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欧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主要成功经验, 包括正确的定位, 合理的形式选择, 政府和社区的协调参与以及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这一基础上, 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提出了外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几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外国经验; 借鉴 1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外对乡村旅游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有时候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场观光( Farm Tourism) [1], 有时又可以包括生态旅游( Ecotourism) 、农业观光( Agri-tourism) 、自然观光( Nature tourism) 、探索性旅游( Discovery Tourism) 、和绿色旅游( Green tourism) 等[2]。甚至可能包括美食、骑马、航海、打猎或其他运动和历史、文化观光[3]。 Gilbert [4]认为, 乡村旅游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 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他把乡村旅游限定在农场和牧场, 其实质是农业旅游。Inskeep[1]则将对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称之为村舍旅游( Village tourism) 。Cloke[5]指出, "乡村⋯⋯ ( 是) ⋯⋯一种特殊的居住地, 乡村社区( 是) 买卖的背景; 乡村生活方式⋯⋯可以被移植; 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可以被加工、整体推销和出售"。他们实际上是把乡村旅游定义为文化和传统旅游。 Lane [6]的乡村旅游概念比较宽泛, 他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 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观光旅游外, 还包括由农民和乡村居民提供的服务、活动和接待业。包括假日步行、登山、骑马等活动, 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 打猎和钓鱼, 教育性的旅游, 文化与传统旅游, 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 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 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2 外国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 乡村旅游因其不可抗拒的独特魅力, 早在19 世纪30 年代就为欧洲一些旅游开发者所重视。经过100 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萌芽阶段, 到观光、度假和体验阶段, 活动内容和形式日趋完善。目前, 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高档次的旅游度假活动。1998 年, 法国游客中33% 选择了乡村度假, 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当年, 法国乡村接待的200 万( 其中1/4 是外国游客) 游客中, 50% 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 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 七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 , 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7]。他们选择乡村度假, 不是为了收费低廉, 而是在寻找曾经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传统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从这些可以看出, 目前在欧美国家, 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乡村旅游的形式选择 欧洲多为小国, 国与国之间相距很近, 许多生活习惯和特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各国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 政府部门也都确立自己的工作重点, 力求有别于他国。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 德国在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 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特色优势使各国形成了自己的主体吸引物, 吸引了更多的乡村旅游者。 综合来看, 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休闲游憩式的乡村度假, 这种方式类似于我国“农家乐”的旅游方式, 以爱尔兰和新西兰作为代表。旅游者住农民家, 吃农民自产自制的食品, 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 到附近的小池塘里游泳、钓鱼, 学习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 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来获得旅游体验。这种方式可以体会到恬静幽雅的乡村生活, 融观光、娱乐、知识、疗养为一体, 游客的平均旅游时间在一周以上, 度假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二种即Lane 所定义的农庄旅游( farm tourism) [6],主要指在乡村农场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欧洲各国主要表现为农业观光, 如农产品采摘、乡村音乐会、垂钓比赛、果品展览、宠物饲养、自制玩具、微型高尔夫等。美国和日本则还有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旅游产品, 称为“务农旅游”, 旅游者通常以类似短期帮工的身份到农场、牧场、渔场参与农事生产劳动。但日本和美国不同的是, 日本旅游者不以取得劳动报酬为主要目的, 通常还要付费。 第三种类型的乡村旅游, 是指与其他旅游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类型。如波兰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开展乡村旅游的主力是生态农业专业户, 乡村旅游在特定的生态农业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 波兰全国已有由450 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 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8]。而在匈牙利, 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结合起来, 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 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2.2 乡村旅游的定位和功能认识 二战以前, 欧美主要关注农业观光和乡村地区变化的特征, 很少关注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战之后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了对乡村旅游功能的再认识, 各国不再仅从单一的旅游观点观察乡村旅游, 而开始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甚至从对整个社会( Society) 的影响来考察乡村旅游[7]。如“拯救欧洲乡村的乡村旅游”[9]。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 甚至乡村文化与整个社会的维系方式, 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比如日本各级政府制定政策, 通过乡村旅游替代林业、种植业、渔业等滑坡产业, 避免乡村衰落, 保持乡村文化传承; 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 避免农村人口过度下降的重要手段[10]。尽管近年来, 关于通过乡村旅游解决乡村问题的置疑观点开始出现[11], 但是, 乡村旅游功能认识和定位的提升, 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3 乡村旅游的政府规制和扶持 很多国家通过制定发展政策、制定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等方式规制和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英国, 中央政府在80 年代, 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立法达到12 部以上, 重要的包括土地基本开发法( General Development Order) , 国家公园与乡村亲近法案(The National Park and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Act) , 土地替代性使用与农村经济计划法案( Alternative Land Use and Rural Economy) , 亲近乡村法案( Countryside Access Scheme)等[12]。众多法律的出台, 保证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在法国, 1988 年成立了隶属国会农业委员会的农业观光服务处, 作为推广农业旅游的中央机构。该机构拥有行政权力, 与国家农业咨询委员会等密切合作, 开展多方面的推动乡村旅游的服务性工作。 2.4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 欧美重视民众和社区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让当地人加入进来, 从乡村旅游规划的初步评价, 到规划的实施, 直至不断发展中的监测。这使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规划能反映出称为“共享的社区设想”的东西, 增加了社区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 由于对社区和民众的尊重, 乡村旅游的各个利益主体也建立起了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 增强了对环境与文化的保护性。当地社区居民可以不同意那些会损害他们的环境, 或会对农村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措施。

3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现状 3.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发展交叉结合的产物, 起步较晚。从我国80 年代末以来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来看, 笔者认为,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时期。90 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产生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 同时基于乡村地区旅游景区的附属餐饮和住宿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在大型景区周围出现, 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处于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理论界对此也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尚无乡村旅游的总括性提法。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初期。进入1997 年以后, 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 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 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这种经营方式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并成为大众化, 区域化的休闲活动。这种乡村旅游类型的出现是早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外, 位于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环城休闲休憩带的旅游形态。这一阶段, 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展。 第三阶段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期。2005 年, 国家旅游局将2006 年定为“乡村旅游年”, 同时, “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 这标志着乡村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 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农场, 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牧、鱼等资源, 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包括住宿, 餐饮等。各种民俗活动的开发、民间庙会等乡村节庆活动的提倡、地方文化历史的挖掘、乡村空间和景观的美化和营造等具有体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始涌现。乡村旅游的各级政府规划开始出现, 理论界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开始向纵深发展, 乡村的综合规划和发展、乡村环境改善、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乡村文化、乡村产业、文化、环境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始提出。 3.2 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在过去十多年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 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尚处在低水平的起步阶段。一方面,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赖性。据王兵等1998 夏季对北京郊县乡村旅游的调查[13], 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 主要是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除传统的农家饭外, 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得很少。另一方面, 国内游客着眼的主要是低廉的接待费用, 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如乡村旅游中开展的采摘活动绝大多数不只是为了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 而要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 一般门票中均有数量的限制) 。据观察, 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 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丢弃的水果。与美国等国的务农旅游相比,国内旅游者对物质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