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8年2月第23卷第1期J China Pediatr Blood Cancer,February 2018,V01 23,No.1 ·53· DOI:10.3969/j.issn.1673—5323.2018.O1.013 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陈菁综述顾松鲍南审校 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cortical carcinoma,ACC) 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J,由于恶性程度高、进展 快,许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出现肿瘤浸润周围组织或 者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ACC预后不良,5年总 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35%~60%。早期发 现及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无法手术者 可选择米托坦、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等辅助疗法, 但目前疗效均不理想。 ACC其临床上表现为分泌激素的功能性和不 分泌激素的无功能性肿瘤。成年人ACC多为非功 能性肿瘤,在儿童多为功能性肿瘤。皮质醇分泌主 要与肿瘤识别,疾病晚期,及不良预后相关 J。无 功能性ACC主要表现为压迫、肿瘤破裂后出血等。 1 ACC发病率与病因 ACC发病率极低,约为 0.5/百万~2/百万,只占所有小儿恶性肿瘤的 0.2%。巴西南部ACC的发生率是世界其他地区的 15倍,与P53肿瘤抑制基因高频突变相关 。ACC 的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第1个高峰:<5岁,第2个高 峰:40~50岁。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约1.5:1Is]。 常为单侧肾上腺受累,左侧稍多,约占55%L6]。与 ACC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癌基因主要包括IGF.2、 B一连环素、类固醇生成因子一1(steroidogenic factor一1, SF一1)、生长因子等。在巴西散发的ACC中,有 78%儿童检测出TP53突变 。 2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目前尚无早期确诊的方法, 实验室检查包括低剂量肾上腺素抑制试验 (LDDST)、24h尿皮质醇、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 (DHEAS),17.羟孕酮等。腹部增强CT很难鉴别肾 上腺良性腺瘤和ACC,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有 助于鉴别下腔静脉瘤栓。FDG—PET/CT可以鉴别肾 上腺肿瘤的良性和恶性,在非分泌型的肾上腺病变中 ·综 述· 的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假阴性率非常低 ]。 定量分析MIBG的吸收可提示恶性肿瘤,但是确诊 仍需根据肿瘤的临床习性 J。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的美托眯酯可作为一种示踪剂,结合肾上腺的 11 3-羟化酶(P450C11),可以用以鉴别肾上腺皮质 肿瘤和其它病变,如转移灶或嗜铬细胞瘤。 3治疗方法 3.1 手术 ACC患者需要综合治疗,最重要的是 初次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淋巴结清扫的边界应包括 隔膜,同侧的大血管旁和同侧肾门 。目前,对于 I~Ⅲ期ACC,R0(切除后镜下无残留)切除是唯一 可能治愈的治疗选择,完整切除者5年OS为 40%~50%;而R1(镜下有残留)和R2(肉眼可见肿 瘤残留)切除的患者预后差,未完整切除者中位生 存期小于1年。若术前高度怀疑为ACC,推荐开放 (Open)手术。回顾性研究显示,腔镜手术可导致更 早的局部复发,更短的无事件生存(EFS) 。另一 项研究证实,肿瘤直径超过10 cm时,腔镜手术不优 于开放手术_l 。最新的荟萃分析建议,开放手术作 为ACC的标准手术方法,腔镜手术必须仔细权衡, 以避免对患者产生危害性结果¨ 。即使完整切除 肿瘤,仍有50%~80%的病例出现原位复发或转 移 ,复发者再次行完整肿瘤切除手术是必要的。 回顾性研究显示,这类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总体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如果 肿瘤无法切除,或局部、远处转移者,减瘤手术也有 好处。 3.2米托坦(Mitotane) 米托坦可剂量依赖性减 少人体肾上腺皮质H295R和SW13细胞增殖,显著 降低H295R细胞的皮质醇和l7.羟.孕酮分泌。也 以剂量依赖的形式抑制H295R细胞线粒体呼吸链 

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普外科/肿瘤外科 通讯作者:顾松,E—mail:gusong@shsmu.edu.cn;鲍南,E-mail:baonan@shsmu.edu.cn ·54· 中国dJL血液与肿瘤杂志2018年2月第23卷第1期J China Pediatr Blood Cancer,February 2018,Vol 23,No.1 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物Ⅳ和复合体I) 15 J。 米托坦在肿瘤细胞内的代谢,需细胞色素P450酶, 以及一种合成酰氯衍生物与肾上腺皮质大分子共价 结合导致细胞毒性。有证据表明,米托坦可通过自 由基和超氧化物导致氧化性损伤。 使用米托坦需要监测血浆米托坦水平,最高剂 量为4 g/d,以尽快到达治疗浓度(14 mg/L),但有 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最新前瞻 研究建议将 清晨取样的血浆米托坦浓度作为血药浓度管理标 准¨ 。有人试图建立米托坦药代动力学模型,帮助 患者个体化临床管理¨ 。米托坦用于进展期ACC 后,33%的病例可获得部分或整体的缓解。米托坦 具有全身毒性,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 毒性等,停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即可迅速缓解 。多 年来的经验表明,米托坦并未显著影响OS,但可改 善DFS 19]。回顾性分析6个欧洲转诊中心的患者, 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相比未达到目标米托坦浓度 的患者,达到目标浓度者具有较低的复发率(35% VS 61%)和较长时问的RFS 。 3.3 细胞毒药物 肿瘤增长迅速或单一使用高剂 量米托坦无法耐受者,可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目前 常用两种方案,一种是依托泊苷、阿霉素、顺铂联合 低剂量米托坦的EDP—M方案,另一种是链脲霉素联 合米托坦的sz—M方案。FIRM—ACT试验的Ⅲ期临 床随机化试验,对两种方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显 示,EDP—M方案疗效高于sz—M方案(P<0.001), 无进展生存期更长(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P<0.001)。两种方案的OS无显著性差异,分别 为14.8个月和12.0个月(P=0.07)。而毒副效应 类似,故推荐EDP—M为标准化疗方案 。 3.4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ACC对传统化疗 药物不敏感,故寻找安全有效的靶向药物是研究重 点。靶向药物具有高选择性、高效、副作用少等优 点,随着对A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 入,已开发多种靶向药物。 3.4.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1ike growth factor 2,IGF一2)IGF一2在ACC中持续性高表达 , 其主要通过磷酸化IGF 1R(IGF一1 receptor),激活 PI3K/AKT/mTOR通路,使肿瘤细胞存活;还激活 RAS/MAPK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 成人ACC肿瘤与IGF一2表达相关,而儿童ACC肿瘤 与IGF—lR表达相关。目前抗IGF一1R的抗肿瘤药物 主要有3类:抗IGF—lR的单克隆抗体、抗配体抗体 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Figitumumab(CP一751,871)属于IGF一1R的单克 隆抗体,具有广泛的抗肿瘤谱。14名ACC患者经 历50个周期(20mg/kg)治疗后,无人缓解,8名患者 一度达到疾病稳定,但未能持续6个月以上。 Cixutumumab(IMC—A12)也是IGF 1R单克隆抗体, 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目前关于单 用Cixutumumab与联合米托坦治疗ACC的比较研 究已经开始Ⅱ期临床试验。一个双盲的、安慰剂对 照的Ⅲ期临床试验发现小分子酪氨酸激酶IGF—lR 抑制剂linsitinib相对于安慰剂组,未能改善PFS和 OS,研究提前终止 。 3.4.2 EGFR和VEGFR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 生长和转移的基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t'actor receptor, VEGFR)在ACC中表达明显增加。进展期ACC患 者使用Sunitinib的Ⅱ期临床试验的报道平均PFS 为2.8个月 J。 3.4.3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roTOR) 哺乳动物 roTOR信号通路是肿瘤中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 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包括雷帕霉素(西罗莫司) 及其衍生物依维莫司和替西罗莫司。IGF.1R单抗 Cixutumumab联合西罗莫司治疗ACC的研究报道显 示。26名ACC患者耐受性良好,42%的患者RFS 延长 。PI3K/mTOR双重抑制剂(NVP—BEZ235) 能抑制ACCH295R细胞系的体外增殖,由于这类药 物能同时抑制Erk和PI3K/roTOR通路,因此可能具 有更高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拍 。 3.4.4多药耐药蛋白1(MDR.1) EDP—M被认为 是“标准”的治疗方案,但单独使用米托坦时,CR也 在这一范围。这一现象与ACC中表达高水平的多 药耐药蛋白1(MDR一1),P糖蛋白相关。MDR一1的 作用类似于药物流出泵。Tariquidar(XR9576)是一 种药物外排运输泵的抑制剂,正用于治疗晚期ACC 的临床试验研究中。 3.4.5 3-连环素(p—Catenin)和Wnt信号通路p.连 环素(p—Catenin)基因突变在良恶性肿瘤中均有报 道,可导致Wnt信号通路活化。在第3、4期肿瘤中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8年2月第23卷第1期J China Pediatr Blood Cancer,February 2018,Vol 23,No.1 ·55· [3-catenin核染色显著增强,与肿瘤细胞坏死显著增 多相关。p—catenin核染色阴性患者存活时间显著 长于p—catenin核染色阳性的患者,p.catenin核染色 的存在,是OS和RFS的一个独立预后因子 。 3.4.6类固醇生成因子-1(SF一1) SF-1是转录因 子核受体家族的一个受体,与内分泌功能相关。增 加SF一1剂量促进细胞增殖,可触发小鼠肿瘤发 生 。通过组织微阵列技术,分别在56%和19% 的儿童和成人肾上腺皮质肿瘤中检测到核SF—l强 烈表达(P=0.0004)。SF一1超表达和基因扩增的 的频率在儿童肾上腺皮质肿瘤更高,提示SF.1在小 儿肾上腺皮质肿瘤发生中的扮演重要角色 。 SF一1蛋白高表达与成人ACC预后较差相关 。。 3.4.7 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 Gomes 等 发现,使用环巴胺治疗后,SHH信号通路被抑 制,影响NCI—H295A肾上腺皮质肿瘤细胞系的基因 表达和细胞生存能力。 3.4.8过氧化物酶体激活受体抑制剂(PPAR.^y) 罗格列酮是PPAR一 配体,被发现可以抑制H295R 和SW13细胞系增殖。H295R细胞系用罗格列酮处 理后经历自噬过程,导致电镜下形态变化和AMPKc ̄ 和beclin一1等蛋白表达NDi:i。在SW13细胞,流式细 胞仪分析显示罗格列酮使cyclin E和cdk2活性降 低。罗格列酮潜在的抗增殖作用可能是治疗ACC 的新方法 。罗格列酮对人类ACC细胞增殖的抑 制作用通过干扰活化的IGF.1 R下游的PI3 K/Akt和 ERK1/2信号通路 。 3.5放射治疗和其他疗法 ACC对放射线不明 感,放疗主要针对骨转移的疼痛患者,小部分原位复 发或者转移患者也有使用。当米托坦和辅助放疗用 于同一个病人中时,米托坦治疗和放射治疗有相互 作用(P<0.05),两者相互协同作用,但未能显著 影响OS19。密歇根大学对360例ACC患者的回顾 性研究发现,术后使用放疗相比于只做手术,局部控 制率显著提高。但仍需要前瞻性研究证实 。经 皮射频消融术已被用于肿瘤直径小于5cm的ACC 患者中,可获得短期的肿瘤局部控制。 4结语在过去的20多年,尽管对ACC疾病的认 识和其分子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只 是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率。到目前为止,早期诊 断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仍然是治疗的关键。药物治 疗如米托坦、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等,目前疗效仍 不理想。这表明我们仍需继续努力探究ACC的发 病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种新药,包括针对发病机 制和信号通路的各种靶向治疗药物,才能真正提高 ACC治疗的有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