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1.5.3 MRI
• 适用于: 1)乳腺癌保乳术需排除多中心病灶,发现隐匿性 乳腺癌; 2)评价乳腺X线和超声检查不能确诊的病变; 3)假体植入后的评价; 4)对乳腺癌进行分期; 5)乳腺癌保乳手术后随诊; 6)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及放疗后的评价; 7) 对高危人群进行普查。
1.5.4CT
• 适用于: 1)评估晚期乳腺癌侵犯范围; 2)患炎性乳癌、急性乳腺炎等不宜作加压检查时; 3)乳腺深部病变,X线难以显示或仅部分边缘显示; 4)观察腋窝及内乳肿大淋巴结; 5)判断晚期乳腺癌放化疗效果; 6)乳腺癌患者手术后随访,检出局部胸壁复发及 远处转移。
1.5.1乳腺X线摄影
表现为:肿块、恶性钙化、肿块伴钙化、结构扭 曲、局限性不对称致密等。 适用于: 1)评估非致密型乳腺; 2)评估成年女性乳腺; 3)协助超声检查不能定性的病变; 4)引导下穿刺; 5)保乳手术后的随诊检查。
1.5.2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表现为:肿块边界不清,外形不规则,边缘呈蟹足状,无包 膜,周边有时可见厚薄不均的带状高回声。内部多呈低回声, 分布不均匀,后方声影可衰减,内有丰富血流。肿块内常有 微钙化灶,呈针尖样,散在、簇状或弥漫分布。 适用于: 1)囊实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2)评估致密型乳腺; 3)评估青年妇女和妊娠、哺乳期乳腺; 4)协助诊断X线不能定性的病变; 5)引导下穿刺; 6)评估植入假体后可疑病变; 7)保乳手术后的随诊检查。
三、保乳手术 • 3.5 切口:
按美国全国外科乳腺癌及肠癌辅助治疗计划(NSABP) 推荐:肿瘤切除与腋窝解剖分别做切口。 1)乳头上方:以乳头为中心的平弧形切口或横切口; 2)乳头下方: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 3)腋窝解剖设计为平行于腋褶线的横弧形切口(长约5~ 6cm,前端不应超过胸大肌外侧,后端不超过背阔外侧)。
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海盐县妇幼保健院 吴建飞
一、诊断
• 1.1早期乳腺癌(early mammary cancer)定义: • 早期乳腺癌的概念有两个,即病理早期癌和临床 早期癌(1988,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 • 病理早期癌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良性肿 瘤恶变,镜下仅有基底膜点状侵犯的早期浸润癌。 • 临床早期癌包括临床不能触及的肿瘤或肿瘤最大 直径小于1cm,且无淋巴结转移的微小癌,即 T0~T1bN0M0。
三、保乳手术 • 3.3 禁忌症: 1) 多中心分布:2个或多个癌灶在不同象 限;钼靶显示散在的恶性钙化灶; 2) 患侧乳腺曾接受过放射治疗; 3) 妇娠期间; 4) 手术切缘无法达到阴性。
三、保乳手术
• 3.4 保乳术式:
1)乳房象限切除术:切除肿瘤所在部位的1/4乳房,包括 肿瘤表面的皮肤,腺体切缘距肿瘤2cm,及其下方的胸肌 筋膜整块切除,这是保乳手术规范的术式; 2)肿块切除:只切除原发肿瘤及其周围1cm的正常腺体, 不切除皮肤及胸肌筋膜; 3)均需行腋清术; 4)国人女性乳房普遍偏小,肿块切除较为实用。象限切 除易造成乳房变形,影响术后乳房的美观效果。
• 3.1 原则:局部肿瘤的控制和保留乳房的美观。 • 3.2 适应症: 1) 早期癌(0期、I期和II期中T小于等于3cm), 且临床无腋淋巴结转移者; 2) 对肿瘤较大,患者有强烈保乳愿望的,经全面 检查无远处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可经术前化疗使 肿块缩小。若大于3cm但小于等于5cm,先作2至 4个周期的化疗,若仍大于3cm则行改良根治术。
三、保乳手术 • 3.8 最大的顾虑:肿瘤的复发 • 3.9 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 1) 严格掌握保乳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 良好的手术操作; 3) 放疗技术。 术前乳房X线钼靶为保乳患者的必检项目。
三、保乳手术
• 3.10 术后放疗: 1) 是防止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手段,放疗 可消除亚临床癌灶。根治性放疗应照射乳腺区域 和区域淋巴结引流区。 2) 腋清如无淋巴结转移:则可不照射淋巴引流区, 只照射乳腺及胸壁。瘤床四周金属标记。未作腋 清的:需照射腋窝区域。 3) 保乳术后应尽早开始放疗,最迟不超过术后6周, 否则影响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
1.5.5临床触诊阴性乳腺内微小钙化灶定位活检术
• 活检方法:
1)X线引导下空芯针弹射穿刺活检; 2)B超引导下空芯针弹射穿刺活检; 3)B超引导下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活检; 4)X线引导下金属线定位,外科切除活检。
1.5.5X线引导下金属线定位、外科切除术
• 技术要点: 1)X线显像下穿刺定位到位; 2)留置带倒钩的金属定位线; 3)估计钙化灶的位置并设计切口(乳头上方用平弧形 切口,乳头下方用放射状切口); 4)局部麻醉加强化,外科切除送活检; 5)应立即行X线检查是否切净; 6)如冰冻为癌,应立即根治性手术; 7)注意使用电刀时不要造成定位线折断。
一、诊断
• 1.2 乳腺癌癌前病变:当乳腺在组织上有不 典型增生的依据时,才有可能称之为乳腺 癌癌前病变。 1)慢性乳腺腺病; 2)乳腺囊性增生症; 3)乳腺硬化型腺病; 4)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 5)乳腺肌上皮病变。
一、诊断
• 1.3 乳腺癌高危因素: 1)有乳腺癌癌前病变病史; 2)一侧乳腺曾患有乳腺癌病史; 3)有乳腺癌家族史; 4)初潮愈早,12岁以下;绝经期晚,55岁以 上; 5)未婚未育;高龄初产;反复人流; 6)过度肥胖;长期大量使用外源性雌激素; 7)精神抑郁和过度紧张; 8)过度暴露于电离辐射。
三、保乳手术 • 3.6 切缘: 1、2、3cm不等 要求:镜下切缘无肿瘤细胞浸润
三、保乳手术
• 3.7 淋巴结清扫范围:
level I: 背阔肌前缘至胸小肌外缘。 II: 胸小肌外缘至胸小肌内缘。 III:胸小肌内缘至腋V入口处,(halsted韧带) 1) 保乳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数目平均要求在10个以上。 2) 大于10个比小于10个腋窝淋巴结清扫,其局部复发率 及远期生存率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3) 寻找淋巴结:组织学检查,必要时脂肪溶解。
1.5.5X线引导下金属线定位、外科切除术
• 此手术安全可靠,是临床触诊阴性乳腺内 微小钙化灶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X 线准确 的立体定位,外科完整的切除,病理正确 的诊断是成功的关键。 • 并发症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定位线末 端失踪;定位线残留;术后出血、血肿; 感染等。
二、乳腺癌治疗历史
三、保乳手术
一、诊断
• 1.4 乳腺癌临床表现 1)肿块首发、外上象限; 2)疼痛; 3)乳头溢液; 4)乳头异常; 5)皮肤改变; 6)炎性改变; 7)转移症状和体征。
一、诊断
• 1.5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方法: 1.5.1 乳腺X线摄影 1.5.2 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 1.5.3 MRI 1.5.4 CT 1.5.5 超声或X线立体定位下介入检查
三、保乳手术
• 3.11 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 在保乳术后是否应用全身辅助治疗应根据病理组 织学结果来决定,保乳术后放疗后应用全身辅助 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 腋淋巴结阴性,给予个体化治疗。 • 对于高危因素,如小于等于35岁,淋巴结转移大 于等于4个,病理组织可见脉管瘤栓或骨髓微转移, 应考虑术后先行化疗后放疗再化疗。并根据ER、 PR受体状况,应用内分泌治疗。
四、前哨淋巴结活检
• 4.6 禁忌症: 1)临床检查腋淋巴结肿大者; 2)乳腺多原发病灶; 3)患侧或腋窝接受过放疗; 4)既往乳腺或腋窝曾行手术; 5)妊娠哺乳期乳癌; 6)示踪剂过敏。
四、前哨淋巴结活检
• 4.7 方法: 1)染料法:过敏发生率1%,有三种:专利兰、异硫兰、 美兰。将2-5ml注射于肿瘤表面的皮下皮内,肿瘤部位, 四周和乳晕区,乳晕下4点,充分按摩5-10分钟,15-20分 钟即可寻找前哨淋巴结,一般1-6个,平均2-3个。 优点:无放射污染,简单实用,不需特殊设备,成本低。 缺点:假阴性率高。 2)核数法:99mTC标记的硫胶体、锑胶体、蛋白胶体, 注射法同上,但报道以皮内皮下居多。病人仰卧,肿瘤周 围皮肤距癌0.1-0.2cm处,标出上下左右4点,每点皮下注 射0.1ml,局切术后注射于活检腔周围的皮下。 3)联合法
三、保乳手术 • 3.12 保乳术后的局部复发:这是最大的顾虑
保乳时充分考虑复发的危险因素:如年龄、肿瘤本 身因素,手术切缘,放射剂量是否适度,全身辅助 治疗的选择。一旦发现复发,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如再次手术,局部放疗,全身辅助治疗。
四、前哨淋巴结活检
• 4.1 定义:是原发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中最先接 受引流,最早发生淋巴转移的淋巴结。 • 4.2 意义:淋巴转移可以按预测顺序转移,先SLN, 后到远处淋巴结转移。 • 4.3 历史:1977年,Cabanas首先发明前哨淋巴 结。1993年Krag率先将前哨淋巴结引入乳腺癌外 科治疗中,开创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先河。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乳腺癌外科治疗的一次革命, 现正成为国内外肿瘤临床研究的热点。
四、前哨淋巴结活检
• 4.4 目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 SLNB) :能较准确的评估腋 窝淋巴结状态、最大限度地保证患侧上肢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4.5 适应症:适用于临床体检腋淋巴结阴性的乳 腺癌患者,T1-2 N0M0特别是准备实施保留乳房手 术的患者,当原发肿瘤直径小于2cm时,前哨淋 巴结活检预测腋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准确性可接近 100%。
四、织学: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印片细胞学检 查,诊断率低,假阳性率高。术后石蜡,连续切 片法检测以提高检出率,降低假阳性率。连续切 片免疫组化可提高检出率,检出微小癌转移。 2) 细胞学:印片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可达78%98%,但提供细胞数量太少最好与免疫组化联合。 3) 分子生物学:运用RT-PCR技术,检出微小转 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