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张焱.齐拉西酮联合坦度螺酮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2):2287-228817李广玉,白树新,李莉,等.枸橼酸坦度螺酮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焦虑作用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8):913-91418范勇.阿立哌唑联合坦度螺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6:89-9019喻东山.坦度螺酮的精神科应用[J].四川精神卫生,2009,22(1):3-520高金松,宋学勤,庞礼娟,等.坦度螺酮联合SSRI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5):279-30421王晶,刘晶洁.坦度螺酮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407-40822吴翠杰,李强,陆奕庭.坦度螺酮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33-3423高琳杨玉玺.坦度螺酮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的增效作用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9):157-15824庞乃山.坦度螺酮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0):97-9825马晓娟.坦度螺酮与丁螺环酮辅助治疗焦虑性抑郁症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0):121-12226陈瑛,李文波.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3):118-11927王娜,刘华玲.右佐匹克隆联合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13,28(9):1051-105228钱丽萍.坦度螺酮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2,24(4):72-7429陈红生.枸橼酸坦度螺酮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2):28-3030熊小强,陈焕清,李楚强,等.坦度螺酮治疗伴有焦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273-327531叶庆红,陈志斌,唐锴,等.坦度螺酮胶囊与黛立新治疗患者焦虑症状对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5):813-814
五味子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何颖,邹爱英,曹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1)摘要五味子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自古至今,五味子的炮制方法众多,有炒法、焙法、烧法、蒸法、蜜制、酒制、醋制、米炒、麸炒等方法。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其使用的炮制品也不尽相同,从而影响五味子的临床疗效。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古今文献,对五味子炮制历史沿革、炮制方法、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期望为正确合理使用五味子炮制品提供较为全面的借鉴资料,提高五味子的临床疗效。关键词五味子,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87(2014)04-0042-04HistoryandmodernresearchofpreparationofSchisandraChinensisHeYing1,ZouAiying1,CaoYan1(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TianjinUniversityofTCM,Tianjin300151)ABSTRACTSchisandraChinensis,acomm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clinic,hasfunctionsofastringing,replenishingqi,promotingproductionofbodyfluids,tonifyingthekidneyandinducingsedation.Sinceancienttimes,therearevariouspreparationMethods:ofSchisandraChinensissuchasfry,bake,burn,steaming,processingwithhoney,processingwithwine,processingwithvinegar,stir-bakedwithriceandstir-bakingwithbran.ClinicaleffectsofSchisandraChinensiswereaffectedbydifferentprepa-rationsduetodifferentprescribinghabits.Preparationhistory,Methods:andchangeofchemicalcomponentsandpharmacologicalactionsafterpreparationofSchisandraChinensisweresummarizedonthebaseofalargenumberofliteratures.WelookforwardtoprovidecomprehensiveinformationsforfairuseofprocessedproductsandimproveclinicaleffectsofSchisandraChinensis.KEYWORDSSchisandraChinensis,preparation,chemicalcomponent,pharmacologicalaction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的干燥果实,又称北五味子,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性温,味酸、甘,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主要用于久嗽虚喘、滑精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等证[1]。古代中医典籍对五味子的炮制方法介绍颇多,有炒法、焙法、烧法、炮法、烘法、蒸法、蜜制、酒制、米炒、麸炒、盐蒸、蜜酒合制等诸多方法。现代较为常用的炮制方法24天津药学TianjinPharmacy2014年第26卷第4期
*收稿日期:2014-04-18有醋制(2010版《中国药典》炮制品种)、酒制、蜜制等方法[1]。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我们对五味子的炮制历史沿革、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为五味子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1五味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五味子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炮制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玉函经》曰:“碎”。其后梁代《本草经集注》中曰:“打破”。唐代以前五味子的炮制方法较少,公元682年孙思邈首次在《银海精微》中提出“炒”法。其后南北朝雷斅在《雷公炮制论》中记载五味子“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己至申却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2]。此后五味子的炮制出现了多种方法,有不加辅料的炮制法:炒、焙、烧、炮、烘、蒸法,熬膏和加辅料的炮制法:蜜制、酒制、米制、麸制、盐制等。1.1古代炮制方法1.1.1净制即除去杂质。古代五味子的净制方法与现今方法基本相同。其净制始载于宋代《伤寒总病论》,曰“去梗”;此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传信适用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集验背疽方》中均提出五味子需“拣去枝梗”。元代李杲《脾胃论》中提出五味子“去子”[3];明代《炮炙大法》提出“去枯者”;清代《本草述》中提出“水洗去核取肉”[2]。1.1.2切制即将净选后的药物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古代五味子的切制方法有多种,如汉代《金匮玉函经》、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的“打碎”;《雷公炮炙论》中的“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的“锉”;元代《疮疡经验全书》的“槌碎”;明代《本草蒙筌》的“宜预捣碎,(则五味俱)”[4]。1.1.3不加辅料炮炙1.1.3.1炒法唐代《银海精微》中首次提出“炒”法,但未对炒的火候和程度有详细要求。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微炒”[5];宋代《集验背疽方》提出“慢火炒至透,不得伤火”[6];清代《本草新编》中提出“炒黑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可保全如故,不至全脱也”[2],对五味子的火候及炒制程度都有详细的要求。1.1.3.2焙法明代《外科理例》中记载“焙”。明代《医宗必读》中有“补药微焙”的记载;明代《审视瑶函》中提出“焙干;敲破,焙干”[7];明代《寿世保元》中提出“微焙”。清代《本经逢原》中还要求“微焙捣碎”。1.1.3.3炮法元代《外科精义》中有“炮”的记载。1.1.3.4烘法明代《审视瑶函》中有“烘干”的记载。1.1.3.5蒸法清代《本草汇纂》中有“蒸用—补”的记载。1.1.3.6熬膏清代《本草备要》和《本草辑要》中有“入滋补药,蜜浸蒸;入劳嗽药,生用。俱槌碎核。熬膏良”[8]的记载。1.1.4加辅料炮炙1.1.4.1蜜制《雷公炮炙论》中首次记载“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己至申,却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此后,明代《仁术便览》、《景岳全书》、《炮炙大法》、《先醒斋广笔记》、《一草亭目科全书》、《本草乘雅半偈》,清代《本草述》、《本草述钩元》、《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辑要》、《本草害利》等都收载了蜜蒸。此外,在清代《外科大成》中还有“蜜拌炒”的记载。1.1.4.2酒制宋代《圣济总录》中最早记有“用酒三升浸三日取出焙干”[9]。此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元代《丹溪心法》,明代《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奇效良方》、《医学纲目》,清代《类证治裁》等都有酒浸的记载。此外,明代《景岳全书》,清代《握灵本草》、《成方切用》均有“酒蒸”的记载,清代《良朋汇集》有“酒拌晒干”的记载。1.1.4.3糯米炒明代《普济方》中有“糯米炒”的记载。1.1.4.4麸炒明代《济阴纲目》中有“麸炒”的记载。1.1.4.5盐蒸清代《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盐水拌蒸”的记载。《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中还有“盐水浸炒”的记载。1.1.4.6蜜酒合制清代《本草从新》、《医家四要》中有“蜜酒拌蒸,晒干焙,临用再研碎”的记载。1.2现代炮制方法《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98版)记载五味子的炮制品种有生五味子、醋五味子、酒五味子、蜜五味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2010版)收载的五味子炮制品种均为生五味子和醋五味子,醋五味子在古代文献中未见记载,是近代炮制方法的发展。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其使用的炮制品不尽相同:重庆、贵州、江西、云南、北京、山东、湖北等地多用醋五味子,河南、上海、长沙、重庆、浙江等地多用蒸五味子;重庆、南京、北京、内蒙古、天津、山东、山西等地多用酒五味子;西安、大连、保定等地多用蜜五味子;辽宁用炒五味子[10]。2五味子的现代研究2.1五味子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近年来,我国对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比较深入,其化34天津药学TianjinPharmacy2014年第26卷第4期学研究表明,五味子的有效提取组分为木脂素、挥发油、多糖、有机酸、色素、甾醇、矿物质等多种成分[11]。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含量为18.1%~19.2%,是五味子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五味子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酚、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等,具有保护肝脏,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或抑制肝细胞病变、降低谷丙转氨酶、保护心脏、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脂、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抗胃溃疡、抗氧化等药理作用[12]。其中五味子酯乙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作用最强,其次为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丙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醇甲[13]。五味子乙素的抗氧化活性最强[14]。五味子挥发油主要为萜类化合物,包括倍半单萜类、单萜类、含氧倍半萜类、含氧单萜类,其中以倍半萜类为主,具有较强的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可增加肌体免疫系统及小鼠血浆和肝组织cAMP含量的作用[15,16]。五味子多糖具有保肝、耐缺氧与抗疲劳、增强肌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17]。五味子有机酸具有祛痰、镇咳的作用[18]。2.2炮制后五味子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2.2.1炮制后五味子的有效成分变化五味子炮制后其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均发生改变。李丽等[1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五味子醇甲、醇乙、酯甲,五味子甲素、乙素、丙素和奎尼酸、柠檬酸、原儿茶酸为对照品,测定五味子醋制后对其有效成分木脂素及有机酸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五味子经醋制后6种木脂素类成分的总量较生品平均下降13%,其中五味子醇甲含量降幅最大。有机酸类成分经醋制后其成分总量显著增加,较生品平均增加了约8%,其中原儿茶酸的含量增加最为显著,约为生品含量的4倍。木脂素类成分与有机酸类成分二者总量比例由生品时的1∶16经醋制后变为1∶21。胡芳[20]采用比色法测定生五味子和醋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含量。结果表明:五味子经醋制后,总木脂素的含量变化不大,生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为4.4%,醋制五味子含量为4.41%;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五味子和醋五味子中木脂素单体成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的含量,其结果表明:五味子经醋制后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五味子醇乙和五味子酯甲经醋制后含量增加。殷放宙等[21]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五味子不同炮制品中总木脂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薄层色谱法测得生五味子、醋五味子及酒五味子总木脂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含量无明显的差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总木脂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含量,酒制五味子含量较生品升高,醋制五味子含量较生品下降。逄世峰等[2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醋炙、酒炙、蜜炙对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醇乙的含量变化和溶出率。发现五味子经炮制后,没有新成分生成,只是酒炙五味子和蜜炙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含量和溶出率较生品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醋炙五味子只有五味子乙素含量增加,其余含量均减少。韩红祥等[23]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五味子生品、醋五味子、酒五味子和蜜五味子的挥发油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经炮制后其挥发油含量均有所下降,蜜炙五味子挥发油含量下降最多。其生品挥发油得率为1.66%、醋五味子挥发油得率为1.50%、酒五味子挥发油得率为1.40%、蜜炙五味子挥发油得率为1.34%。从生品、醋五味子、酒五味子、蜜五味子挥发油中分别检出46种、49种、48种和50种成分,部分挥发油成分经炮制后含量降低或没有检测到,同时也有新成分产生。饶伟文等[24]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生五味子、炒五味子、酒五味子和醋五味子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五味子经炒制后,祛痰作用的酸性成分和镇咳作用的挥发油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损失,酒制、醋制后挥发油含量亦略有减少。任丽佳等[25]通过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醋蒸前后饮片中总多糖含量,结果表明生五味子总多糖平均含量为6.18%,醋五味子总多糖的平均含量为5.59%。由此可见,五味子经醋制后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等木脂素类成分,挥发油、五味子总多糖含量较生品均下降;五味子酒制、蜜制后木脂素类成分含量和溶出率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挥发油含量有所下降,其中蜜炙五味子挥发油含量下降最多。2.2.2炮制后五味子的药理作用变化五味子经炮制后其药理作用也发生了变化。陆兔林等[26]通过实验测定五味子生品、醋制品、酒制品对CCl4造成小鼠的肝损伤的影响,以反映肌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的丙二醛(MDA)含量为测定指标,测定小鼠肝匀浆MDA值和小鼠的吞噬指数,比较五味子不同炮制品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和免疫作用。结果显示,服用醋五味子乙醇提取物的小鼠MDA含量最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最强;五味子不同炮制品均可以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增加免疫器官(胸腺和脾)的重量,其中醋制五味子的作用最强,生五味子最不明显。陆兔林等[27]又以碳粒廓清实验法观察生五味子、常压蒸醋五味子、高压蒸醋五味子水煎液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44天津药学TianjinPharmacy2014年第2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