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生命教育的背景、内涵及实施 ①
侯晓明 胡修金
内容摘要: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兴起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变革的需要。学校生命教育目标按低段、中段、中高段、高段四段划分;课程内容的基本主题与领域分别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和生命与自我、生命与家庭、生命与社会和生命与自然。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抓两手,一是管理上要打造生命教育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二是教学上要研究生命教育的特点和策略。
主题词:学校生命教育 实施背景 课程内容 实施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中小学对教育本质与功能的进行了深入反思。大家认为,教育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应当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命教育特征是什么?它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进入学校呢?本文试图就学校生命教育的背景、内涵及实施作一些探讨。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药物滥用、毒品、暴力与艾滋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尤其是危害青少年的问题,于是,人们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应对策略。并迅速进入课程领域,70年代,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到90年代美国中小学基本普及生命教育。日本《教学大纲》(1989年修订)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入我国学校教育的呢?我们认为,既有特殊的结点,更有深层次的原因。
社会呼唤生命教育。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日渐开放、科技日趋发达、物资生活的日益丰富,然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趋贫乏,出现了前途迷惘,人性异化,追逐物欲的倾向。人际关系表面化、精神生活世俗化业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特征。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所以,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提出,“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的设 2 想。平衡的基本策略,就是人文教育。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从本质上讲,也是为了关注国民,直面生命,提升民族素质。
青少年生存现状呼唤生命教育。一方面,受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价值观发生扭曲,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另一方面,青少年还面对日益严重的安全、心理、情感、学业、自杀与暴力等问题的困扰。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现状令人堪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存在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为16%-25.4%,且有上升趋势。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有三种类型:即由家庭贫困而产生的自卑与报复心理;由家庭溺爱而产生的惟我独尊与自私心理;由犯罪、离异等特殊家庭而产生的寡欢与自闭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容易引发恶性危机。“差生”和“贫困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失衡问题,已经成为生命教育新的关注点。实践证明,生命教育不仅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目标。
学校教育改革呼唤生命教育。21世纪的公民不仅要身心健康、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富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功能异化,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学生的和谐发展,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论成败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很显然,学校教育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必须进行彻底的反思与改革!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②教育是要唤醒每一个生命体的生命意识与潜能教育,是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身价值的同时收获成长。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基础,让每个孩子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独特的价值,进而为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不仅在培养生命意识,传授自救自护技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指导功能,而且在道德、精神、伦理等领域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追求。因此,成为教育改革全新的选择。
二、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学校生命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安全和幸福,而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培育生命意识,学习生存技能,提升生命品质的教育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地方课程,生命教育正逐步进入中小学校的课堂。
(一)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分层与要求
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有终极目标和达成目标之分。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认为将生 3 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有四:一是,保全、敬畏生命;二是获得生命的尊严;三是,实现生命价值;四是,达成生命幸福。一般来说,终极目标是宏观的,方向性的。终极目标必须通过达成目标将其细化,并以一定的课程载体作用于教育对象。③
从理论上说,达成目标越具体化,情景化,个别化,达成度越高。因而,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分段分层设计,使之具体化、情景化,富有针对性。具体为“三层次四阶段”:
三层次:
小学生,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为重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初中生,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为重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
高中生,以“敬畏生命,成全生命”为重点,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习应对精神危机的干预方法;学习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存权;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四阶段:
低段:义务教育阶段的1-2年级
1、认识生命现象。2、熟悉生活环境。3、了解安全常识。4、学习快乐生活。
中段:义务教育阶段的3-6年级
3~4年级
1、了解自己的身体。2、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3、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4、爱护自然环境;5、了解交通、游戏、饮食安全知识,正确使用煤、气、电。
5~6年级
1、关注身体的发育,理解性别概念。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珍爱生命,学会劳逸结合,远离烟酒和毒品。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使用网络。4、认识友谊的意义,尊重和关心他人,同情弱者。5、学习常见的突发性灾害自救。
中高段:义务教育阶段的7-9年级
1、了解人体构造及各种器官的功能;认识青春期生理现象。2、培养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角色认同感,学会自我欣赏。3、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4、 4 了解避孕的基本知识,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5、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方法;学会文明上网。6、学会调节思想情绪,能应对挫折与压力。7、正确认识生与死,提升生命价值。8、学习突发性灾难的自救知识与技能。9、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高段:高中教育阶段的1-2年级
1、与人为善。学会尊重他人,能够恰当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2、学习应对生存危机、精神创伤的干预技能。3、学与异性相处,培养道德规范。4、了解避孕方法与生育过程,认识人工流产或在非正规医疗机构妊娠对身心的危害。5、了解个人在婚姻、家庭与社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6、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远离黄、赌、毒,应对性侵犯,培养网络道德素养。7、学习生态伦理,关注人类生态危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8、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关心社会,享受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9、掌握应对各种突发灾害的基本技能。④
这样的课程目标设计,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整体规划,螺旋上升,形成序列。
(二)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主题与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门新的课程门类,它不仅涉及到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学习领域,也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即首先要服务于学生的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六大主题”和“四个领域”。“主题”构成了教程的基本骨架,“领域”便是教程的具体内容。
六大主题
为了让启蒙阶段的生命教育与学生的成长同步,我们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确定以生命的成长为主线,将生命教育的基本框架整合为: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等六个主题词。⑤
1、认识生命。让学生从生命的形成开始,了解生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理解生命有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征,关注人类生命与其他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认识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2、尊重生命。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与尊严,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尊重。在个性多元化的时代,更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独特的价值。尊重生命是需要“包容”与“爱心”。
3、珍爱生命。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生命都只有一次,而且十分短暂,所以值得珍 5 视;而人类的生命就更为短暂、精彩,弥足珍贵,更应该善待之。
4、欣赏生命。多彩的生命形态,个性化的生命品质与和谐的生态环境,都是我们欣赏的具体内容。欣赏这些,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生命所带来的阳光般的快乐。
5、成全生命。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承载着一定的责任与义务,要尽可能成全之。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不仅要成全自己的生命,还要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人和其他的生命体,成全他们的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6、敬畏生命。生命是神秘的,更是神圣的。对于生命,我们必须永怀感恩之情、敬畏之心。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关于人的尊严的理解中加入了太多的等级与功利的因素,因此帮助学生,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和后进学生,重塑生命的尊严显得尤为重要。
四个领域
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自身、家庭、社会和自然等因素的滋养,同时,人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与成全生命,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关系得以体现。因此,我们便把这四个领域确定为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整合点。
1.生命与自我
自我是生命个体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个体因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充满活力,生命个体因自我性格的张扬而与众不同,生命个体因自我创造力的发挥而成就世界的精彩。生命个体的自我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我意识不断觉醒,性格不断修正,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在童年时期,让学生从理解自己的姓名,接纳自己的性别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强者,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2.生命与家庭
现代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的形成、发展直至消亡是周期性的: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得以延续。这种周期理论的基础是孩子的生长过程。生命以家庭为载体,家庭以生命为内核。
家庭在生命的孕育、呵护与教育过程,担当着十分神圣的责任;新生命对家庭的认识与适应有一个过程。孩子认识家庭是从认识父母亲开始的,非常具体。家庭对于生命意味着什么?这是需要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之后才能认识到的。于是,在中年级以后,逐步让学生认识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摇篮,家庭是一个心灵的港湾,家庭是肩上的责任。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与发展,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必须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遵守一定的家庭规则,学会沟通与交流,承担一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