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现状

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现状

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现状
一、背景
第三方支付又称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指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
机构经营的网上支付平台,在消费者、商家和银行间建立连接,起到信用担保和技术保障的
作用,实现资金从消费者到商家的转移。目前,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
三方支付企业有101家,其中规模较大的近10家,它们的年处理交易量在亿元到几十亿元
不等。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同比2009
年增长100.1%,实现全年翻番。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集中度高,支付宝以50.02 %的市场份
额排名第一,财付通、快钱和汇付天下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
二、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运行机制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单笔数额小、交易频率高的支付清算需求。尽管国内现有的
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支付体系也能满足这种小额支付的需要,但在单位处理成本较高。如果没
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商户需要与各家商业银行分别签订合作协议,由商业银行网银专用接口
向商户提供客户资金到账信息和订单信息,跨行支付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
进行结算,这种模式下商户的系统开发成本高昂,且资金分散不便管理。当第三方支付平台
介入商业银行和商户之间提供清算服务之后,其支付平台通过多点连接商业银行,一点连接
商户,简化商户在线收款方式,容易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笔业务支付清算的成本。
第三方支付公司与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签订有关协议,使得其与商业银行间可以进行某种
形式的数据交换和相关信息确认。从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就能实现在持卡人或消费者与各个
银行,以及最终的收款人或者是商家之间建立一个支付的流程,并提供担保。第三方支付服
务的具体运行流程如下,第三方机构在各商业银行开立中间账户,当买家向卖家付款时,第
三方支付机构通知A行将买房账户上的货款扣除并在其中间账户上增加同样金额,然后通
知B银行讲其中间账户扣除同样金额并在卖家账户上增加同样金额。最后,第三方支付机
构在不同银行开立的中间账户对大量交易资金实现轧差,再通过少量的跨行支付完成大量小
额资金的支付清算。
三、第三方支付服务体系的金融风险
目前,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公司都采用了二次清算的模式,从而形成了客户资金在第三方
支付公司账户中的沉淀,随着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个资金沉淀量将会非常巨大,如果第
三方支付公司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这就可能出现超越监管而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一
旦出现违约事件,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而且由于网上支付的特殊性,使
信用卡套现和洗钱活动变得更加容易,给金融体系增加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第三方支付体
系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沉淀资金信用风险,信用卡套现风险,洗钱和非法交易的风险
等。
(1)沉淀资金信用风险。
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的都是延迟净额结算(DNS),支付与结算之间有一定的时滞,
造成了大量沉淀资金的产生。根据目前的交易规则,客户备付金可以在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
上停留3至7天,形成大量沉淀资金。如果不对沉淀资金进行监管,而由第三方支付机构自
行管理,会造成巨大的信用风险。目前,央行颁布的相关法规已经明确规定,客户备付金的
所有者是客户,不属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将备付金和自有资金分开存放
于商业银行,且禁止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2)信用卡套现的风险
网上套现行为指的是通过虚假交易,使用信用卡支付后,钱款进入了支付平台的账户,
通过账户转移到银行,然后从银行取现,整个过程没有真实的货物交易。第三方支付体系的
出现,使得信用卡套现行为变得更加容易,某些通过第三方网上支付进行的交易支付,并不
是以真实交易为基础,这就为信用卡套现提供了非法通道,使得相应的实施监管变得更困难。
(3)洗钱和非法交易活动的风险
第三方支付大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易,支付公司和客户很少见面,交易的真实性难
以保证。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并无权限监督网上交易者的款项用途,这给非法资金流动提
供了可能。而且,第三方支付系统是游离在银行系统之外的,难以跟踪其内部资金流向。这
就给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向的控制带来困难,也给犯罪分子的洗钱行为带来可乘之机。目前国
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注册用户已突破七亿,日交易额也超过了30亿元。其中,仅支付宝一
家公司的注册用户就达到5.5亿元左右,日交易额超过25亿元,交易数目与数额的庞大为
有效监控可疑交易带来困难。洗钱分子可利用虚构交易或转移定价等方式并利用网络交易方
便快捷的特点实施一系列复杂的往来交易与资金转移以混淆资金来源。
四、监管措施
目前,我国对第三方支付体系的监管措施和力度主要集中在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规范
上,相关法规主要有: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
办法》,对申请支付牌照的企业设定了门槛限制,如从业年限,盈利水平等,并对相关权责,
如沉淀资金的安置等事宜做出明确规定。首次明确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法律地位,第三方支
付企业被证实纳入到国家支付体系监管。201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非金融机构
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备付金存管银行须向人民银行报送支付机
构结转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利息的情况。2011公布的《支付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
法征求意见稿》,央行将从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可疑交易报告,
反洗钱调查监督和管理等环节详细规定支付机构的责任细化对支付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操作
要求。2012年公布的《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支付账户的
开立实行实名制,支付机构对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负责。2011年11月,央行发布《支付
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备付金存管银行、备付金存放和使用划转、
沉淀资金利息等业界关注的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业务特点和支付流程,应当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准入机制,沉淀
资金监管,反洗钱监管和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监督。
(1)准入机制
准入机制是对申请人资质的管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非金融机
构申请人必须是在我国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且为非金融机构法人。申
请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服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1亿元,申请在同一省范围内从事支付
业务服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3000万元。申请人及其高管人员和主要出资人应具备良好
的资信状况。通过适度抬高准入门槛,改善第三方支付机构资质差别较大的问题,使得没有
足够实力拿到牌照的支付平台退出市场,提高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整体质量,从而降低第三方
支付过程中的风险。
(2)沉淀资金监管。
对滞留在第三支付公司内部的客户资金,通过法规明确其所有权属于客户,严格区分客
户自己的资金和第三方支付公司自身的资金,要求实行银行专户存放和定向流动,禁止将客
户资金用于第三方支付公司运营或者其他目的。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二
十六条规定,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
付金,且只能选择一家银行作为备付金存款银行。第二十九条规定备付金银行应该对存放在
本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备付金被非法挪用的情况应当立即向人民银
行汇报。《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规定,支付机构职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
备付金存管银行,支付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不得低于其备付金银行账户利息所得的10%,计
提风险准备金后的备付金银行账户利息约划转至其自由资金账户。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
银行,应当对存放在本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有权对支付机构违反规定
使用客户备付金的申请或指令予以拒绝。通过立法明确商业银行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中的代位
监管义务,监控备付金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确保资金的合法使用。
(3)反洗钱监管
目前针对第三方支付体系反洗钱监督的相关法规主要有,2010年出台的《非金融机构
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1年公布的《支付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以及2012年公布的《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但目前对反洗
钱的监管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效力层次低与该领域反洗钱的严
峻形势不相匹配,难以确立足够的法律权威,二是忽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三是反洗钱规则过于粗疏,可操作性不强。
(4)市场退出机制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退出机制是指其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被取消法人资
格,退出市场的事实或行为。网上支付市场的退出与传统银行不同,不仅涉及清算资金等金
融资产的损失或转移,而且涉及多年积累的网上支付资料信息。这些资料信息将被重新整理
分类和转移,如果出现意外并被应用于非法活动时极有可能造成损失[5]。但目前并无相关
法规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退出机制进行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