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教学重难点】商品的含义及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是个历史范畴; ⑵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 ⑶随着条件的变化,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⑴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讲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⑵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社会分工(需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不能无偿取得)(包含着私有制,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用这个说法)。 ⑷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三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经济和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从这节课起,我们正式开始经济常识这门课程的学习。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展示道具:一对石膏制成的小娃娃),这是朋友送给我的小礼物,下面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提问)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它既是小娃娃、小礼物,也是个小东西、小物品。试想,如果我把这对小娃娃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它又是什么?(商品)商品是经济常识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有关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首先,同学们迅速翻看教材,看一下本课包括几节,各节都是什么?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 (提问本课内容)包括三节,分别讲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三方面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商品 (板书) 下面同学们迅速浏览本节,看一看这一节共包括几个框题,各是什么?这三个框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品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框: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板书) (二)讲授新课 一.商品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 (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目的: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 (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 (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 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人们在它身上付出了体力或者脑力劳动。其次,它必须用于交换,这个交换指市场交换。交换的状态可以理解为正在交换和准备交换。(举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深化商品的概念。 A. 自然状态下的阳光,空气? B. 商店里卖的农夫山泉,乐百氏是不是商品? C. 声音不是商品,美国加州某青年游历全世界,录下了各种鸟鸣,松林喧哗,瀑布奔泻,小溪潺潺的声音,经过剪辑,开办了“自然之声”豪华商店,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成为很多失眠者的催眠曲,生意兴隆,这种声音是不是商品? D. 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是不是商品? E. 有人出售自己的肾脏器官,这是不是商品? F. 你从商店买来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 G. 废品是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通过这些特例我们可以知道,商品与其他物品或者劳动产品有这样的关系 表1 区别 联系

商品 用于交换,商品有价值,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

二者都有使用价值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他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劳动产品是

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

不是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物品是个永恒范畴 所有物品都有使用价值

三者关系:自然物品 经过劳动加工 劳动产品 用来交换 商品 想一想:元旦,同学们互送礼物,大李把自己做的玩具送给了小明,小明到商店买了玩具,然后把玩具送给了大李。这里三次出现的玩具都是代表商品么?为什么? (生答师归纳)大李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商品。小明买来的礼品,在商店和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小明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小明与接受礼品的大李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强调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转化,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 二、商品和商品经济的产生 刚才我们说到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商品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那么商品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原始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有剩余产品,更不要说交换了。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也没有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原始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一颗大树,可以结出更多的庄稼,这形成了最初的农业;人们在打猎过程中,把多余的牲畜圈起来,经过繁殖,形成了最初的畜牧业。这时,有了偶然的剩余产品,当一个部落出现了产品的剩余,同时另一部落也有剩余,这时,两个部落的首领会考虑用自己部落的剩余产品交换其他部落的剩余产品.虽然这种交换只是偶然发生的,我们称之为偶然的物物交换,但是毕竟劳动产品用于交换了,这意味着产生了商品,而这种互相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商品交换。有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就出现了最初的商品和商品交换。--------历史继续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时生产工具又有了很大的改进,产生了私有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也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消费,其中有一部分可以用于交换,换取他人的劳动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要。因此,人们的生产不再是单纯为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有一部分从专门从事手工业,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到此为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产生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密切相连:商品生产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商品交换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必然和商品交换结合起来,形成了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商品交换———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 1,商品和商品经济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商品是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就产生了。而商品经济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才产生的。 2,从人类发展来看,是商品交换在先,商品生产在后;而现在社会的情况则是商品生产在先,商品交换在后。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与之相对立的则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些都属于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既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产品经济将会取代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