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
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潜在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三峡库区的环
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总结了三峡库区消落
带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了其潜在的生态环境
问题、植被问题和渔业问题,并提出实施生态环
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污染
现状;潜在问题;建议

水位的涨落带又称消落带,是由于水库季节
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地出
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它是水生生态系统与
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段,是一类特殊的湿地生
态系统[1]。在人工调控下,三峡水库的水位涨落
速度、幅度和频率与天然河道明显不同,增加了
消落带的不稳定性,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工
业污染、生活污水对库区消落带的影响逐渐加
大。加强消落带区域的生态保护是三峡工程发挥
其作用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必
要条件。
1污染现状
1.1 工业污染
据试验研究表明,8%和12%的水分处理与自
然状态下氮、磷、钾释放比较,其增幅均达显著
水平[8]。因此,库水会加快库区消落带紫色母岩
养分的释放,使大量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水体中,
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库区消落带主要土壤
类型中,紫色土壤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紫色土
壤保肥能力差也是消落带农作物产量低的一个
原因。季节性的水位涨落会加剧水土流失的趋势,
使土壤中的养分向水体转移[9]。
2潜在问题
2.1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易引发地质灾害。整个三峡水库大部分
区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层稳定性差,加上库区沿
岸人多地少、人类活动频繁,是我国环境地质灾
害的多发区[10]。三峡大坝的建成后,水库的蓄
水量增多,库岸两侧岩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
使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造成两岸坡地稳定性
减弱,从而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11],严重威
胁库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库区安全。例如1998
年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就在库区云阳县
形成了近10处崩塌和滑坡。三峡水库恢复正常
蓄水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有5个月的高水位,
长时间江水浸泡,再加上三峡水库在春、夏两季
蓄水位在175、145m近30m的落差,必然会造成
沿库岸大面积坍塌、滑坡,引发地形变异[12]。
二是易暴发流行性病疫。消落带是水位的涨落地
带,会受到水陆的交替性污染。低水位时,垃圾、
杂草等污染物直接滞留在消落带上;高水位时,
水流速度慢,污染物不易扩散[13]。这2种环境
都易引起各种相关的病原体、致病菌滋生,特别
是在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污染严重的消
落带将成为各种相关病菌、寄生虫的滋生源及异
味和恶臭的散发地,并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疫情的
发生和流行[14]。
2.2植被问题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整个系统提供
物质能量来源,是系统稳定的基础。科学植树种
草是优化消落带生态环境的一种方式,是减轻地
质灾害的有效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落带植被
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消落带植被的功能很多,
具体的可以分为4个功能:一是减灾功能。三峡
水库蓄水后,垂直距离几十米的陆地被水淹没,
而库岸多是残坡积物,含水量的增加就会减少其
稳定性,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水位
的升降导致干湿变化从而引起岩土体的膨胀,导
致库岸失稳。二是经济功能。消落带的植树种草
及后期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很多
就业岗位。此外,果树、蔬菜的种植可为农民创
收。三是净化环境。三峡水库蓄水后,流速减缓,
扩散能力减弱,水流自净能力降低,环境污染加
剧。某些草本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
质,待到一定时段将其收割,就可将污染物带出
水库。四是美化功能。草木具有美学价值,可以
给人带来视觉享受[15]。目前,三峡库区的众多
支流及支流入干流的库湾区可以利用的消落带
区域较大。因此,有足够的消落带土地可以用于
植被生态保护。
2.3渔业问题
三峡库区消落带能够有效利用的地段多位
支流河口区域淹没后形成的“猪肚”形成湾,部
分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之支流河道蜿
蜒,水体交换受“肚头”制约,在此类水域从事
养殖,若生产方式不当或生产规模失控,很容易
出现局部水质富营养化污染。因此,在规划、实
施消落带渔业开发时,必须根据有关部门针对各
类水域确定的水质标准和区域,认真评估不同养
殖方式和生产规模的影响,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
以控制污染[16]。
3建议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应
首先对不同蓄水点消落带的形态、范围、空间分
布、生态环境现状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根据不
同区域消落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和
三峡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要求,制定消落带生态
环境保护与利用规划,划分功能区;并依此作为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指导依
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在工农业的生产中
一定要尽量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励企业家建
立物料循环,这样就可以让污染物作为原料得到
再次的利用,使已污染的区域环境尽早得取治理
与生态修复。
4参考文献
[1] 涂建军,陈治谏,陈国阶,等.三峡库区
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
山地学报,2002,20(6):712-717.
[2] 陈梓云,彭梦侠.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
镉污染调查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3,29(4):494-495.
[3] 傅杨武,祁俊生,陈书鸿,等.三峡库区苎溪
河流域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土
壤通报,2009(1):168-172.
[4] 付川,潘杰,牟新利,等.长江(万州段)沉积
物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
与环境,2007(2):110-113.
[5] 魏复盛,张建辉,何立环,等.三峡库区水污
染防治的关键在源头控制与削减[J].中国工程科
学,2009,11(2):4-9.
[6] 杨钢.三峡库区受淹土壤污染物释放量
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报,2004,18(1):111-114.
[7] 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等.长江上游紫色
母质养分溶出及环境效应预测[J].矿物岩石地球
化学通报,2003,22(2):179-183.
[8] 邹强,刘芳,杨剑虹.三峡库区消落区紫色
土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广西农业科
学,2009,40(3):266-270.
[9] 傅杨武,陈明君,祁俊生.重金属在消落带
土壤-水体系中的迁移研究[J].水资源保
护,2008,24(5):8-11.
[10] 温铭生,李铁锋,王连俊.三峡库区滑坡
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2006,33(4):103-106.
[11] 郭跃,杨华,赵纯勇,等.长江三峡库区地
质灾害研究体系构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4,21(1):5-9.
[12] 苏维词.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
题及其调控[J].长江科学院院
报,2004,21(2):32-34,41.
[13] 胡百万,王晓鹏.三峡库区重庆市长寿县
大桥滑坡分析[J].西部探矿工
程,2002(S1):312-313.
[14] 何再超,郑钦玉,马杰,等.三峡库区消落
区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1(4):5-7,44.
[15] 任雪梅,杨达源,徐永辉,等.三峡库区消
落带的植被生态工程[J].水土保持通
报,2006,26(1):42-43,49.
[16] 陈昌齐,叶元土,刘方贵,等.三峡水库重
庆库区消落带渔业利用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
资源研究,2000(1):51-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