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老建筑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老建筑

古城墙位于市区内。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筑建,唐武德四年(621年)尽易以砖。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

一再扩大城池,所费不赀。

至清康熙年间先后大小曾修建过37次之多。

分东西南北四门。

“崇墉深壕,最称艰险”,素有铁赣(州)铜袁(州)之称。

从小北门到大北门长300米、高6.1米滨临秀将一段城墙,未被拆毁,保持了原貌。

北大门(又名袁山门)城楼,座向北偏东16度,长方形,单卷拱,用楔形长方形花岗石砌成,分前后两室,前室比后是低1米。

前室长2.1米,宽4.6米。

卷拱内高4.2米,上砌连墙高1.9米的雉堞;小北门(又名锦春门)城楼,坐向北偏东60度,形制与大北门相同,前后室呈“<”形。

前室东墙长2米,西墙长22米,宽3.3米,卷拱内高3.8米,上砌连墙高2.3米高的雉堞。

两个城楼后室均长13.1米,宽5.4米。

城门均毁,仅存青石门斗。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楼阁轩台难禅阁位于市区重桂路南侧口。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袁州司理官(管理狱讼之官)李仲元建造,为参禅修道之所。

诗人黄庭坚为其署名。

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建筑。

阁楼呈正方形,边长14.2米,檐高11米,总面积400平方米。

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

中轴线左右对齐,对称布局。

抬梁式木结构架,4个柱子围成1间,面阔3间,进深3间。

雀替、斗拱、驼峰、穿插枋、天花板、藻井等较齐备,还装点花、鸟、麒麟等花饰,颇为讲究。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位于鼓楼路中段。

为旧府衙观测天象、候筹报时的所在。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袁州知府腾强恕创建。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府徐贞、万历间(1573~1620年)知府邓淳典重修。

匾曰:迎曦楼。

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府李芳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府陈廷枚重修过楼西,新额曰:余辉。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最后一次重修。

建国后1983至1984年,省文化厅拨款整修如旧。

其现状为:跨街卷拱筑台为楼,东西向,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素面瓦当;高7.1米,进深11.9米宽23.8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

抬梁式木构架,4柱围1间,面阔5间,进深3间;跨街卷拱洞宽4.3米,内高5.6米,东西卷拱洞上阴刻楷书“鼓楼”二字、西刻“余晖”二字。

楼南北两端有长19.5米,宽7.6米的观天台。

1984年5月,鼓楼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景点之一。

旗庙位于位于鼓楼路更新巷内。

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其不同于一般神庙,是明代袁州卫指挥使司的驻地。

平时存放军旗,兴师则在此举行祭旗典礼。

庙呈长方形,近深63.4米,横列3间,宽18米,分前、中、后3栋、栋间以天井。

歇山顶,单檐,泥瓦,砖木结构,两边砌以风火垛子墙。

抬梁式木架结构,无斗拱,有雀替。

前面是戏台,台前是站亭,两侧是酒楼、包厢。

戏台已毁,酒楼今改为民居。

规模宏大,现状完好,是城内仅存的一座庙宇。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子庙位于城区王子巷内。

建于明代。

为纪念西汉长沙定王之子宜春侯刘成而建。

硬山顶,单檐,泥瓦,砖木结构,外为风火垛子墙。

抬梁式木架结构,无斗拱,有雀替。

分上下两栋,宽8.5米,高7.5米。

前栋长4.8米,后栋长7.2米。

中有天井,无厢房。

现状完好,今为居民住房。

天主堂位于沙子巷中,市第五小学校内。

建于清末民国初,是天主教礼拜场所。

西洋罗马式建筑,占地面积668.8平方米。

进入大门,为一横列3间的4层钟楼、深3.5米、宽14.2 米,高16米。

砖木结构,木楼板。

楼顶砌为伞形体“刹”,“刹”尖端上竖了个泥塑十字架,顶被拆除。

再后是一个长39.5米宽13.8 米、高7.5 米的礼拜堂。

两侧墙各砌砖柱9根,柱距4.4 米。

门架、窗户下方上尖,砌为尖形卷拱,罗马式样。

礼堂后面是讲台和休息室。

现状完好。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民宅李家祠位于城区沙子巷内。

唐中和年间(881~884 年),为崇敬袁州刺史李游而建。

后被太平军拆毁。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 重建。

祠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面阔24米,总进深48米,占地面积1150余平方米。

分前、中、后三进。

前后二进悬山顶,单檐,泥瓦,抬梁式木构架。

中进四坡顶,顶有八楞藻井,素面无饰。

后进为寝堂。

斗拱、雀替简易,亦无花饰。

柱础花岗石,扁鼓形,素面。

前后有2个天井。

门口有一飞檐扮爪牌坊。

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

完整无损。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古渠昌黎书院旧址位于宜春台东侧,今第四中学处。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郡守祖无择在今鼓楼路天符巷口对面立韩文公祠。

元末被毁。

明正统间(14 36~1449 年) 巡抚韩雍、知府姚文选在宜春台西北麓、沙子巷内(今址) 重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知府刘廷诰、知县徐拭,题匾日“昌黎书院”。

祠在西,书院在东。

清嘉庆十五年(1810 年),作最后一次修建。

该建筑为书院式布局,砖本结构,悬山顶,单檐,泥瓦,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

面阔5 间,通面宽18.53 米,通进深24.0米。

分上下二栋,有斗拱,较简易。

内檐雀替短小扁平,简易、素面。

金柱较小,直径仅70 厘米。

柱础花岗石,方脚扁鼓形。

内无墙,福扇门构筑,无花饰。

栋与栋之间架有走廊,长7.57 米、宽4.73 米,走廊两边有天井。

西侧为韩文公祠,面阔3间,通面宽12.15 米、通进深9.87 米。

结构和书院相同。

1984 年5 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 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县学旧址原在东门外,宋淳熙间(1174~1189 年) 迁于秀江北岸卢肇旧宅。

创元成殿,立讲堂斋舍。

殿前有东西两庑。

东庑有儒学、仪门、明伦堂、文昌阁、忠义祠、教谕公署等,名宦祠、状元祠分列东庑前后; 西庑有乡贤祠、训导公署等。

东西北三面,围以高墙,高10米。

东端大门,额署“德配天地”;西端大门,额署“道冠古今”南面正中为泮池。

儒学前有唐代的一对石狮(现移至春台公园门前) 停守大门。

狮左侧有魁星阁,卢石(现移至春台公园内) 耸立。

围墙以内统称为学宫,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250米。

占地面积约75 亩。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

曾在未淳熙间、明洪武七年正德七年、清康熙六年、顺治十年、乾隆十一年、三十二年嘉庆二十年间修缮,改建或重建过多次,现仍保持原貌。

东庑一带的公署。

即县学主持人办公处,现仍保存。

儒学旧宅,依稀可辨。

魁星阁只剩下金刚宝座部分。

西庑的公署,即次长办公处,现仍保存。

殿东墙嵌的石碑上刻楷书:“嘉庆二十年州同知袁嵩重建大成殿”,是最后一次重建大成殿的历史佐证。

殿面阔和进深均为5间,通面宽25.9米,通进深2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庑殿式,四坡顶、重檐,土红筒瓦,素面瓦当。

檐高11米。

抬梁式木构架,4金柱围一间,14对金柱全为圆形木质,柱础石质,底座八楞形,上为偏鼓形。

斗拱非跳,外檐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内檐斗拱(两跳)为五晒(踩)斗拱。

雀替是镂空动物花饰。

殿顶有一藻井,八楞。

花饰不清。

四周原为板门,槅扇门构成,后墙现易以砖,土红粉刷。

1950年由房产部门接管发租给胶木厂辟为篾工车间。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渠唐元和四年(809年),袁州刺史李将顺深感宜春城里多火灾,饮涤无水,城区附近田土常遭于早,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故借导开凿宜春城廓一条河,即李渠。

李渠全长1965丈(清道光三年程国光《李渠志》)。

在城西南6公里湖出乡坪田村的鲤鱼山拦住请沥江水作一石陂——龙王官陂,傍河东岸修一渠道引水,经龙王庙,紧贴狮子山、凤凰山山麓,运迤曲折,过沙陂柝路,朝东北方向循官圳舷上、黄颇路,直到城西门(萍实门),入城到摇篮井巷口,拆北流经文昌宫(市政府内),入灵泉,返回崇儒巷,再经鼓楼路到东风大街,又向东北折到人民银行北端,弯入箭道里,出春台公园卷口,插向中山路,笔直到市一中门口。

又折而向东南方向临铁路下,合南池清流(珠泉河),赖家潭水,过湛郎桥(赤板桥),经电杆厂东侧,落入两河口,汇入秀江坐石潭。

渠宽3米余,“可使通舟”。

渠水可灌溉城郊田土。

后人因感其德,名之日“李渠”。

并建祠、镌碑纪念。

碑上阴刻楷书“古李渠”三字。

碑刻有二处: 一嵌于市政府院内墙上,一嵌在崇儒巷内墙上。

惜皆丢失,仅存照片。

李渠修建至令1000余年,先后疏浚了16次之多,最后一次是在清光绪八华(1882年)。

其中有4次工程大、用费多。

这4次的主修人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州守王懿,当时有歌谣日“李渠塞,王君开,四境惠,绝火灾”;天禧三年(1019年)通判袁延度;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州守曹叔远和清道光四年(1824年)县令程国观。

现今城内渠道几乎全部淤塞,雌从崇儒巷口至鼓楼路、东风大街,入箭道里,出中山路一大段保存完好,均改作水道,在城西风凰山到官陂一线,渠流畅通,犹可灌田500余亩。

清道光三年县令程国观撰写的《李渠志》在国内享有一定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省水利厅称它为地下运河。

日本教授斯波义信的《论江西宜春的李渠》在《日本读者》上刊登。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峰位于城东水口山麓,地区化工实验厂西侧山顶上。

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

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有戍卒纠众摧毁,赖邑举人潘师质“犯难力争,获令修复”。

砖木结构。

高30米,直径10米。

圆锥形,尖顶,内分7层,列级盘旋而上,造型独特。

省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11月30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9年被拆毁,在原基础上建为水塔。

湛郎桥位于市区东2公里湛郎街道办事处的曹家岭西麓,横跨珠泉河。

旧名赤板桥。

唐代就有此桥,具体年代无考。

唐贞元十二年(796年)湛贲登第,其连襟彭伉正好过桥,听到消息,失声堕驴因又名落驴桥。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庠生胡安荣捐修,并甃官道自桥达城东门约3公里。

20世纪70年代,复加修理,在其西南侧加宽3米,以通车辆。

花岗石半圆形单孔,采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

长12米,高3米,宽4.1米,跨径4.65米。

无桥栏,块石欠整齐,现尚完好,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庆丰堂记”碑原竖立在袁州府署仪门侧,后沉没于泥土中。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邑绅陈敏、郡守陈廷枚,复砌石竖立。

民国年间府署撤销,乃移至春台公园内。

圆首,无穿,青石质,长方形。

高190厘米、宽89厘米、厚15厘米。

碑头篆额阳刻:“庆丰堂记”。

碑面四周无饰边,正文楷书阴刻,全文302字。

宋皇祐五年(1053年)十月二十日竖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