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构建理路

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构建理路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生学习内容和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对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缺乏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构建了包含职业了解、自我观察、职业探究、职业体察、职业陶冶、自我评价六个主题的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理论框架,并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出学校与家长、社会力量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日”和职业调研活动,以及学校与职业学校、职业体验馆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的实施对策。

此外,提出多方参与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评价共同体的教育质量保障策略。

关键词小学;职业启蒙;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探索世界、认识社会和了解自我,对学生的成长与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启蒙教育的不断重视,一系列指导性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职业启蒙教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

如,杜启明从政府、学校和家长方面提出要更新观念、组织活动的建议[1];陈鹏和俞程通过个案分析建议开发多元职业启蒙课程,提高教师职业启蒙意识,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2]。

二是对职业院校与小学联合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探索。

如,周俊提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通过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植劳动精神、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3];沈有禄则指出职业学校有现成的师资和场所,方便为学生提供职业启蒙教育[4]。

这些研究讨论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然而对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界定、理论框架仍缺乏探讨,且视角多以职业教育内部发展为主。

本文拟从讨论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根据职业启蒙教育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尝试构建相关理论体系,并立足于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情况尝试提出实施建议。

1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目标诉求职业选择是人生重大抉择之一,由于职业是人与社会的纽带,因此人们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个人情况和社会发展情况,这一过程往往又是漫长而精细的。

职业启蒙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窗口,丰富学生的视野,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更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其今后的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为良好的生涯发展夯实基础的阶段。

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核心素养培育造成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

1.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需求职业教育应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并积极融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

[5]然而,在职业教育全力发展之时,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职业启蒙教育仍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

尤其是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席,导致后续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出现了内容体系庞杂、实施浮于表面的现象,不但影响教育观念,还带来了诸如片面追求升学,排斥职业教育等问题。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6]这些新政策的颁布,表明了国家对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视和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注,更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

2. 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理性需要小学阶段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核心素养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职业启蒙教育则可以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职业启蒙教育不仅关心“人”的培养,更关心“我”的培养,即关心学生个体的发展,帮助小学生建立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意识。

202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7],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同根同源,密不可分,劳动意识的启蒙离不开借助职业身份开展,综合素质育人势在必行。

同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职业体验作为主要活动方式。

[8]因此,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培育小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 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培养学生考虑和选择自己未来职业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末就已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例如,美国于2002年完成了职业生涯集群框架的设计,其中包括了16个职业集群、81条生涯路径以及每个集群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9]而德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与各学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有独立课程或项目式课程。

而我国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仍需各界的关注与积极探索。

为使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刻不容缓。

(二)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目标设计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论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重视学生的经验生长,反对逻辑主张的教学安排,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无论是目标的设置还是内容的设置都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掌握规律,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目标的划分依据应当采用三维目标的方式,因为三维目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获得完整有效的知识[10],更在小学阶段广泛使用,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开展。

结合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规划,我们拟定了职业启蒙教育三维度、六主题的教育目标(如图1)。

图1 职业启蒙教育目标设计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属于显性知识。

在注重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校学习知识技能的方向需要做出一些转变。

如果学生在掌握现成、实体的知识过程中,与生活世界、个人经验形成隔离,将使实际经验与课堂知识学习无法自由连接。

[11]这样的隔离不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职业启蒙教育的职业了解和自我观察主题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知识难以致用的问题。

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扎实。

因此,这一维度的目标内涵应是初步感知职业、认知职业世界的自我,即基本掌握职业相关知识与元认知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看,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延伸,也是更深层次的知识与技能的起点,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

职业探究与职业体察主题是在职业了解和自我观察基础上的发展,也将带动下一循环的职业了解和自我观察。

知识掌握与知识运用两者间难以线性地分解为先后两个过程或环节,知识掌握内蕴于知识运用的循环过程之中。

[12]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进一步设立探究职业内容的活动,从而通过比对获得自我分析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这一维度的目标内涵应是,通过参与职业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小学生准确判断职业特点和职业必需能力,掌握联系自我与职业之间关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不能与前两个维度的目标分离开来,它是始终贯穿其中的教学目标,也是一种隐性的知识获得。

接受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后,小学生应形成热爱劳动、尊重每一种职业的理念,特别是要经过职业陶冶,在教师、家长、相关从业人员的引导下培养起一定的职业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判断。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初接触,很多学生对职业的感情与兴趣都是在此阶段建立的。

因此,应牢牢抓住这一阶段,在顺应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利用职业启蒙教育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发掘其职业兴趣并培养其职业情感。

2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根据上述三维目标的划分,本研究试对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内容体系进行同样三个维度的建构,对应主题即职业了解、自我观察;职业探究、职业体察;职业陶冶、自我评价。

交织重叠的三维度内容可帮助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得到基本实现。

(一)职业了解、自我观察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指导下,这一维度的内容应是职业了解与自我观察,这两个主题的设置意在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以及自我与职业关联的认知能力。

1. 职业了解主题,初步感知职业所谓职业了解,是指厘清职业基本信息和形成职业意识的过程。

职业了解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职业类型及其详细的职业要素,而是让学生了解职业基本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为后续职业启蒙教育各阶段的实施作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经历“了解—实践—了解”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感知职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学科知识和特定的学习情境渗透职业知识,帮助学生走近职业,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调查,形成基本的职业认知。

2. 自我观察主题,探索自我特征小学阶段是区分自我与他人、建立自我认知、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期。

要想让学生对自我形成稳定认知,需先使其进行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具体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内部经验感受的察觉。

学生在接受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会接收到职业基本信息,还会对自身的一系列活动和反应进行观察。

他们会对自身的能力充满好奇,积极对自己的体能、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对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自己的举止表现进行判断。

同时,这种合作交往式的探索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共享的素养。

此时更加需要在儿童发展、学习策略、自我管理和社交技能方面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预防和干预活动[13],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观察的能力。

(二)职业探究、职业体察这一部分的内容依据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置,要求在职业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对自我特征进行描述。

其内容以职业探究和职业体察为主,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与职业、职业与社会、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了解社会分工原理。

1. 职业探究主题,挖掘职业特点职业探究是指对职业的内在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过程。

职业是复杂的,不仅有丰富的职业基本信息,还包含着大量的复杂内涵与相关关系。

这个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该拓展学生的职业认知面,进一步将职业与社会联系起来,明确职业中的各种关系,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劳动世界的认识,将自身与社会的关联理解得更为透彻。

具体可由学校统一组织开展各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勤劳体验活动,如军训、学工、学农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兴趣体验职业,便有机会获得职业和劳动的最切身的感受,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理想。

[14]2. 职业体察主题,提升认知能力职业体察是为小学生提供高仿真设施道具和模拟场地,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不同职业,在体验中运用职业知识并结合自我进行反思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