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留白”
语文教学也是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回味无穷。教师也可以像
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留出大片“空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求知的
过程中能动地去发现,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可以称做语文课堂上的留白。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留白”呢?
一、知识留白,余韵悠长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
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的结尾就设下留白:你知道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像
范进一样的形象吗?虽然学生一再追问,我还是笑而不答,继续吊学生的“胃口”,接
着,我就布置了一篇读后感作为作业,在一片叹息声中宣布下课。此后的一段时间
几乎人手一本《儒林外史》,每个同学都在模仿胡屠户的动作。知识留白,收到了
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答案留白,展现个性
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留白”,让学生先思后问,先问后讲。这样,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某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辩论,而老师“引
而不发,疑而不答”,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老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如
在学习《马说》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不同意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因势利导,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先有伯乐’还是
‘先有千里马’?”学生热情高涨,列举了课内外很多资料进行唇枪舌剑的“厮杀”,
而我就只充当聆听者,不置一词。虽然留下了结果的空白,但就在这种留白中,学生
的争辩大大拓展了课文的内涵。
三、情感留白,放飞思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生
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
例如,在教学《乡愁》时,我设置乡愁的音乐背景,创设一种略带伤感的情
感氛围,巧妙地煽动学生的情感,掀起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
习的氛围,深深融入到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体会到了“朋友”对于祖国、
家乡的深深怀念。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
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