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斑马鱼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_田丽莉

斑马鱼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_田丽莉

2015

3

月第40

卷第5

期Vol.40

,No.5March,2015

斑马鱼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田丽莉,

朱国福*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上海201203)

摘要]

斑马鱼模型作为一个整体的动物模型,

其体积小、

高通量、

费用低、

周期短,

且实验结果可靠,

在药物研究领域广泛应

用。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

斑马鱼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逐渐深入,

并且已经在活性筛选、

毒理、

代谢研究等方面表现出优越性。

该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

斑马鱼在中药研究中应用的概况,

以期能为中药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药;

斑马鱼;

活性筛选;

毒理;

代谢

收稿日期]2014-06-13

通信作者]*

朱国福,

教授,E-mail:gfz1998@163.com

作者简介]

田丽莉,

博士研究生,E-mail:lily777@163.comApplicationofzebrafishesinstudies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

TIANLi-li,ZHUGuo-fu*

(SchoolofChinesePharmacy,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Thezebrafishmodel,asanintegralanimalmodel,featuressmallvolume,highthroughput,lowcost,shortcycleand

reliableexperimentalresults,thushasbeenwidelyusedinmedicalstudie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CM)constituteacom-

plexsystem,theiractiveingredientsandactionmechanismsareamongstudyhotspotsinduringthedevelopmentofmodernTCMs.

Alongwiththeconstantimprovementofadvancedtechnologiesandmethods,zebrafisheshavebeenincreasinglyappliedinstudieson

TCMsandshownadvantagesinactivescreening,andtoxicityandmetabolismstudies.Inthispaper,TCMstudiesbyusingzebrafishes

inrecentyearsaresummarizedtoprovidenewideasandmethodsforbasicstudiesonTCMs.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zebrafish;activescreening;toxicity;metabolism

doi:10.4268/cjcmm20150509

以实验鱼类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药学研究,

特别是药物

筛选的热门手段[1]

斑马鱼自20

世纪70

年代受到关注以

来,

在相关研究领域倍受青睐。2012

年10

月,

国家斑马鱼资

源中心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

我国现

有250

多个实验室利用斑马鱼开展有关科研工作[2]

目前,

人类面临的健康挑战主要是非传染性的慢性病,

而中医药以

其独特的优势在机遇和挑战中前行,21

世纪中医药的发展具

备潜力[3]

随着斑马鱼模型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的深入,

药相关的研究也不断发展。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

基础上,

主要从活性筛选、

毒理、

代谢等方面,

对斑马鱼在中

药研究中应用的概况进行综述。

1

斑马鱼用于中药活性筛选

目前,

高通量筛选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斑马鱼

模型适合研究中药复杂成分体系的活性。

斑马鱼模型具哺乳动物类似的生理生化特征,

且高效、

快速、

大规模等,

已被

广泛用于研究人类疾病和高通量药物的筛选[4-5]

斑马鱼的

胚胎和幼鱼作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

很好填补了细胞模型

和啮齿动物模型过渡的空白。

1.1

抗炎药物筛选与炎症治疗

以斑马鱼模型作为中药抗炎免疫药物研究优势颇多,

如:

利用转基因及相关技术,

结合活体成像显微系统,

可视化

斑马鱼炎症感染模型宿主-

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动态观察感

染形成过程;

使用荧光标记免疫细胞转基因系,

示踪各种免

疫细胞在致病原感染中的免疫反应;

使用荧光标记药物,

时监测药物在鱼体内的吸收代谢及分布等情况[6]

针对已

知调节中性粒细胞功能及其寿命的靶点而进行抗炎药物筛

选的研究,

证实了斑马鱼在药物筛选上的有效性[7]

宋春雨

等[8]

采用创伤感染法构建斑马鱼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模型,

·228·田丽莉等:

斑马鱼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究了苦地胆内酯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斑马鱼的保护效果,

果显示一定剂量的苦地胆内酯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斑马鱼

具有保护效果。

杨丽玲等[9]

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甘草酸的

抗内毒素作用,

结果显示甘草酸对内毒素引起的幼鱼致命性

感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且幼鱼存活率与甘草酸的浓度正

相关。

1.2

血管生成药物筛选与抗/

促血管治疗

Fli1

是一个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的基因,

在血管内皮细

胞中均表达;

而Tg(Fli1-GFP)

转基因斑马鱼的基因组中插入

Fli1-GFP

重组基因序列,

在Fli1

启动子的调控下,

这段基因

中的绿色荧光蛋白GFP

就会表达,

在荧光显微镜下所有血管

的内皮细胞都发生荧光,

可以直接观察斑马鱼血管的生成情

况。

因此,Tg

转基因斑马鱼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抗/

促血管

新生的体内研究模型,

斑马鱼血管生成模型是目前兼具整体

和快速双重特性的药物筛选模型。

1.2.1

抗血管生成研究良性肿瘤血管生成稀少且生长缓

慢,

而大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

肿瘤的

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斑马鱼

模型适用于抗血管生成研究,White

等[10]

系统的剖析并阐述

了斑马鱼用于肿瘤模型研究在目前和今后的重要性。

王思锋等[11]

用斑马鱼模型研究西黄丸对血管生成的作

用,

结果显示西黄丸具有抑制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生成的

活性,

与肿瘤细胞模型的研究结论一致。

斑马鱼的胚胎可作

为整体动物模型应用于中药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评价。

锡强等[12]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香与人工牛黄是西黄丸中

具有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主要药味。

郑浩江等[13]

研究证明靛玉红具有抑制斑马鱼胚胎体节

间血管生成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阻断了VEGF/VEGFR2

号通路的某个环节。

在靛玉红母体结构改造中,

随着C-3'

肟化以及C-6

位溴原子的引入,

溶解性明显改善,

其抑制血

管生成活性也逐渐增强;

利用斑马鱼模型考察靛玉红及其衍

生物抑制血管生成活性及量效关系,

可为斑马鱼模型在新药

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4]

杨彬睿等[15]

发现甜橙黄酮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斑马

鱼胚胎体节间血管的生成,

下调血管新生相关基因hras,kdrl

和vegfaa

的表达;

可剂量依赖性抑制VEGF

诱导的HUVECs

增殖,

并诱导HUVECs

停滞于细胞周期G

0/G

1期。

赵洋等[16]

发现南蛇藤素及扁蒴藤素对斑马鱼胚胎体节

间血管生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

蛇藤素与扁蒴藤素比较,

具有相近的新生血管抑制作用。

似的研究也见于其他文献[17-18]

给药浓度与血管生成的抑制

作用一般是正相关。

陈锡强等[19]

利用斑马鱼模型对中药提取物进行血管生

成抑制活性检测,

从27

种提取物中发现了7

种(

川芎水提

物、

白芍乙酸乙酯提取物、

竹黄水提物、

鬼箭羽乙酸乙酯提取

物和水提物、

乳香水提取物、

大青叶乙酸乙酯提取物)

具有抑制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生成的作用,

这种作用与VEGFR2

表达有关。

类似的结果也见于其他文献[20-21]

反映了血管生

成中VEGFR2

的表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He

等[22-23]

对中药大黄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大黄主要蒽醌

衍生物活性及机制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大黄正己烷、

乙酸乙

酯、

正丁醇和水提取部位中乙酸乙酯部位抑制血管作用最强

(52%),

大黄素、

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具有明显的血管抑制作

用;

大黄酸抑制血管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下调胚胎的Ang-2/

Tie2mRNA

表达及抑制内皮细胞迁移。

Yeh

等[24]

研究发现当归挥发油中分离的正丁烯夫内酯

能显著抑制斑马鱼肠下静脉的生成,

且体外能抑制HUVEC

细胞周期的进程而引起细胞凋亡并激活P38

和ERK12

的信

号通路。

当归水提物主要表现为促进血管生成,

而当归的挥

发油却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药

双向调节的整体作用。

Zhong

等[25]

研究发现莪术挥发油中呋喃二烯抑制血管

生成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SU5416

近似。

亚杰等[26]

研究证明红景天甙可抑制肝癌细胞(W256,H22,

Hepa1-6)

的增殖,

并能有效抑制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生

成及抑制HUVEC

的生长及迁移,

且不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

中药活性成分的优越性可见一斑。

1.2.2

促血管生成研究Liu

等[27]

对中药地黄水粗提取物

不同溶剂萃取部位进行活性筛选,

并对活性部位主要化学

成分进行血管药效学研究,

结果显示活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

分为咖啡酸,

具有明显促血管生成作用。

田丽莉等[28]

研究

发现莪术醇能使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侧生出新的血管,

使

成鱼剪尾后血管再生加快;

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VEG-

FA

及VEGFR2

基因的表达。

李惠玲[29]

通过斑马鱼模型实

验,

初步证实了麝香保心丸有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从另

一个层面阐明了麝香保心丸作为一种冠心病治疗药物具有

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Hu

等[30]

研究发现黄芪多糖成分对

受损的血管新生功能具有较强的修复作用,

这一作用与上调

flk-1

和flt-1

的mRNA

表达有关。

张哲睿等[31]

选择正常健康

转基因斑马鱼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诱导血管损伤2

种模型,

分别用三七(

根)

总皂苷和三七花总

皂苷干预处理,

结果显示三七花总皂苷和三七(

根)

总皂苷均

有促血管新生和保护血管的效果,

且三七花总皂苷效果更为

明显。

1.3

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

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介于单细胞和整体哺乳动物之间,

可作为细胞实验和常规动物实验评价之间的桥梁;

斑马鱼体

积小而有完整骨骼,

可实现微量成分的在体微板形式的高效

评价。

Fleming

等[32]

用糖皮质激素诱导斑马鱼幼鱼骨矿化量

减少的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

可在微孔板中进行药物的在体

抗骨质疏松活性评价。

有研究采用斑马鱼模型证明甘草查

·3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