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Insight 

实现浙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 

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口文,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社会部 

今后20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没有 

变。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建设和改革 

的着力点正在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逐 

步拓展,梯度推进。今后20年,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从解 

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做起,从加快 

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人手,妥善处理好影响社会 

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化解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和转型过 

程中产生的新矛盾,实现社会有序运行、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 

经过2O年的努力,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达到以下基 

本目标:(1)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收入差 

距基本反映贡献大小并为各阶层群众所接受,建成全民社会保 

障体系并能保障困难群体过上有尊严、有发展机会的生活:(3) 

破除二元结构,城乡协调发展;(4)社会纵横流动渠道畅通,橄榄 

形社会结构基本形成;(5)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在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得到充分发 

挥;(6)公民维护合法权益、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策制定的途径 

畅通并规范化;(7)各级政府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县级政 

府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主体作用,公共服务标准 

体系建成;(8)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公共设施健全,辐射范 

围合理;(9)社会管理的制度法规体系比较完备,法制权威确立, 

社会诚信保障体系形成,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和社会风险预警机 

制健全;(1O)初步形成与现代型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型社会 

结构和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党政、市场和社会之间以及主要社会 

群体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关系。 

今后20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浙江省将在率先 

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率先建立现代经济体系,进入高收入阶 

段并走向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大大加强。同时人民 

14 群众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开始向发达国家看 

齐。如果收入、福利和财产差距扩大并且相互叠加的趋势得不到 

扭转,社保基金的积累跟不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适应不了老 

龄化的快速发展,就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同时,依 

靠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巨额土地财政来缓和社会矛盾已经难以 

为继。这都对社会建设特别是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 

务形成“倒逼”之势。但只要认识清醒,这也将成为推动社会建设 

摆脱滞后困境的强大动力。 

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推动管制型、发展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 

政府,政府的职能将更多地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 

能够逐步消除垄断和特权对资源配置的扭曲,纠正某些公共服 

务领域市场化过度的偏差。这都能改善创业创新条件,增加社会 

向上流动机会,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化解社会不满情绪,确保 

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但这些领域的改革都会带来利益 

格局的重大调整,需要统筹兼顾、周密设计、切实有效的社会政 

策和富有政治智慧的社会管理。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是浙江省完成工业化 

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口将继续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大规 

模迁徙,但中西部加快发展将减缓省外人口的流入速度并吸引 

部分人口回流。这就需要我们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能够引 

导人口布局与经济布局相适应,促使浙江省从人口流人大省向 人才流人大省转变,城市化从规模推进向质量推进转变。在此格 

局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人口向城镇集 

中又使公共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大增加。 

民主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 

化的全面进步使公民素质逐步提高,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参与 

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 

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日趋完善,民主参与渠道逐渐拓宽畅通,参 

与绩效逐步提高,社会组织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社会组织化程度 墨Insight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 

更新管理理念,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 

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依靠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明确 

指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建立巴黎公社式的以广泛的直 

接民主和社会自治为基础的新型国家。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把人 

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适应人 

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身发展、施展才华要求的迅速 

提高,把依法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利,忠实履行 

公民义务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指引、评价、检验一切社会管理活动的 

最高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对损 

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绝不姑息。不能把人民群众仅仅看成社会管 

理对象,不尊重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甚至借口加强管 

理侵犯公民合法权利。 

服务为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融人群众、团 

结群众、引导群众。不仅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旨,寓管理于服务,以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来取得人民群众对 

政府管理的支持,而且要善于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 

力,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从管制型政府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它们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发 

展环境。同时依法实施监督。重视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并不 

意味着党委政府在社会领域管的越多越好。政府主要应从事需 

要权威性和强制力的社会管理事项,不需要行使权力的公共服 

务职能尽可能通过委托或购买服务等途径,引导、鼓励和支持事 

业单位、社会组织、服务行业去承担,以免政府机构膨胀和行政 

成本过高。坚持公共需求导向,追求人民满意,恪尽监督之责,建 

设“效能政府”,反对绩效主义。 

公正至上。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活动中权利、利益分配关系的 

合理性。它要求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在社会成员之间对权利、 

权力、义务和责任进行合理配置,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 

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分配所得及自 

己与他人分配所得的差距与自己的条件及他人的条件相比感到 

均衡,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它要求扶助弱者,约束强者,以避免社会冲突和对抗,提升社 

会的整合程度,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如果社会失去公平正义, 

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就必然要求改变制度安排,建立新的秩序。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社会稳定有序、和谐 

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使各方 

16 面的社会关系融洽协调,人们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和谐稳定。 

诚信为要。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人们对他人 

特别是政府的行为能够作出可靠的预期,据此决定自己的行为。 

社会凝聚力的伦理基础是社会互信。权力不等于权威,社会管理 

的基础在于公权力的公信力。一些群体性事件和网上舆情危机 

中,谣言往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辟谣效果常常很差,这说 

明公信力的弱化必然导致执政能力的弱化,社会信任的缺失必 

然造成社会的疏离、涣散和失序。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致力于建立 

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要视诚信为生命,强化公信力建设,杜绝谎 

话,令行禁止,有法必依,对害群之马绝不姑息,严惩损害党和政 

府以及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行为,才能取信于民,并以自己的实际 

行动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用制度和舆论保障社会诚信。 

重在治本。社会管理重在治本,即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 

矛盾。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必须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有效 

措施加以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向群众作出令人信服的解 

释,取得谅解。解决社会问题要防止“抓小放大”,只解决容易发 

现和解决的“疥癣之疾”。有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尽管表现不那 

么明显,但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久拖不决会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大障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基本制度,属于“心腹之患”。尽管这 

样的问题往往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管理权限,还可能是 “冰冻三尺非一Et之寒”,但必须下大决心、化大力气加以解决。 

这是社会管理的难点,也应该成为加强、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的 

重点。解决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要靠社会政策。需要在全面系统分 

析的基础上,弄清问题所在和制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根据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兼顾效率和公平,兼顾 

各方利益,提出化解矛盾的总体思路、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尽 

可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和时刻表,这样可以增强人民群 

众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克服社会政策 

碎片化的倾向,加强顶层设计,避免情绪化的草率决策和仅仅为 

了平息部分群众情绪特别是网上情绪的临时应付型决策。 

贵在引领。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党委工作 

部门必须讲政治,超越对具体行政事务的管理,全面了解社会各 

方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高屋建瓴,把握方向,统筹兼顾,协调 

各方,搞好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和合理分工,整合管理资源,引 

导、推动和督促各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 

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各司其职。公民参与和维权的有序化都 

需要组织平台。要把社会组织作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 

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善于组织群众的看家本 

领,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掌握社会“再组织化”的 

主动权。对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要逐步做到在党和 

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民主协商解决,避免使党和政府卷入矛盾成 

为当事者。思想文化建设要突出价值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渗透在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