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大学生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大学生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
基本人权,教育能够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但我国
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而有着十几年受教育经历的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
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对教育公平问题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了解分析
大学生的想法,对进一步分析导致教育不公的原因及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公平;大学生;认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的话题,1986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
《九年义务教育法》,之后不断颁布出台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但教育
不公问题一直存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
育政策,在全国城乡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
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时常可以看到:贫困地区的孩
子上学困难、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无学可上。在
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择校热”愈演愈烈。在高校,
高额学费逐渐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失衡,发达地
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
程,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
(二)研究方法
此次我们调研小组在充分了解课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利用一切有利资源,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课题进行了
研究。我们不但在现实中有代表性地对大学城附近的大学生进行了纸质
问卷调查,还利用网络的及时方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而且丰富的
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的众多藏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
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
者,自身又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其对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
喻,本课题小组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深入探究我国教育不公问
题的原因,并找到一定的解决方法,为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可靠的理论基
础。
二、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一)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不公平。
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金、教室、教学设备等)和软件(教师队伍的结构及素质
的高低)两个方面。就总体而言,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城市远远超过农村。农村学
校的师资、设备、教育水平,还是六十年代初的城市教育水平。城镇和农村之间
适龄儿童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显,农村学生辍学、
流失率仍然较高。此外,由于身份和户籍限制,流动人口的子女受教育权问题凸现
出来,尤其是农民工的子女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影响这些孩子的
身心健康成长。
在2002年,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
农村却只获得23%。在城市,基本上没有教学危房,学生都能在宽敞的教室上课,有
的宽带直接接到课桌上,还有电教室、语音室和图书馆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较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使城市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享受到现代科学给
他们带来的物质文明,更能使他们从高素质的老师那儿获得更多的正确的科学文
化知识,这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铺垫了扎实的文化功底。
在农村,虽然教学硬件有所改善,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几乎没
有,有的边远山区,学生自带桌凳上学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校舍还
是土坯房。更重要的是农村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低于城市。由于教
师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造成相当多的教师不安心在农村任教,想
往城市学校里挤,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下降,有的老师甚至误
人子弟。
近年来,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
趋势,城市中学的高考录取率远远高于农村中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有所下降。

(二)区域教育之间不公平。
在全国各个行政区,从相对人口来说,高等教育机构高度集中在少数几
个城市,个别地级市甚至没有高等教育机构。而且在高等教育问题上,各省
市各自为政,各自规定出很多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统
一的高考制度已经由于各省、地区不同的分数线而变得不平等。拥有优势
教育资源的大城市却能比边远省份享有低得多的录取分数线。近年来出现
的“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各地招生分数差异太
大造成的。
(三)学校教育之间不公平。
在全国很多地区,政府将多数教育经费投到极少数升学率高的学校,其
他学校则弃之不问不管。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重点学校
在投资、贷款、师资、基建、招生等多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刺激了城市
居民对重点学校资源的过度需求,加剧了教育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于是巨额的“择校费”应运而生并且水涨船高,破坏了城市合理的教育
布局,进一步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教育不公平。
贫困农民,下岗失业者以及进城民工都属于弱势群体,相当多
的农村贫困儿童和下岗家庭儿童因承担不起巨额的高等教育费用,
而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的“边缘人”,他
们的子女受教育问题虽然得到政府的关注,但是解决的力度不大,
成效也很小。
三、大学生对教育公平的认识
(一)目前教育体制的好与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亡,涉
及到人才、科技和创新等诸多战略问题,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有
钱的人,希望教育改的更适应“所谓的精英些”;没钱的人,希望教育
改的更适宜大众些;而大多数生在贫困地区的人,他们仅仅只是希望自
己的孩子上大学。教育改革事业历时多年,出现了自主招生等可喜成果,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成,前些年,教育部把学生的素
质教育纳入教育培养的重点,这是中国人民希望看到的,它也是效仿了
欧美一些国家先进的教育模式,但是最终实行的效果不容乐观,在中国
现代的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强抓升学率,而所谓的素质教育
成了纸上谈兵,显得苍白而无力。我们无意于对中国目前教育体制进行
是非评论,只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替当代大学生发出他们的心声。
1.上学的价值难以正确认识
大多数进入大学的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接受了12年左右的学校教
育,12的寒窗苦读,到如今仍然在上学,而且有可能还要继续下去,那
么这些值得吗?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这是不值得的
或者表示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呀,十几年的辛苦,花费了那么
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在读书上面,而对于未来,却是迷茫、不肯定。
2.应试教育及课程专业设置不合理
从中国的教育体制来看,无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身影,应试教育忽
略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提倡题海战术,偏重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忽略了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样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
重视“好”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差”学生的培养,反映了应试教育的
极端功利性,也造成了部分“差生”荒废学业,流浪社会,成为了社会
不稳定的一大隐患。我想每一个大学生也都深深明白自己接受了十几年
的教育能带给自己什么,多数接受调查的学生表示,目前所接受的教育
模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如今的课本知识点不断增加,许多
本来是大学才学习的内容都增加到了中学的教科书里,导致现在的中国
学生学习压力特别大,但却不能真正学到实在的本领,以至于出现高分
低能的现象,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事实上,中国的教育没有根本
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如果长此下去,必然出现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错
位。
3.教育是面向全部人的
教育不是为了精英而设,也不是为了那些懦弱的人而为,教育是为
了面向全部人,让每一个通过自己努力的人,都有机会能和所有人站在
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不是去迎合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我国的高校招生制
度主要还是一种“大一统”的体制与模式,其中虽然有过各种各样的改
革,但这些改革的措施均属于局部的微调,没有脱离“大一统”的框架。
中国的国情比较复杂,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每年参加高考的适龄学生
人数相当庞大,采用这一体制便于宏观调控,省时省力,而且避免了在
操作环节中出现的舞弊现象。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
的。但是,如果从教育规律而言,这一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同样也是毋庸
讳言的。
(二)大学里的教育不公
1.大学招生中的地域歧视
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在北京的录取率,比在其他省市的录取率高得
多,这种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