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省科技情报所)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似乎已是一个嚼烂了的话题,但至今仍存在着科技成果
“供体”有效供给不足,“受体”有效需求不旺,“媒体”整体素质不高和连接
状态不佳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破解这一
难题亦须从多方入手,关键是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完善转化机制,提高服
务能力,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
化及产业化的主体。几点建议如下:
一、明确新形势下成果转化工作新的战略定位和加快机制创新,全面推进成
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的新发展
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强调,“要把科技资源优势发挥好,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
生产力的转化。向科技要产品、要产业、要生产力、要经济效益。”对依靠科技
进步与创新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对新形势下的科
技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省委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做出的新部署,切实把科研优势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支撑黑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产业,转化为实实在在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的大幅度提升,首先应进
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新的战略定位,因此有必要重新对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功能及其作用进行认真研究,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管
理主体职责,突出工作重点,体现政府意志,形成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
化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部署。其次是建立以科技产业化和经济社会效益为项目绩效
考核标准的项目管理新机制,把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作为检验科技工作成效的
主要标准,改变重立项、评奖,轻转化及产业化的倾向,从偏重鉴定验收向形成
产品、产业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转变。三是突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主
体地位。创新项目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和实施重大科技产
业化项目的新机制。四是加强前瞻性预测和发展需求研究,增强立项决策和项目
组织实施的科学性,提高项目实际应用价值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五是把政府
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市场对成果转化的导向作用,加快构建科技
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六是建立交流沟通和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有效动员和整合
全社会科技力量和资源的能力,实现部门、行业和地方的集成联动,形成科技成
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合力。
二、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提高科技计划对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活动的引领和组
织能力
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速度不快的原因之一,是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还没能找到与企业的有机结合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能形
成有效的联动机制。破解这一难题,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体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
果的有效转化。发挥政府行为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应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加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成果转化及产
业化的项目生成机制。在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安排上,除基础研究项目和战略性
储备技术项目外,科技开发及产业化类项目实行联合实施的新机制,即企业申报
的项目须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申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申报的项目须与
企业合作研发,并把所立项目能否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作为立项的重要评价标
准。同时,应把出产品、出产业、出生产力、出经济效益贯穿于科技计划项目管
理的全过程,突出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导向,提高科技计划对科技成果转化及
产业化的引领和组织能力。如芬兰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企业的项目必
须寻找大学或研究机构作为合作伙伴才能得到资助,而大学、研究所的项目也必
须有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才能得到支持。
三、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项行动(工
程)
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国内一
些省市相继启动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或工程,如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
化重大专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湖北省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
程、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
百亿增值工程等。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与做法,建议启动实施黑龙江省科技成果
转化及产业化专项行动(工程)。围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新兴产业和
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优化,以专项
行动(工程)为载体,每年筛选、凝炼5–10项创新性强、技术关联度高、产业
带动性大、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的科技成果作为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主攻方向,以局部的突破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及产业化能力的整体跃升,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
同时,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项行动(工程),每年有计划、有
重点的建设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合与互动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技
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四、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项资金
资金短缺是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国内一些兄弟省市
为缓解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并通过政府的引导性资金吸引和带动企
业、研发机构、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促进形
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相继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
金。如江苏省自2004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来,已累计为188个项目
注入了23.5亿元“助转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228.4亿元,对重大科技成果
转化为规模产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2006年,辽宁省投入1.25亿
元科技成果转化专款,重点用于:一是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或贷
款贴息;二是对科技成果所有者和转化实施者给予奖励。山东、陕西、宁夏、武
汉、长沙等省市也都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我省可参考和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调整和优化科技投入结构,设立“省科
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转化项目支持强度和重大项目经费
支持比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高科技成果
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对项目的支持,可采取拨款资助、有偿资助、贷款
贴息等方式。其中,拨款资助主要用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中试或产业化过
程中的研发工作;有偿资助主要用于能较快产生经济效益,并在项目实施后的一
定年限内能偿还资助资金的产业化开发项目;贷款贴息主要用于为形成较大产业
化规模效益而向银行大规模借贷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项资金项目的立
项,实行专家评审、中介机构评估与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决策相结合的机制。
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研究开发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紧密结

以省委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做出的新部署为契机,充分发挥政府行为
和市场机制在推进产学研联合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合作互动、
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机制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产业资源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知
识产权归属等多种形式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更多的研究开
发力量进入企业、进入产业竞争的前沿领域直接从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
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
发挥政府在项目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优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
合承担重大专项和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通过创新科技计划资源配置方式,
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战略联盟、技
术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联合由短期、单一的项目合作,向长期、全面的合作拓
展,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以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
加快建立并完善“企业出题,产学研联合创新与研发及成果转化”的项目组织实
施新机制,实现研究开发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六、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
系建设
适应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新要求,在全省层面上加强全社会科技
资源的整合,加快推进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
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
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为主力的专业化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运行规范化的
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活动提供更多的转化服务和有效支
撑。
加大对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传播力度,完善及时、便捷的科技成果信息供求
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主动推送服务。同时,加强国内外重大成果和进展的收集
整理、研究分析,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重要的科技进展和重大成
果动态,为科技工作决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