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合作研究

2011-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合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1年6月10日

作者简介:1󰀁黄󰀁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北京,100732。

2󰀁陈󰀁磊,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上市公司与商业银行危机预警理论与应用研究󰀁(BUPT2009RC1023)资助。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合作研究

黄󰀁薇1󰀁陈󰀁磊2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走出去,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遭遇的政治、经济以及金融问题,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近5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开始快速发展,在分析了对东盟投资的主要特

征基础上,研究指出投资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整体投资力度偏弱、投资布局不均、投

资层次偏低,融资渠道不畅,管理人才资源匮乏以及东道国政局不稳带来的政策风险等。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从金融扶持、政府功能以及发展思路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东盟󰀁投资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052(2011)05-0099-05

一、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特征

随着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CAFTA)等

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的启动,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发展迅速,除了2002和2005年,中国对东盟的年投

资增加都在2亿美元以上。然而,与欧洲、美国、日

本相比,即使加上香港,中国对东盟整体投资力度依

然偏弱。2008年中国大陆对东盟的投资总量约相当

于韩国的投资水平。

中国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

在发达地区,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额接近对东盟总投

资额的50%。中国对外投资第二梯队为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缅甸和越南,对这些国家

的投资启动于2004年前后。中国投资比重相对较少

的是老挝、文莱和菲律宾。在2010年1月1日后,

依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

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

坡六国间90%的产品将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

平均关税将从目前9󰀁8%降至0󰀁1%,而这六国对于

中国的平均关税则从12󰀁8%降至0󰀁6%。这一转变必

将推动和促进中国在东盟地区的贸易与投资进程。99《亚太经济》2011年第5期󰀁󰀁中国在东亚五国(BCLMV)的投资发展迅速,

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中。已经在部分国家或部分年

份超过日本和韩国的投资流量。如在对柬埔寨的直接

投资中,2002年至2007年,中国的资金流入数量均

大于日本和韩国。在东亚五国中,日本仅对文莱的投

资占有绝对优势。日本和韩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流量相持不下,均领先于中国。而对于老挝而言,除了个

别年份以外,三国投资基本相当。除了直接投资以

外,中国政府也以经济援助的形式,在农业、通讯、

基础设施等建设领域对缅甸、老挝等国展开投资。这

种投资形式,不仅获得了经济利益,同时也增强了国

与国之间的信任度,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图3󰀁流入BCLMV五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百万美元)

注:各国总外国直接投资参考左轴,分资金来源国投资参考右轴数据来源:东盟统计年鉴各期

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

国人民币汇率逐步向着更加灵活的方向演变,使得企

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增加了对汇率风险的考量,而人

民币币值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活动。韩国在

2005年以后加大了对东盟五国的投资,并于2005年

开始赶超日本位居首位,见图4。然而,2008年由美

国始发的金融动荡蔓延至亚洲国家,其中韩国所受影

响最大。过去两年中,韩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

2007年10月的高位,每美元兑换900韩元,一路贬

值至2009年2月的1534韩元兑1美元。这种剧烈的

汇率波动,严重影响了韩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

2008年开始韩国对外投资行为出现明显回调趋势。

而同期,日元则呈现相对强势。一方面由于日本稳定

的国际收支表现,其经常账户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资

本账户虽有赤字,但较之经常账户而言规模非常小。

另一方面,由于各国货币政策倾向宽松,全球套利活

动急剧减少,使得日元的卖盘急剧缩小,也促使日元

变得坚挺。日元的强势,也体现在对BCLMV的投资

上。尽管其国内经济依然萎靡,但近年的投资力度不

仅没有减少,

反而有所增加。图4󰀁中、日、韩对BCLMV的FDI(百亿美元)

数据来源:东盟统计年鉴各期(二)中国对东盟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金额较少,投资布局不均衡,投资层次

偏低。

2008年欧元区对东盟十国投资额为124󰀁45亿美

元,占当年东盟FDI总额的24󰀁7%,其次为东盟互

投(110󰀁7亿美元,18󰀁3%)、日本(76󰀁5亿美元,

12󰀁6%)和美国(33󰀁93亿美元,5󰀁6%),而中国

(含香港)对东盟投资仅为14󰀁97亿美元(3󰀁5%)。

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少数较发达的

东盟成员国。对于落后国家,信息资源相对有限,不

能为企业实体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但是如果发100《亚太经济》2011年第5期展战略需要将中国的低端制造链转移,理想的投资区

域应该主要为东盟的欠发达地区。目前,商贸服务业

的对外投资尚属起步阶段,投资链条主要集中在生产

端,对于东盟市场的后端销售以及服务业投资重视不

够。东盟成员国主要属于发展中国家,拥有与中国类

似的文化背景以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华人比例颇高,

从市场开发的角度而言,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加强

对东盟国家的市场开拓,有助于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

转移问题,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2.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配套金融服务业发展相

对滞后。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前期市场开发投入较

大,作为开拓东盟市场的主力,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

存在资金瓶颈、贷款立项困难等问题,限制了企业海

外发展的热情。目前能参与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服务的

金融机构主要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

国信用出口保险公司等,由于缺乏小型民营金融机构

的参与,灵活度和便利性相对较弱。而能在东盟地区

提供本地金融服务的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为中国银行,

但其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较发达的东盟地区,能够使

用人民币直接进行贸易结算的区域也主要在较发达的

东盟地区。截止2009年底,中银香港先后与中亚银

行(印尼)、中银曼谷分行、中银马尼拉分行、中银

雅加达分行、中银新加坡分行、马来西亚中国银行签

署协议,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中国在对东盟欠

发达地区的金融布局仍亟待增强。

3.缺乏有针对性的信息支持以及高素质的跨境

经营管理人才。

对投资目的国缺乏相应的调研平台,以帮助企业

及时掌握该国政治、经济、社会、风俗、民族特点、

宗教、消费习惯、法律、税收政策、同类企业情况等

方面的信息。另外,由于东盟各国均有各自的语言、

文化背景。培养合适的外派管理、技术人员并在当地

培养经营管理团队,也是企业在投资决策前面临的重

大难题。

4.对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合法权益的保障较为

薄弱。

目前,我国一般通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双边

条约、国际公约来保护海外投资,还没有制定专门关

于海外投资保险的成文法。尽管我国缔结了鼓励和保

护投资的双边条约,但由于缺乏对于投资保护相关法

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使得这些协定中关于海外投资保

护相关规定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1]如作为我国调整商业保险关系的基本法《保险法》中并没有针对海外

投资保险的特殊性做出相应规定。在国际公约与合作

方面,我国于1988年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多边投

资担保机构》(MultinationalInvestmentGuarantee

Agency,简称MIGA,隶属于世界银行),此后加入

了《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华盛

顿公约》)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协议》。但这些协议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仍存

在一定距离。这种法律上的真空直接制约了中国企业

的海外投资热情。

5.东盟国家政治环境稳定性较弱以及政策持续

性较差。

部分东盟国家国内政治环境并不十分稳固,如缅

甸国内军人、民盟和少数民族斗争,泰国红衫军示威

者与政府之间矛盾持续恶化,印尼反恐形势严峻,菲

律宾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频繁冲突等。政治的

不稳定随即也会带来政策的不稳定,如泰国2005年

至今由于政局动荡,政府的经济政策变动频繁,对外

商投资具有较大影响。政治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了

当地经济发展,也打击了企业的投资信心。

二、中国与东盟在投资领域合作的战略意义

1󰀁󰀁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平衡

1991年起,中国正式成为东盟󰀁磋商伙伴󰀁,随

着《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

作框架协议》、《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战略

行动框架》、《清迈多边倡议》等一系列合作条约和框

架出台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直接投资合作,将

成为继贸易、货币多边合作之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德国、日本等贸易大国在其经济起飞阶段,也都经历

了以贸易为主的商品输出、转向贸易与投资相结合、

再过渡到以投资带动贸易的发展轨道。通过对外投资

等资本输出方式,解决了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2󰀁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比

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内部而言,工业

结构升级缓慢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程。中国

制造业工业体系完整,基础技术水平领先于一般发展

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发挥资源互补、带动传统产业

向国外转移、促进新兴产业成长、透过产业关联与辐

射传导机制为母国带来海外投资收益。在经济全球化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大发展趋势下,只有通过优化

本国产业结构,提升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才能101《亚太经济》2011年第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