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水稻生产用工矛盾十分突出,各地农民群众都热切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十年”原始的水稻生产方式。机插秧是用插秧机高效插秧代替原始手插的高产栽培技术,彻底解除了繁重的人工插秧。机插作为水稻高效栽培发展方向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日、韩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规划明确指出在我国水稻优势产区进行以育插秧机械化着力点,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省政府已经把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列为2012年主要推广技术重点推广。
一、我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现状 我省自2004年开始在各地广泛开展机械插秧示范,尤其是2006年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推广任务以来,通过引进外地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已形成盘育、双膜和棚育等比较有特色的育秧办法,使机械化插秧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全省今年新增插秧机3550台,全省插秧机保有量达6700台,完成机插秧面积311万亩,同比增长53.2%。因此,农业部对我省育插秧机械化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被农业部推选作了典型发言。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是有差距的,到2011年底我省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仅5%,与全国25%(黑龙江省为75%,江苏省50%)差距甚远,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综合经验与教训,制约我省机械化插秧水平的瓶颈主要一是规范育秧技术尚未过关,难育出壮秧,二是机具配臵相对湖南欠合理,难实行“增密”栽培,三是机手操作欠熟练,常有插得太深僵苗,或浮苗、缺蔸断行等,这也难免使广大农民的使用机械插秧在热切中慢慢失望。因此,我们必须与农技、科研和厂方合作研究培育机插秧壮秧技术、适宜机型应用于生产,还强化培训机手,提高操作水平,进行规范化标准操作,把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迅速向全省推广普及。
二、机械化插秧机具特点与技术优势 (一)新一代插秧机特点 1、能规范栽培 可对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标可以量化调节,机手可根据所插基本苗对每亩所插蔸数及每蔸株数进行调节。根据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厘米,也有个别机型是24厘米。株距有多档或无级调整,达到每亩1~2万蔸的密度,充分满足农艺技术要求。
2、效率高且稳定 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增效。有良好的液压仿形系统,田间作业稳定。
3、灵活适用 插秧机机电一体化程度高,充分保证了机具的可靠性、适应性和操作灵活性。
插秧机通常按操作方式和插秧速度进行分类。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目前,步行式插秧机均为普通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有普通插秧机,也有高速插秧机。
(二)机插秧优势 1、高产稳产 根据我省2008-2010年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对比实验结果,机插秧比洗插秧相比平均亩增40kg。机插秧能够实现高产稳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优势:一是宽行密株,有利于增大边行优势、中后期阳光分布和成穗率提高;二是带土和立苗移栽,秧苗入泥浅,能早生快发,有利于增多有效穗;三是规格插秧,有利于农事操作,也减少了杂草滋生。
2、作业效率高 一般手扶式插秧机每天栽插面积15~20亩,乘座式40~50亩,远远高于人工栽插效率。并且机械水田作业稳定性好、易操作,有利于抢季节保进度,省工节本增效。这样,社会效益也明显,以机械插秧代替人工,大大减轻了栽插劳动强度,调运了农民种稻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有助标准化农业发展 以插秧机为载体,机手或者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供秧、统一机插等社会化服务形式,促进了水稻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同时开辟了农村新职业,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
三、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要点 机插秧育苗是机插秧成功与高产的关键,机插秧播种密度大,秧苗个体空间有限,壮秧难,标准要求高。只能按照生产要求,不失时机的培育足够壮秧。
(一)机插秧壮秧标准 1、个体标准 机插秧壮苗指标是:秧龄15~20天,叶龄3.5~3.8叶,苗高12~17公分,单株绿叶2.5叶、白根数10条以上,秧苗生长整齐健壮,青秀无病。
2、群体标准 插秧机秧块标准为58㎝×28㎝×2㎝,秧块整体放入秧箱内,不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盘育秧的填满盘即可,双膜育秧的在起秧时通过规格切块来保证,秧块厚度2~2.5厘米,铺土时通过机械或人工来控制。床土过薄或过厚会造成秧爪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杂交稻每cm2成苗1~2株,常规稻1.5~3株,均匀整齐。根系发达,秧苗块盘根好,提起不散,因此,在育秧期要注重根系的培育。
(二)育秧方式 机插秧育秧方式有四种,即双膜泥浆育秧、软盘营养泥育秧、大棚育秧和铲秧育秧,目前我省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双膜泥浆、软盘营养泥和硬盘(大棚)育秧等三种。
1、软盘营养泥育秧 是我省最普及的育秧方式,用专用软盘(58×28×2.5㎝)上铺放2~2.5㎝厚的营养泥浆澄实后直接播种、覆膜保温的育苗方式。其秧块标准,成秧率和利用率高。 2、双膜泥浆育秧 指在秧板上铺有孔地膜代替秧盘,再铺放2-2.5㎝泥浆澄实后播种后覆膜保温保湿的育苗方式。其特点投资少,成本低,操作管理方便,节本简单。目前主要是我省湘南一带用的较多。
3、大棚硬盘育秧 在硬盘内铺放2~2.5㎝厚的营养土或基质,播种后移至秧田覆膜或采用大棚进行保温的育秧方式。主要是用在城郊等经济发达地点及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它既可以铺放在田间秧板上,也能铺放在场院等平地上。
(三)备足搭配好品种 双季稻区必须充分考虑晚稻安全齐穗、避开寒露风和不老秧等合理搭配机插秧早晚稻品种,建议早稻特早—晚稻迟熟,早稻中熟—晚稻中熟。每亩大田用种优质杂交早稻2.5kg,中、晚稻2~2.5kg。常规稻5~6kg。双膜育秧的由于要切边用种量稍大,大户则合理分批播种,确保适龄移栽。
(四)适时播种 机插秧播种密度高,秧苗根系集中在厚度仅为2~2.5㎝的薄土层中,掌握不超秧龄十分重要。机插秧对播种期安排较为严格,要求我们坚持适期播种,根据大田茬口、大田耕整、沉实时间,按照秧龄15~18天推算播种期,晚稻必须按照品种安全齐穗期倒推,并兼顾早稻成熟情况合理安排播种期,“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如果面积大要根据插秧进度,适时播种和收获前茬作物。 (五)播前准备 1、营养土(泥)准备 ⑴取土,取土要求严格,选择经过筛的菜园土、耕作熟化旱土、或经秋耕冬翻的稻田土细土等,不能选用近期使用过含除草剂的田土。时间是在先年冬天进行,每亩大田须准备床土120kg。⑵调制培肥,建议用壮秧营养剂培肥法。在细土过筛后,每100kg细土(也就是1亩大田)拌1袋(0.8~1.6斤)壮秧营养剂(含多种微量元素、消毒剂及活性物质),拌匀即可,可以起到培肥、调酸、助壮的作用,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安全和快捷。营养土另有成品育秧基质,向生产厂家购买直接使用。
2、备秧田 选土壤粘性好、肥沃、排灌方便、无石砾杂草、形状规格、运秧比较方便、便于管理的大田作为秧田,机械化播种的要通电。秧苗与大田比例为1:70-80为宜,每亩大田需4~6m2秧厢面积。在做秧厢前一周用旋耕机旋耕,每亩施复合肥30kg,浸泡2天后再打一遍耙平澄浆2天让其自然落干再按厢宽1.7米、沟宽0.3~0.4米做厢,并精整厢面。对双膜软盘泥浆育秧的秧沟泥根据秧田肥力可适放少量壮秧剂,每亩秧田5kg(10包),人工搅拌耙烂后备用。
3、备盘备物 (1)软盘育秧:每亩大田25-32张,常规稻32张,杂交稻25~28张,宽2米农膜4-5米,其它材料如竹弓、泥抹子、桶子等。
(2))。双膜育秧:每亩大田准备1.5米宽地膜和2米宽盖膜各4米,打孔器、桶、秧刀架和秧刀各1个, 4m×1.2m×2㎝的木质框架,木制泥抹子(70×20×1.5㎝)2个,拉绳2根,长2.2米竹弓若干(按每间隔0.8米计数)。
(3)硬盘大棚育秧:每亩大田秧盘常规稻32张,杂交稻25-28张,水稻播种流水线,根据经济条件选用大棚保温。
4、备壮芽 常规稻种子浸种前晒种1~2天,杂交稻种子摊晾通气;坚持消毒浸种,保温催芽。使芽子达到“齐、快、匀、壮”,即2~3天发芽率90%,均匀整齐。手播芽谷要求根长达谷粒长度的1/3,芽长为1/5-1/4。采用机械播种的种子90%破胸露白即可。
(六)精细播种 1、软盘营养泥育秧 ⑴摆盘:将软盘横排成2行,紧密整齐摆放,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全,忌有水放盘。⑵填营养泥:播种前1-2天将秧田厢沟捣成泥浆,按每亩大田所需壮秧剂与泥浆充分混合,再将营养泥灌满秧盘并刮平,泥厚以2~2.5㎝为宜。⑶均匀播种,在澄实刮平后秧盘按每盘播种常规稻120~150克,杂交稻100~120克。⑷拱棚盖膜。
2、双膜泥浆育秧 ⑴底膜打孔:在秧板上铺放好用打孔器打好孔(孔距2×2㎝,孔径0.3㎝)的底膜,(孔径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大量秧根穿孔下扎,增加起秧难度,甚至不能形成秧块。)拉好绳子平放框架。⑵去杂除草:清除杂草、石块或杂质,将壮秧剂均匀撒入泥沟中(每亩秧田使用壮秧剂5kg左右)再把沟泥放入木框中,用泥烫子沿木框边缘反复抹平,同时开好秧沟。⑶均匀播种:分厢过秤均匀播种,每平方米播芽谷常规稻960~1100克,杂交稻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