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城市旧城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问题
【摘 要】在今后的半个世纪里,我国老龄人口将会经历一个
飞速增长的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将会先于其他地区面
对老龄化问题,而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老人现阶段都居住在社区中,
特别是中小型城市中更是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现象。因此本
文以在城市居住社区中如何为“空巢老人”提供适合的居住建筑和
生活环境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一直是中
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关心当下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条件
是一件全社会都应该做的事情。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
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届时,中国将成
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老龄化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造
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体现在与其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当中。
1 中国目前“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以及其居住环境特点
1.1 “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
中国素来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指的是,让年轻人在
父母还健在的情况下,不要出门远行或者客居他乡。但是,在现如
今,年轻人为了谋求自己的发展和事业理想,已经不再能够留在家
乡,守候在老人的身边,因此,“空巢”老人现象随即产生。
“空巢”现象大多发生在中国的二线城市以及二线以下的城市,
而且城市大多位于中部以及中西部地区,因为这些城市往往存在经
济欠发达、新型产业不足、教育资源不足、对劳动力需求较少等原
因,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难以在当地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以
及年轻人得不到充足的就业岗位,因此选择向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
地区流动。这就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失调,年轻人外出
求学或者工作,老年人被留下下来。
1.2 “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方式的特点
在心理方面,“空巢”老年人相对而言在心理上是比较孤独的,
由于长期和子女分开,产生思念子女的心情,在心理上出现失落感,
神情恍惚,生活缺少了目的性。因此,导致他们的情绪萎靡,缺少
交流,对社交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外出次数减少。
在生理方面,首先是老人的视力退化、生理适应能力降低,一
些老年人还患有青光眼、白内障之类的眼病,因此他们对环境中光
线的要求比其他年龄层的来说要高。其次是听力衰退,老年人一般
对高频声音感知较差,因此他们在与人交流中经常以靠近谈话人的
方式来弥补听力衰退的不足。并且,老年人的身体灵活性以及体力
已经远远不如年轻人,因此在一些室内外空间和构造方式上都要特
别设计,比如,道路以及人车混行的道路;楼梯踏面、体面尺寸、
坡道铺地、室内家具尺寸、卫生间位置等。
1.3 目前国内老年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房地产开发模式新建的郊区大型养老社区,也存
在很多问题,例如配套较差、环境较为封闭、人口构成单一、与老
人原有生活割裂、不方便子女照顾等等。甚至一些项目完全是挂羊
头卖狗肉,以“养老”为卖点,目的是换取政府在政策、土地、税
收等方面的支持,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其品质、服务和社区氛
围往往与养老社区并无多大关系。
随着国民经济以及城市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
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原来几代人挤在
一个狭小居住空间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在一些旧居住区,随着购
置新房,家庭中的年青一代逐步搬出,而老人由于多种原因,往往
还留守在原来的社区中,实际很多旧居住区从人口年龄构成上已经
变成了“空巢社区”。
根据本人对长沙市区老年区的走访和调查,房龄超过30年的旧
小区,多数缺乏电梯,很多居住在较高楼层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
甚至几个月都不下楼。但是装一部电梯通常需要15万元~16万元,
安装后还需要日常运营费、更新大修费。这些费用无处解决,从而
导致一种现象,很多旧居住区的“适老改造”,往往只能无奈地避
开这些难点,仅停留在小区的公共绿化、老人休闲活动设施、建筑
入口的无障碍坡道建设上。
2 分析我国老年社区和国外老年社区的区别和差距
由于养老意识的差异,致使国内、外在老年住宅方面形成了各
自不同的运营模式。以美国为例,他们的老年公寓是收费的,老年
人只需缴纳个人收入的1/4—1/3,如果不够1000美元,剩余部分
则有政府进行补贴。国内老年公寓收费的,一般为固定的收费标准。
国外老年公寓服务管理人员很少,通常只有 3-4人,主要依靠老年
人自治、自理和社会义工,通常来老年公寓免费提供服务的志愿者
很多,有时由于报名的人太多,都安排不过来。而国内的老年居住
社区,一般为旧城区中低层收入者的私人住宅,或者是由一个大型
公司收购后,租赁给需要的老年人。一般情况下,会有年轻人一起
居住,并且缺少必要的社区服务管理人员。
国外的老年公寓大都会选择在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的地
方,这样方便老年人与家里团聚、方便老人购物、休闲、锻炼、娱
乐等。国内的老年公寓建设比较随机,政府无统一的城市规划,大
多建设老年公寓的项目多是在城市的远郊,整体的环境狠优美,但
市政配套设施比较落后,尤其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
3 改善“空巢”老年居住环境问题的探索
探索模式1 集中老年社区模式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社区老人养老模
式,采用酒店式的管理模式,将老人集中起来,然后安排固定的专
业工作人员照看。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让这些老人有一个集体的
生活,让他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接触,避免老人产生孤独感。另
一方面,集中照看可以降低看护老人的成本,也可以请到很专业的
护理人员,让有限的护理人员能够照看到更多的老人。并且,集中
式的老人社区,由于老人的人数众多,可以建设高质量的医疗机构
和公共保健设施,提高这些设施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集中模
式的医疗设施和机构都可以设置在集合社区的底层或者旁边,这样
就可以让“空巢老人”在发病的情况下,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治疗。
探索模式2 独立电子化自助老年住宅模式
目前世界上得的电子智能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且越来越多
的被用于建筑设计当中,日本和中国一样同属亚洲国家,在一些生
活习惯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但由于日本的人工费用很贵,雇人看护
老人的方式变得非常昂贵,因此日本老年人住宅的电子智能化程度
很高,这特别体现在老龄人住宅和为老龄人提供的公用设施上,使
得老龄人能够在生活中充分实现自助和自理。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空巢”老人的现
象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作为从事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人员来说,
无论是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还是自主思考符合国内状况的解决方
案,都要从实际出发,分析对象现实状况,充分利用周围的地理、
人文环境,来改善“空巢”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状况,相信解决类问
题也将成为未来人居环境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建设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版社, 1999
[2]姜苑《国外老年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5
[4]孟厚《无璋碍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