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疹临床辨治六法浅谈

湿疹临床辨治六法浅谈

浙江中医杂志2013年2月第48卷第2期 

【证治研讨】 

湿疹临床辨治六法浅谈 

王金锋 

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 浙江绍兴312000 

关键词 湿疹辨证论治 医案 

笔者曾师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明主任医师,并有 

幸跟随名老中医陆德铭教授和孙世道教授抄方学习, 

深得恩师的教诲及陆老和孙老的指点,对于湿疹的治 

疗,略有所悟。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 

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 

痒,易反复发作为特征。根据部位不同,中医有“浸 

淫疮”、“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等描述,认 

为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论治以祛风、利 

湿、清热为主线。笔者认为,除上述之治法外,通过 

辨证,在祛风、利湿、清热的同时,再结合养血润 

燥、重镇、搜风,常能收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1清热利湿法 心主血脉,属火,心经有热,营血沸腾,燔灼肌 

肤;热盛生风,风盛故痒。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解释:“诸痛痒 

疮者属心火,盖火之为物,能消烁万物,残败百端故 

也。”隋代《诸病源侯论・浸淫疮侯》:“浸淫疮,是 

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善 

流窜,蕴久易化热。湿热相搏,流于肌表,浸淫、蚀 

腐皮肤而发浸淫疮。其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苦咽 

干,大便干结,小便短热,肌肤红斑,丘疹,丘疱 

疹,灼热感,甚则糜烂淋漓,滋痂成片,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湿热去则皮疹消 

退,瘙痒亦止。犀角地黄汤合革薜渗湿汤主之。 

病例1 患者李某,男,60岁。因双下肢皮疹伴 

瘙痒3天,于2010年7月20日我院就诊。患者3天 前无明显诱因而双下肢发疹,伴瘙痒,挠抓后皮疹加 

重。患者诉双下肢沉胀,瘙痒,口粘腻,腹满不欲 食,大便不爽,小便黄短。专科检查:双下肢潮红、 

水肿,大量渗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诊断急性 

湿疹,辨证属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健脾祛湿,方选 

革薜渗湿汤加减:革薜15g,薏苡仁30g,丹皮、泽 

泻、通草、黄柏各12g,川牛膝6g,苍术、茯苓、佩 

兰各9g。水煎服,每日1剂,日二服。嘱患者药渣三 煎后外湿敷。3日后,患者来复诊,双下肢水肿基本 

消退,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腻,脉濡缓。上 方减丹皮、泽泻,加白术12g,再服3日痊愈。 

按:急性湿疹多由湿热所致,其发病急,兼之南 方多湿热,脾主四肢外合肌肉,湿热最易侵袭肌肤, 

进而困脾,脾失健运,致使湿浊内生;湿为阴邪,其 

性下趋。内外湿热相合,侵蚀肌肤,下注于下肢,故 

见患者小腿肿胀,瘙痒,挠抓后皮肤溃破,浊液外 渗,淋漓不止。此时,治当健脾清热利湿。方中薏苡 

仁、萆藓、丹皮、黄柏、茯苓清热健脾利湿,同时, 

合以泽泻、通草通利小便。古人言:“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患者病发夏暑之季,再配以佩兰、苍术, 

芳香化湿以去秽浊之气。诸药相合,共奏健脾清热利 

湿之功,湿热既祛,则病亦止。 2健脾祛湿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湿肿满,皆属于 脾。”脾主肌肉四肢,运化水湿,脾气健旺,水液正 

常吸收、转输和布散,不会在体内停滞生成痰、饮等 

病理产物。若外感湿邪,或过食腥臊生冷,致使脾失 

健运,水湿停聚,流于肌表,浸淫、蚀腐皮肤而发疹 

作痒。因此,其临床表现皮疹淡红或潮红,丘疹,瘙 

痒,糜烂渗出,常伴有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利, 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祛湿。除湿胃苓汤 

主之。 病例2患者张某,男,15岁。因周身发疹伴瘙 

痒3周,于2011年5月9日来我科门诊求治。患者3 

周来周身发疹,伴瘙痒,曾被外院诊断为湿疹,予口 

服非索非那定片及外用艾洛松治疗,病情稍有缓解。 

患者平素喜食鱼肉及生冷之物,就诊之时,周身瘙 

痒,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不适,大便稀薄,小便清。 

专科检查:周身泛发淡红斑,斑丘疹,抓痕,散在糜 

烂渗出,滋痂。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诊断为湿, 疹,辨证为脾虚湿蕴证。治以健脾祛湿止痒,除湿胃 

苓汤加减:米仁30g,炒白术、茯苓、苍术、地肤子、

 革薜各12g,白扁豆、防风、陈皮、厚朴、枳壳、山 楂各9g,甘草6g。水煎口服并外湿敷,嘱患者饮食 清淡,忌食生冷油腻。5日后复诊,自诉瘙痒减轻, 

皮疹渐消,食欲渐增,大便成形,未见其他不适。予 上方去山楂,加白鲜皮、苦参各12g,再服5日,患 

者皮疹基本消退,无明显瘙痒,胃纳可,二便调。再 予上方加减调理1周,并嘱患者平素注意饮食,勿过 

食生冷。随访1月,未见病情反复。 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患者平素喜食生冷 及鱼肉,致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湿困脾,则食 

欲不振,食后腹胀不适,大便稀薄;流于肌表,浸 

淫、蚀腐皮肤,则发疹作痒。治疗当以健脾祛湿止 痒。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米仁、炒苍术、白术、茯 

苓、白扁豆健脾祛湿,山楂健脾且善消肉食,革薜、 

地肤子利湿止痒,防风祛风止痒,陈皮、厚朴行气化 湿,枳壳宽中理气。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祛湿止痒之 

功。脾健湿除,病症当自消矣。 

3祛风止痒法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动不居、升 发、向上、向外。《内经》有云:“风邪客于肌中,则 

肌虚,真气发散,又挟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 

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凡风邪客于肌肤,可致 使营卫不和而作痒。风邪常与湿、热相兼,因此在治 

疗湿疹时,在清热、祛湿的同时,当兼祛风,风祛则 

痒止。 病例3患者唐某,男,5O岁。周身发疹伴瘙痒 

10余天,于2011年8月22日来我科门诊求治。患者 1O天前食辛辣饮酒后,周身发疹,伴剧烈瘙痒,外院 

曾诊断其为“过敏性皮炎”,予地塞米松(1Omg)及 

氯雷他啶片治疗5天,皮疹逐渐消退,瘙痒减轻,停 

药2天后,病情反复,再口服氯雷他啶片及酮替芬 片,效果不佳。检查:周身泛发红斑、斑丘疹,见抓 

痕,糜烂、渗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诊断 为急性湿疹。辨证为风热湿蕴证。治以清热除湿、疏 

风止痒。消风散加减。处方:薏苡仁、石膏、灵磁石 各30g,生地、知母、黄芩、地肤子、苦参、白鲜皮、 

黄柏各15g,荆芥、防风、苍术各12g,净蝉衣9g, 

甘草6g。上方前两煎口服,第三煎外洗并湿敷糜烂渗 

出处。患者3日后复诊,诉症状缓解,瘙痒减轻,大 

便通畅,夜可入眠。于上方加赤芍、丹皮各15g,再 

予口服1周,皮疹大部分消退,无明显瘙痒,纳可, 

二便调。于上方去石膏、灵磁石、净蝉衣,加茯苓、 

白术各12g,调理1周,基本痊愈。随访1月,未见 

病情反复。 浙江中医杂志2013年2月第48卷第2期 

按:患者食辛辣饮酒,致使湿热内蕴;“风为百 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向外,风、湿、热相兼为 患,风引湿、热之邪外发腠理,浸淫肌肤,故患者周 

身红斑,斑丘疹,糜烂渗液,大便黏腻不爽,小便 

黄。《外科大成》:“凡风热客于皮肤,做痒起粟者, 

治以疏风。”消风散加减。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 地、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薏苡仁、地肤子、苦参、 

白鲜皮、苍术、黄芩、黄柏除湿止痒,荆芥、防风、 

净蝉衣疏风止痒,再辅以灵磁石重镇止痒。诸药相 合,风散湿热除,何患瘙痒不止!后期再加白术、茯 

苓健脾利湿,以防湿浊内生,病情反复。 4养血润燥法 “风盛则燥,风动则痒”。湿疹患者,或迁延日 

久,湿浊内蕴,化热伤津;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 

源,血虚生风化燥;或年老津血亏虚,均可致使皮肤 失其润泽而作痒。临床表现除瘙痒外,皮肤粗糙、变 

厚、干燥、脱屑。对此应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李中梓《医宗必读》言: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 

灭。”宜当归饮子或四物汤合消风散主之。 

病例4 患者周某,男,38岁。周身反复发疹伴 

瘙痒5年,于2011年10月18日来我科门诊求治。患 

者就诊之时,诉周身瘙痒,食欲尚可,大便干燥,小便 黄。专科检查:周身泛发红斑、丘疹,部分皮损粗糙肥 

厚、似苔藓样,见抓痕,结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细。诊断为慢性湿疹。辨证为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润 

燥、清热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处方:生地黄 

30g,丹皮、丹参、黄芩、地肤子各15g,当归、赤芍、 白芍、白蒺藜、防风、徐长卿、苍术各12g,甘草9g。 

5日后,患者来复诊,诉瘙痒明显减轻,胃纳可,二便 

调。上方加白鲜皮、苦参各15g,再服1周,病情明显 好转,未见新发皮疹。于上方随证加减治疗1月余,基 

本痊愈。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风盛则燥,风动则痒”。患者慢性湿疹,迁延 日久,湿浊内蕴,化热伤津;津亏血燥,生风作痒。故 

可见患者周身泛发红斑或淡暗红斑,丘疹,皮损粗糙肥 厚,似苔藓样,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 

脉弦细。《外科大成》:“血虚作痒者……当润燥。”此时 

当治以养血润燥、清热祛风止痒。生地黄、当归、白芍 养血润燥,黄芩、地肤子、白蒺藜、防风、徐长卿清热 

祛风止痒,苍术、白鲜皮、苦参祛湿止痒,湿热病久当 有瘀血,加丹皮、丹参、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诸药相 

合,共奏养血润燥、清热祛风止痒之功。 

5重镇止痒法 

痒易扰神,致使患者烦躁不安、夜不能寐。而且 浙江中医杂志2013年2月第48卷第2期 

瘙痒严重时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较大。情绪紧张 

使大脑皮质功能混乱,促发神经内分泌失调,体内某 些物质如儿茶酚胺、乙酰胆碱、组胺被释放,作用于 

皮肤弓I起瘙痒,剧烈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和睡眠,又使患者容易产生负性情绪。重镇可以安 神,可以平肝潜阳熄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 

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合神,肝藏魂。神魂 

得安,邪风亦平,何患痒不止?因此,对于顽固性湿 疹,瘙痒剧烈者,在疏风、养血、润燥、清热等基础 

上,可加一些矿物类药如灵磁石、代赭石、珍珠母, 

重镇以安神,往往收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病例5 患者朱某,男,45岁。因周身发疹伴剧 

烈瘙痒1O余年,于2010年9月6日来我科门诊求治。 

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周身发疹瘙痒,被外院诊断为 湿疹,曾予氯雷他啶片、西替利嗪片或依巴斯汀片,。 

外用艾洛松或复方康纳乐霜等药治疗,症状尚能相应 

缓解,停药后,病情反复。患者就诊之时,烦躁不 

安。问之口干,纳可,大便干,小便短,自觉瘙痒剧 烈,夜不能寐,白日工作之时,心亦烦躁。专科检 

查:见周身淡红或暗红斑、丘疹,皮肤粗糙肥厚,苔 

藓样,抓痕,结痂;舌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慢 性湿疹。辨证为阴虚血燥证。治以滋阴润燥,养血祛 

风,合以重镇止痒。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处方:白 芍药、当归、自蒺藜、防风、苍术各12g,北沙参、 

石斛、地肤子、苦参15克,灵磁石、生地、珍珠母、 

代赭石各30g,小胡麻9g,甘草6g。1周后,患者复 

诊,面无烦忧,诉瘙痒明显减轻,睡眠改善,大便调 畅。再拟前法,上方加黄芪30g,生地改为熟地15g, 

加白术12g、砂仁6g。再服2周,患者瘙痒明显减 

轻,面有喜色,未见其它不适。再按原法随症加减, 

治疗1个月,患者已无瘙痒,基本痊愈。再予当归饮 子加沙参、石斛、玉竹调理之,嘱患者平素饮食清 淡,忌辛辣腥臊之品,回访2月,病情未有反复。 按:患者病情日久,迁延不愈,湿浊内蕴,化燥 

伤津,致使津血亏虚,肌肤失养;血虚易化燥生风, 

风胜则痒。此时治疗,当以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方 选四物汤合消风散加减。《外科正宗・疥疮》:“消风散 

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疹痒不绝。”《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 

之以味。”因此,在予白蒺藜、防风、苦参、地肤子 

祛风止痒的同时,予当归、生地黄、白芍药、熟地黄 

等厚味之品以养血润燥,沙参、石斛、玉竹以滋阴生 

津。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 资化源,使气旺而血生。患者瘙痒剧烈,扰动心神, 

辅以灵磁石、珍珠母、代赭石重镇安神,且可平肝熄 风以止痒。补血养阴之品多滋腻碍脾胃,需加稍许白 

术、砂仁、茯苓等健脾养胃之药。 

6搜风止痒法 慢性湿疹迁延日久,风伏经络,常用祛风药要么 

不能达至病所,要么力不能及,患者瘙痒不止,而虫 

类药物具有搜风通络之功效。因此,在瘙痒难止之 时,加入虫类药物可以通络搜风止痒。蛇性走窜,善 

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 

毛。如乌梢蛇甘咸而温,专人肝经,有祛风攻毒之 

功,且能引药直达病所。全蝎善走散,入肝经,走而 不守,能熄内外表里之风,亦能引诸风药人达病所。 

但虫类药物作为异型蛋白,本身也是一种致敏原,因 此,应用时一定要小剂量、个体化。 

病例6患者毛某,女,51岁。因周身发疹伴剧 

烈瘙痒3年,于2010年10月12日来我科门诊求治。 

患者3年来周身反复发疹,伴剧烈瘙痒,曾多次于外 

院诊断为湿疹,予氯雷他啶片、西替利嗪片或酮替芬 片,外用艾洛松或卤米松,或相应中药等治疗,病情 

反反复复。患者就诊之时,诉瘙痒明显,夜寐欠佳, 

纳可,二便调。专科检查:周身泛发红斑、丘疹,皮 肤粗糙,抓痕,结痂;舌红、苔薄,脉细缓。诊断为 

慢性湿疹。辨证为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润燥,合以 

搜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处方:熟地黄、当归、白 

芍、制首乌、地肤子各15g,川芎、白蒺藜、防风、 白术各12g,炙甘草9g,灵磁石、珍珠母、黄芪各 

30g。5日后,患者复诊,诉症状缓解,瘙痒稍缓解。 

上方加乌梢蛇9g,蝉蜕6g。再服1周,患者瘙痒明 

显减轻,且未见其它不适。接原法随症加减,治疗1 月,患者皮疹消退,基本无瘙痒。遂于上方去灵磁 

石、珍珠母、乌梢蛇、蝉蜕、川芎,加旱莲草、女贞 子各12g,调理1月停药,随访3月,患者病情稳定, 

未见复发。 

按:患者女性,年逾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 少,天癸竭”,精血同源,精亏则血虚;病情慢性, 

迁延日久,气血亏虚,血虚化燥生风,风胜则痒。此 

时治疗,当以养血祛风止痒。方选当归饮子加减。当 

归饮子养血祛风,辅以灵磁石、珍珠母重镇安神止 

痒。患者病久,风伏经络,予上述药物治疗后,仍有 

瘙痒,此时只用养血祛风药或不能达至病所,或力所 

不及,故予乌梢蛇、蝉蜕等虫类药物搜风通络,风止 

则痒亦消。 

收稿日期 2012-09—17

相关主题